书城管理李嘉诚经商智慧全书
14914900000143

第143章 6、重要的是笑在最后

目光远大,稳定自若就是香港房地产大王李嘉诚事业成功的原因之一。很久以前,李嘉诚就对香港地产业无可限量的前景看得十分准确,一、二年的小起伏,在整个经济潮流中是不足虑的。而香港人多地少,地皮不急于出手,而是从长计议,从容不迫,按部就班地发展着。他之所以笑在最后,成为地产巨子,关键就在这里。

1978年,李嘉诚悄悄地开始向英资公司进军。他不动声色地在股市上买入一家老牌英资公司“青州英泥”的股票。待股数达到25%时,他出任该公司董事,再等股数达到40%以上时,他坐上了该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宝座。他深知,“青州英泥”在红海一带有几十万平方米地皮,进入80年代这里将大有可为。紧接着,他又把目标转移到有“洋行王国”之称的怡和集团身上,并把怡和主将之一的“九龙仓”作为进攻目标。他同样不声不响地买入股票,已购入20%股权,后来得知包玉刚先生亦决意与英资争夺九龙仓,遂将收到的1000万股全部转让给包氏,自己盈利5900万港元。

如何更多的获取长线利益呢?香港船王包玉刚就是通过反复比较之后毅然抛弃了传统的“散租”方式,而采用定期租船的方式,最大限度谋取长远利益的。

当时香港的一般的船东都是“海上冒险家”,采取“散租”方式,视航运需求率而定租金。这种方法在航运兴隆时期最易获利,而且往往获得暴利。像60年代航运巅峰时期,挪威船王耶士坦只散租了一程从波斯湾到欧洲的短短运油线,500万美元就赚进了口袋。然而包船王在仔细地分析了当时的情况以后却摒弃了“散租”方式,采取了稳健的定期租船的经营手段,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散租”虽有它的好处,毕竟风险太大。一旦航运需求减弱,手上有船无人租用的情形就会出现。那时的“海上冒险家”们可就要喝海上西北风了。“租不出去船,与其说是资产,毋宁说是负累。”这是1976年12月6日包玉刚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演讲“经营航运业心得”的名言。想想看,一艘巨轮一动不动地停在海上,光是开支一天就需要几万美金。1975年航运业衰退,那位挪威船王十几艘巨轮便无人租用,弄得77岁的老船王如坐针毡。包玉刚的船一租就是四五年的约期,小的市场波动并不影响他的收入,这正是他目光长远、不急功近利的大将气派,更是长线胜于短线商业战略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