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经商智慧全书
14914900000021

第21章 20、教你成为亿万富翁

走到人生第七十个年头来,李嘉诚对自己数十年的奋斗感慨万千,面对世人的追问,他终于愿意扼要地说出自己的成功之道。“因为我勤奋、我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三言两语,描绘出他怎样闯过昔日的难关。

同样他也坦言:“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功百分之百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至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基础,那10年的成功,百分之十靠运气好,百分之九十仍是由勤奋得来;30岁之后,机会的比率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理财致富也是如此。20岁以前,所有的钱都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至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到中年时赚钱已经不重要,这时候反而是如何管钱比较重要。李嘉诚一生都在为他的财富奋斗。但他最大的思想财富莫过于如下几点:

一、创业:“不要嫌弃细小河流,河水汇流,可以成为长江。”

1952年,李嘉诚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开设塑胶厂,取名长江。“不要嫌弃细小河流,河水汇流,可以成为长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留意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甚至要稍跑在社会之前。”

50年代香港工业刚起步,又有大批廉价劳工,经营小本生意,最重要的是能吃苦耐劳。最辛苦是做穷生意。创业时,资金不足,推销、设计,样样都要亲手做。“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普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由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的10年间,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进行自修,加上工厂人手不够,自己要身兼买货、接单等工作,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这可以说是最艰难的时刻。”在香港,李嘉诚也许是走路步伐最快的人,直到今日,70多岁的李嘉诚依然健步如飞,很多年轻人都赶不上他。他的手表,永远比别人调前15分钟。

一天,李嘉诚阅读一份外国杂志,他注意到一部制造塑料瓶的机器,可以造出较优质而又适合香港市场的产品。

当时香港没有这种机器,如到外国订购,价钱又昂贵。于是,李嘉诚不断研究,制造机器。“靠这部机器,在最短时间,令我至少赚了几万元。”到现在,李嘉诚仍不断阅读书籍杂志。每有好文章,下属必定翻译成中文,让他阅读。

二、要把穷生意做大,节俭是关键

多年来,香港商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李嘉诚口袋里的一枚硬币滚落到一个角落里,他弯腰去拾,却没有拾到。一旁的门童为他拾起,恭敬地放到他的手里。李嘉诚给了100港币的小费作为酬谢。

旁人问起,李嘉诚说:“硬币若不拾起,便没有用处了;拾起,我还有用。100元钱对于他来说也是有用的。钱的作用不在于聚敛,而在于使用。”

面对世人眼中财富的象征,我们在心里一遍遍试图再现李嘉诚弯腰拾硬币的场景。国人有热衷传奇的传统,这使得李嘉诚在人们,特别是在内地人眼中更多的是一位呼风唤雨的商业“超人”,而对“超人”的超人之处却往往忽视,只留下望尘莫及的感慨。

三、经商之道,要居安思危,也要洞悉社会动态

“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地好,同样道理,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经营塑胶生意时,李嘉诚已投资地产,主要投资到工业大厦,就在70年代香港工业萧条前,他结束塑胶生意。“我在赚钱时结束工厂,赔偿赔得足,工人们人人开开心心。”

他认为,做生意:“我一定会想:有没有足够气力由A到B?又想:有气力划回来吗?”因此,投资地产,李嘉诚运用资金宁取稳健保守,从不向银行借贷。

1967年香港社会不稳定,投资者失去信心,但李嘉诚有另一见解。“中国不会将香港变成一个烂摊子,对她没有好处,香港不会完。”人弃我取,李嘉诚低价买下其他地产商刚开始打桩而又放弃的地盘。70年代,人口由战后60万增至400多万,楼宇需求大大增加。“我赚到很多钱,但不是一个天文数字。”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

某日,开完业务会议,他的秘书洪小莲(现为长江实业董事)说:“我们将来一定要做成最好的华资地产公司。”李嘉诚却说:“我们要做到能与置地(当时香港实力最雄厚的英资地产商)较量。”

70年代中,长江击败置地,投得地铁公司那块位于中环旧邮政局的地皮。虽然如此,但当问到李嘉诚,经商多年,最引以为荣的是什么事情时,他说不是击败置地,而是“我有很多合作伙伴,合作后,仍有来往。比如投得地铁公司那块地皮,是因为知道地铁公司需要现金……你要首先想对方的利益:为什么要和你合作?你要说服他,跟自己合作都有钱赚。”因为这一次搏击,洪小莲后来回忆起当初李嘉诚那番话,发现原来梦想是可以成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