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发现东北
14915400000031

第31章 东北话贼好听

有人说,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国字,最美的语言是汉语,最美的方言是东北话。我觉得这样夸赞东北话有些言过其实,尽管我自豪精通“德语”,就是家乡德惠的东北话。

我,走南闯北阅人无数,觉得天津话、湖南话、四川话、北京话、江浙话都很好听。但是东北话是我的母语的母语,我感到亲切悦耳,那是长白山清澈的泉水叮咚,那是春风吹过黑土地时的树梢飘摆。

百多年来,这疙瘩肥沃得吱吱冒油的黑土地,东北这个乳房以她营养丰富的乳汁,以及豪气冲天的德惠大曲和大葱蘸酱,养育了我的乡亲,给了东北人一口极具大碴子味的东北话。

东北话多次对全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前两次和武力征服、政权建立有关。由于蒙古族、满族在北京建立了政权,这两个民族的语言大量而丰富地在北京和东北使用,汉语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满语的词汇。蒙古军队建立元朝后,语言对统治区域显然产生影响,那时候留下来的蒙古语词汇有“胡同”等,“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

有学者考证认为,东北方言是清初的北京话。满族人主北京之后,语言也逐步渗透到汉族生活当中。《红楼梦》成书于雍正、乾隆年间,正是用清初的北京话写作的。那时许多八旗子迁回“祖宗发祥之地”,就把北京话带回东北,出口转内销,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正是清初北京方言的“活化石”。同时,满语和北京话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全国,被人们习惯成自然。

民国期间,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带领奉系军阀最远占领长江流域,权力也到了极致,“他妈了个巴子”等东北话也短暂影响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百万东北大军先占北平天津,进而饮马黄河长江珠江,最后横扫海南。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的科技人才和产业工人支援各地建设,也加速了东北话的传播。东北话最近一次影响全国是赵本山和他的弟子们进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之后,小品中的语言被广为效仿,普及到中国的各个角落。

东北话是我最典型的社交“名片”。我这些年操一口东北话,经常被人识别出来这是个东北人。当然也有人听不出来我的口音是哪里的,或许因为我经常在外面,接触不同地方的人,语言有些变化,但是我还是经常和家乡人通电话,和东北人接触,因此东北口音很执拗地难有改变,就像我依然喜欢生菜蘸酱一样。

浙江、江西等省份语言口音分门别类,甚至这个村和那个村说话互相都听不懂。不过,东北人普通话在全国各地中最好,东北语言通行全国,起码说起来大体都能听懂,因此主持人大都从东北人中选拔。

从辽宁沈阳往北,包括铁岭在内的吉林、黑龙江等地口音基本一样,赵本山、小沈阳就是这种口音。语言学家这样统计,东北方言分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北方官话。三个东北官话为吉辽片:蛟宁小片、通溪小片、延吉小片。长哈小片:肇阜小片、哈小片、长小片、锦小片。黑松小片:嫩克小片、佳富小片、站话小片。胶辽官话:盖桓片、登连片、虎林方言、二屯方言。北方官话:太平屯方言。

由此可见,东北话中也分为不同种类,敏感的东北人或许能听出细微的差别。比如单纯我的家乡德惠,农村房屋风格都不一样,民居大体上尖顶红瓦,可是郭家镇的民居屋顶是平的,语言和口音也有微妙的区别。如果跨出德惠,就会听到吉林白山那一带的口音带有较重的山东味,主要由于那里的居民大都是建国后迁来的,大体保持着家乡的口音。

沈阳、辽阳、本溪、鞍山一带的口音也很有趣,甚至更有趣,我也比较爱听。不过再往南,大连的口音带有海蛎子味,与山东胶东方言相类似,比较侉,和大连人美好的身材相比不协调、跨度太大,听起来感受一般。

大体上有些在东北通行的用语,外地人看起来明白,听起来十分有趣:

在东北,有一种反复,叫凸了反仗;

在东北,有一种故事,叫闲话;

在东北,有一种发火,叫急眼;

在东北,有一种直爽,叫敞亮;

在东北,有一种痒,叫刺挠;

在东北,有一种喜欢,叫稀罕;

在东北,有一种讨厌,叫各应;

在东北,有一种丑,叫磕碜;

在东北,有一种美,叫带劲;

在东北,有一种回答,叫嗯哪;

在东北,有一种傻,叫虎了吧唧;

在东北,有一种脑残,叫山炮;

在东北,有一种可能,叫备不住;

在东北,有一种不可能,叫够呛;

在东北,有一种另类,叫隔路;

在东北,有一种脏,叫埋汰;

在东北,有一种闲侃,叫扯犊子;

在东北,有一种聊天,叫唠嗑;

在东北,有一种开始,叫在早;

在东北,有一种不着急,叫赶趟;

在东北,有一种唠叨,叫磨叽;

在东北,有一种错误,叫岔劈;

在东北,有一种显摆,叫得瑟;

在东北,有一种舒服,叫得劲;

在东北,有一种能耐,叫尿性;

在东北,有一种口吃,叫磕巴;

在东北,有一种费劲,叫吭哧瘪肚;

在东北,有一种地方,叫那嘎达;

在东北,有一种农村,叫屯子;

在东北,有一种挑逗,叫撩哧;

在东北,有一种坚强,叫皮实;

在东北,有一种赶紧,叫沙楞的;

在东北,有一种寻找,叫撒摸;

在东北,有一种口水,叫哈喇子。

还有些东北话比较生活化,值得寻味。

[八杆子拨拉不着]互不相干,毫无联系。[例]“好好念书,别成天弄那些~的事情。”

[叭叭的]说话侃快、脆生。[例]那丫头说话~,就是做起事来糊涂。

[扒瞎]撒谎。[例]“二老歪,你寻思我~哪!”

[拔犟眼子]脾气执拗;说极端的话。[例]李二最能~,谁也犟不过他。

[不是物](指人说)不好。[例]那小子真~,净干坏事。

东北话生动幽默诙谐,往往是生活的写照,外地人不知道咋回事,甚至不如熟悉英语那样熟悉这些东北话。娱乐圈上和外地人有时候过度夸张地运用东北话,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东北话的喜爱。有人描述说,东北人互相叫“哥们儿”、“姐们儿”,还称彼此的父母为“咱爸”、“咱妈”,其实也未必这样口口不离。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带有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比如东北许多地名看起来听起来都很陌生,东北人也不知道咋回事,但是恰恰反映出多民族聚居的历史和多样性的文化特点。

在吉林的舒兰和永吉两地有摩天岭,为满语译音,原意为“阻隔”,永吉黄榆乡有山名老爷府,亦为满语音译,原义为“峭壁”。在德惠、蛟河、桦甸等地,有半拉川、半拉山子、半拉窝。这可不能按照汉语的意思理解为“一半”的意思,而是来自满语bula,含义是“荆棘、草刺”。黑龙江有完达山,完达是满语“梯”之义。大兴安岭是锡伯语“夏恩阿林”,意为白色山岭,口语急读则音变为“兴阿林”,即兴安岭。

东北许多江河湖泊也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卡伦湖,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乌苏里江,乌苏里,一说满语天王之义,一说满语顺流而下之义。张广才岭,满语,吉祥如意的山。

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故名。图门,系满语“图门塞勤”的简称。“图门”意为万,“塞勤”意为河。

哈尔滨,系金代“阿勒锦”村之转音。据《钦定金史语解》,“阿勒锦”系女真语“荣誉”之义。一说为满语“晒网场”之义。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边界”、“边境”。扎龙,也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落雁。佳木斯,赫哲语,意为尸体。相传这里为古代的墓地。在佳木斯东郊曾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墓群。一说系满语驿丞之义。

在日常用语中,有很多词也是从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满语中借来的,汉语又按音近义通的原则加以改造,用汉字标出发音。例如罗嗦,满语“不利落”的意思。喇忽,满语,意为疏忽、马虎。也作拉忽、拉乎。女真作家李直夫的《虎头牌》杂剧中“只见他蹅蹅忽忽身子儿无些分寸”的“蹅蹅忽忽”就是女真语,这一用语被当代东北人熟知。哈拉巴,满语,指肩胛骨,特指牛的肩胛骨。哈喇,满语,指食油或含油食物日久变质,产生异味。

以下词汇也是由满语转化而来,东北人虽然会使用,但是不知道怎么来的。

*埋汰:脏。

*嘎哒/疙瘩:地方。

*恩那:是、对、好。

*的瑟:显摆,卖弄。

由于清末以来俄国人日本人的进入,有些词汇也来自俄语日语,均可反映出外来文化的影响。

“噶斯”(日文“瓦斯”的音译,即煤气)。

咧巴(俄语Хлеб的音译,即面包)。

笆篱子(俄语Пале的音译,原意为“栅栏”,转意为“监狱”)。[例]“大前年,他躲劳工,藏在松木林子里,韩老六告了状,他被抓去蹲了三个月~,完了送到进寿当劳工。”(《暴风骤雨》)

东北语言特色只有在流畅地运用中才能发挥功效,才更加生动有趣。东北人的幽默也和气候不无关系。

冬季漫长,天寒地冻,只能猫在屋子里,坐在火炕上泡上一壶酒,就点酸菜猪头肉,就会叭叭地妙嘴生花,让气氛活跃起来。如果想象力丰富,就会讲故事,编故事,说得跟真的似的。甚至边干活边快活地说着荤素夹杂的闲话,男人撩哧几句谁的媳妇,也都是动嘴不动手。

东北人骂人可有一套了,不仅嗓门大,油腻的词汇量还相当丰富,显得火力十足。比如针对上海笑星周立波攻击东北人是土匪的言论,有东北人如是骂道:

周立波是谁啊?成天头发跟被牛犊子舔过似的还弄个中分那个人吗?梳着屁股缝儿的头型而已。没事上网搜点网友观点,在电视上变变就成自己语言了的那个长得和他妈被屁蹦过似的山炮吗?走道外八字,两条腿O型向外展示,跟腿肚子中间夹了个冬瓜似的,坐着的时候老蹭来蹭去,就跟屁股上长了橘子那么大痔疮似的那个人吗?

虽然好笑,但是这样的东北话应该禁止而不是泛滥,这才是东北话更受欢迎的必由之路。由于赵本山和弟子们长达二十多年通过小品的传播,东北口音和语言得到推广,“忽悠”、“得瑟”等词汇以其特有的幽默和风趣特点,都被全国各地民众接受。其实艺术的加工与实际的偏离,误导了人们对东北及东北人的了解。实际上还有许多东北人说话字正腔圆,不卑不亢,有如行云流水和春风抚面,这才是东北语言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