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发现东北
14915400000005

第5章 别说东北没文化

东北文化是指在山海关以北的千百年来形成的多民族融合的地域文化。

在传统的中国人眼中,东北,自古以来属蛮荒之地。念唐诗,没东北;读宋词,没东北,似乎东北和文明文化这一人类早期发展成熟的标准不搭界。而北京、西安、开封、杭州、南京等古都帝王之气升腾,古城古迹比比皆是,哪怕是大上海的十里洋场,抑或是苏州、扬州、绍兴小桥流水般的闲适宁静和雅致,还有那么多美丽的传说,都似乎让东北像一个傻愣的小伙子艳羡不已。

根据网名“东北游魂”介绍,吉林诗人穆木天的表弟王敬思一生闭门不仕,淡泊名利,潜心文史,精研书画,一生读过四个大学,后来,文史专家遇到疑难问题都要请教他。1993年,八十多岁的王敬思南下苏州寒山寺卖字画。和尚诧异地问:“你们东北人还写字呀!?”这句话的背后,是对东北人的文化修养低下的轻视,是传统江南文人雅士的自负和孤傲。曹植七步就能成诗,老先生满是心酸,当即拿起毛笔:

寒山昔日住高僧,

得句人闻夜半钟。

吴江诗路常流水,

枫桥昨夜有船行。

意思是寒山寺乃至江南的文化领先早已是明日黄花,盛名之下不过是借了张继《枫桥夜泊》的光辉,这些都成时光流水、昨日黄花。老人的诗句让和尚惊讶不已,东北人原来能写出这么深刻优美的诗句。同样的道理,东北的文化底蕴除了专业考古人员和史学工作者了解外,又有几人能知?

其实早在清代,德惠有个人才叫夏景桂,可挥60公斤的大刀,得绰号“夏大刀”。他文武双全,酷爱丹青水墨,尤喜绘画家乡的大雁。这样的文化人才就是关里也十分稀罕。

德惠还有个少年才俊值得一提。李郁华1907年出生,幼时熟读《四书》《诗经》,并选读了不少唐诗和古文,私塾老师感慨:“余幸得如此英才而教之,夫复何求!”李郁华后来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因品学兼优当选为吉林一师学生会会长。他自撰一副春联:屋虽陋小书籍甚多多读有用书,地实博大路途较少少走无益路。被当地开明绅士誉为“李家俊儿,乡土明珠”。

1927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与东北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密签了《满蒙新五路协约》,出卖东北铁路主权,年仅21岁的李郁华徘徊松花江畔,吟成一首《江滨感怀》:“为遣愁怀江滨游,一到江滨愁更愁。”表达了一腔爱国热情。在运动中,李郁华被推选为吉林学生联合会会长。这无疑是对这个青年才俊文采能力和爱国感情最好的褒奖,也表明近代以来的东北人不甘落后。

其实,这不是东北文化唯一的表现,也不是东北只出这三个文化人。

东北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其他区域。

古代中原人坐在地上交流会客,屁股放在脚后跟上。东汉末年,“胡床”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改变了人们的坐姿和生活方式。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有靠背,有扶手,可以双腿自然垂下的椅子,并且在宋朝流行起来。

旗袍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民国以后予以改良,1929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旗袍让体态和曲线充分显示出来,改变了中国妇女束胸裹臂的旧貌,为女性解放做出贡献。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的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以及宋美龄无不在旗袍装扮下显得婀娜多姿。

曹雪芹和铁岭人高鹗共同完成的《红楼梦》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曹雪芹则是继李白和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个文学巨匠。作品中的满族礼仪,还有极具满汉融合风味的贵族生活习俗,展现了东北特有的文化特色。著作中一反中国传统对女性的歧视姿态,尊敬甚至是崇拜女性。当和坤进呈《红楼梦》时,乾隆皇帝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1980年代拍摄的《红楼梦》电视剧,鞍山姑娘陈晓旭扮演林黛玉的经典形象深入人心。

近代以来,中国人几乎都知道旧上海、老香港的繁华,其实20年代中期以后的哈尔滨、沈阳同样是最发达的远东城市。吉林文庙与曲阜孔庙、南京孔庙、北京孔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论格局,吉林文庙不亚于南京文庙;论规模,吉林文庙是东北最大的文庙,仅次于山东曲阜文庙。在伪满时期,东北共有78座孔庙。德惠早在清末宣统年间就建立了孔庙,每年举行祭孔活动,可惜解放后被彻底破坏,连块残砖断瓦都难以找到。

东北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九门口长城,沈阳故宫,盛京三陵:永陵、昭陵、福陵,高句丽遗迹,这有力地佐证了古代东北高度发达的文明成果。此外,东北三省还联手推出了以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四市组成的东北三省四市旅游线路,展现满族及清代历史文化、近代史迹、历史名人、奇特景观、老工业基地历史等。同时,“满汉全席”、“老边饺子”、“东北大秧歌”、“二人转表演”等极具东北特色的饮食文化、关东风情和民族文化也魅力十足。

还值得一提的是,东北的城市化水平领先全国,仅次于三个直辖市,东北三省的大学生、科技人员比重和每万人中医院病床数均居全国领先位置,超过沿海各地。朝鲜族是中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崇尚清洁礼仪,文化高贵时尚,让人倍感神秘和亲切。

民俗专家曹建明说,东北是一块感动人的土地,被感动的人又忍不住去感动别的土地。很多东北文化是以原始的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渔猎文化为主的自然生态文化,口述传承下来,有其自身的平民化特点。

由于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淘金人、伐木人、放排人、猎人、捕鹰人、挖参人、渔夫的隐语、行话、归宿,以及特有的宗教信奉和采伐习俗,形成了神秘、独特的关东民俗文化。

四川有川江号子,东北有“森林号子”,就是山里工人抬木头喊的号子,极具生命力的呐喊。成年在深山老林里的伐木工人肩头都有一个血蘑菇,是木杠子压出来的死肉疙瘩。即使人没了、肉腐了,血肉疙瘩都不会腐烂。这是顽强生命力的写照,是东北人为了好日子的泣血追求。

《东北风》、《月牙五更》、《摇篮曲》及《小拜年》等民歌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反映了劳动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生活情趣,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魅力,织出了一幅幅色彩浓烈独具地方风味的民俗画面。

不错,东北文化从五千多年前的牛河梁最辉煌的一瞬,中断了五千年,相对于中原确实落后了,这个我们承认。可是比起东北,现代文化发达的沿海、北京,相比于四百年来的欧美也落后许多。正是在交替上升的文明文化发展进程中,世界在进步,中国也在进步,东北也不会自甘落后。

清末以来,东北人不断打造新的时代文化。你知道木匠出身的任庆泰在1905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吗?你知道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是大连的刘长春吗?赵本山、崔健、杨利伟、孙红雷、白岩松、朗朗、韩庚,都在以各自的形式,向全国,乃至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东北人的风采。

在我看来,不包括农村,德惠市里物质生活今非昔比,衣食住行极大丰富,豪华轿车比例不次于北京东京,早餐品种、网吧浴池档次绝对超过北京,但是贫富分化、钩心斗角、唯利是图、拜金主义、腐败堕落、坑蒙拐骗偷贪等现象严重。不讲信用,欠钱不还者尤其多也。

尽管文化生活相对薄弱,却有一批普通却不甘寂寞的追梦人,他们努力坚守,不让德惠的文化阵地彻底沦陷。

周显木、王向坤扎根教育事业,佟阿伟、修敏等图书工作者笑迎八方读者,朱海德、李岱林的书法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甚至远赴日本韩国展览交流。女作家金国芳创作的长篇小说《梦断冰河》文笔生动、生动感人。李岱林主编的《德惠文苑》阳春白雪,是德惠文化人的舞台。民间自办的《小片荒》小报尽管名字看似土气,但是寄托着创办人张广生等人的文学理想。张广生解读道:“种植的是希望,积累的是财富,它很像开小片荒的人,累的汗流浃背,到最后无非收获三把米、两把豆,足了,这是一种乐趣吧。”农民大婶子王淑芳日常从事生产劳动,但是笔耕不辍,剧本小说样样在行,自己花钱复印也要自己的作品问世,看到沉甸甸的果实,心里那份喜悦别提了。

从小城德惠来到服装之都巴黎,王天资改名为王彦霖,她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迪奥和让·保罗·戈蒂埃这两大法国时尚品牌空前的唯一一名中国设计师,她设计高贵大方,以细节点缀为主,兼具西方时尚和东方神韵。

正是因为有这些平凡者们的努力,德惠和东北的文化才蔚为壮观,像松花江那样,永远滔滔不绝、奔腾不息。

§§第二章 东北土匪叫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