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发现抗战
149155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岁月,是流经家乡吉林德惠的松花江,不舍昼夜,也不容分说,让我不再青涩,我分明听到青春倒计时读秒的滴答声响。每次回到德惠感受沧桑变化,我亲切,我感伤,我是唐诗里的贺知章。不过,当回想起曾经在德惠深情写下的诗句“那一时刻,纯真的情怀,岁月是拂不去你的微风”,当德惠这片土地浓缩了我往昔的阳光和风雨,我可歌可泣的少年和青春就永不会老去。

“等了千年的山盟海誓,走了万里的地久天长。”

1998年,我为吉林电视台《浪漫之旅》节目撰写了宣传词,这其中的一句话也是我从少年到现在思索并体认抗战和日本的真实写照。当有些人几个月就能写出本书来的时候,我却几乎耗尽少年时光和青春来完成我的出版梦想。

岁月,是流经家乡吉林德惠的松花江,不舍昼夜,也不容分说,让我不再青涩,我分明听到青春倒计时读秒的滴答声响。每次回到德惠感受沧桑变化,我亲切,我感伤,我是唐诗里的贺知章。不过,当回想起曾经深情写下的诗句“那一时刻,纯真的情怀,岁月是拂不去你的微风”,当这些文字浓缩了往昔的阳光和风雨,我可歌可泣的少年和青春就永不会老去。

还是一个农村孩子时,我从小人书、电影里知道有一个野蛮、凶残、好战的日本。日本兵在操练时走到悬崖边,不命令立正,仍然跨出足以致命的一步。

童年去省城长春,我在胜利公园快乐地骑着木马,后来才知道胜利公园原名儿玉公园,是为了纪念侵华将军儿玉命名,最初还立了一座塑像。木马也是当年日本人所设,直到20世纪末才绝尘而去。

我的快乐童年

最早接触的日本物品,是家中一把三八大盖枪上的刺刀,上面带有暗红色的铁锈,也许是风化了的中国人的血吧。小伙伴高举着要砍人,并高喊一句从电影上学来的日本鬼子官指挥冲锋的话“亚孜给给”。不过,还是关于中国抗战的情结更重要。

受抗战影片《地道战》等影响,我渴望当儿童团长,手拿红缨枪,站岗放哨。傍晚,我扛着铁锹,唱着“地道战,嗨!地道战!”听到暗号,两个小伙伴都拿着家伙偷偷摸摸从家里出来。夜幕低垂,我们撅着屁股干了起来,最后挖了一条4米长的地道。后来塌了,田野里留下一道难看的坑疤。

终于来到县城上中学,这时我好奇于抗日战争等诸多问题,并在布满跳蚤和小虫的土炕上望着斑驳陆离的天花板神思遐想,还多次晚上飞檐走壁爬到德惠图书馆的三楼查资料,最后被管理员抓住,告到母亲那里。

当时,班级规定值日生在黑板上写名言自勉,并激励同学。我写下全中国都以为是毛泽东所作的《离家》: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当时同学大多在县城住校上学,这首诗与我们的经历和理想极其相似,因此引起极大共鸣和反响。直到后来,我才惊讶地发现它有着纯正的日本“血统”。这首诗表达日本青年渴望走出山村、走向外面世界、实现变革的理想,流传一时,后来传到清末时期的中国。最初我看资料介绍这首诗是日本明治维新领袖西乡隆盛所作,2006年发现另一说作者是日本的僧人月性。

1905年日本战胜俄国,蒋介石称:“予我精神上最大的刺激”,遂赴日留学;毛泽东感到日本“强大和骄傲”,他把《离家》抄给父亲,走出韶山冲到外求学。不仅如此,毛泽东就读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老师都从日本留学回来,学校建筑仿照日本师范学校,学生制服也是日本那种春夏白色、冬秋黑色。日本,深刻影响了两个中国巨人的成长。就连鲁迅也是看了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人被屠杀的图片,才决定走上文学道路,试图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

为什么要侵略?神秘深邃,惊心动魄。日本和与《离家》意境相同的诗句,激励了不同国度的青少年义无返顾地出走,本身就是个尖端的课题。而伴随日本的大举入侵,日本人,韩国人,和中国人,都在战争中离开家乡,扮演不同角色,有的是侵略者,有的是抵抗战士,还有许多男女老幼无奈地背井离乡。和平来临之际重归家园,有的青春不再,有的只是魂兮归来。

在那亢奋而又青涩的少年季节,我的理想也受到《离家》的鼓舞,我的血在沸腾,在燃烧,17岁的我写下一首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诗:

走,上山去!

要上就上最高峰,把世界的英姿一览无余;

走,闯海去!

要闯就闯百慕大三角,让白皮肤、黄头发的禁区领略龙的奋斗之形!

既然稚嫩的嗓门一落地就非常嘹亮,

那么,即使龙的僵体卧于野,暴尸于野,也要让龙音回荡环球。

我要说:我是龙,我是东方龙,我是世界龙!

我始终坚信,对历史苦难的追忆和铭刻,会让我们成熟和警醒。是对前人脚印是浅是深、是弯是直的镜鉴,以便走好下一段路程。否则苦难就是双重的。

大学毕业时,真舍不得离开北京,但有些想家,更何况长春这个昔日日本殖民下的“满洲国首都”承受着太多的血腥和悲壮,有许多历史资源值得挖掘,就决定先回来呆几年再说,还想有朝一日重返北京。回到长春果然不虚此行。

1996年年9月18日下午,我轻松地走在长春红旗街上,忽然听到尖利的警报声掠过上空。刹那间,我才意识到这一天的份量,于我心有戚戚焉。

2001年,我在北京拜访孙毅中将,希望呼吁最高规格纪念抗战得到支持。

我渐渐注意到,九一八沈阳、长春鸣警报是中国最大规模的抗战纪念。其他国家则是最高国家领导人讲话,全国统一鸣警报、默哀、降半旗。

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要求日本学习德国反省侵略。孰不知,德国人的反省和惊世一跪固然来自于德国本身,但是也因为犹太人的坚决斗争和对于自身苦难的隆重纪念。德国值得日本学习,而许多隆重纪念民族苦难的国家也值得我们学习。中国正在加速度融入国际社会,加入关贸总协定,举办奥运会、世博会,抗战纪念也有必要与国际接轨。

我始终坚决认定,中国进行国家级纪念抗战行动比单纯谴责日本参拜靖国神社更重要。如果日本不参拜,只能证明日本进步了;而只有我们纪念,民族尊严和精神才能够得到实质性提升。因此我呼吁在批判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更应该在每年抗战纪念日举行活动:每年9月18日、9月3日、7月7日、8月15日、12月13日等纪念日,举行中央政府主办、全国规模、全民参加的国家级隆重纪念抗战的系列活动,国家领导人讲话,全国鸣警报3分钟、下半旗,全体国民肃立默哀。

位卑未敢忘忧国。2001年2月,临近全国两会召开,为了推动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级纪念抗日战争,我毅然决然地辞去电视台的工作。

长春老火车站有点浅绿色,日式风格建筑,这是殖民者的见证。曾经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出入过荷枪实弹的日本军人,集结换防。

2001年2月27日晚,我从长春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把人世间一切浮华和情感全都关在窗外。这时,除了梦想外,我已经一无所有。

3月26日,我时隔五年又去位于北京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猛然发现新建的抗日英烈展厅的墙壁上有两个我非常熟悉的名字“胡乃超”、“王光宇”,一下子象被电击中了一样,震撼不已。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上面的介绍文字是:

胡乃超,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9军分区参谋长,吉林省德惠县人,1912年生,1944年5月于河南滑县双营村牺牲。

王光宇,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副军长,吉林省德惠县人,1911年生,1938年12月在黑龙江省五常县九十五顶子山牺牲。

王光宇,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副军长,吉林省德惠县人。

应该说,这非常不容易。我的家乡德惠在抗战时期并不是主战场或抗日军队活动的密集区,却能诞生两位具有一定级别的高级将领为国捐躯,并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刻名镀金,这恐怕在全国其它县市也是没有的。他们在“英烈环廊”296名中外抗战牺牲者当中,和左权、杨靖宇等英烈比肩,况且占有两席,这是家乡德惠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胡乃超和王光宇是国歌中两个有力的音符,因此而不朽。我无限自豪又悲壮肃穆。

我百般奔走,付出千辛万苦,通过上百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提议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级纪念抗日战争、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引起广泛反响,勿忘国耻网http://www。wwgc。cc/qm/发起签名活动,目前全国每年有上千个城市在9月18日鸣警报。

我也曾处在民间后抗日或反日运动的最前线和漩涡里。每当日本出现错误行为,我和大家一起冲锋陷阵,保卫钓鱼岛、反对京沪高速铁路采用日本新干线、对日索赔,发出了中国民间的最强音。

为了调查日本侵华历史,多年来我走访了许多重要地点,比如德惠的万宝山、长春的原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和伪皇宫、沈阳北大营、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的诺门坎、北京卢沟桥、南京江东门、成都万年场、河南花园口、湖南衡山,乃至韩国的日占遗址、日本的靖国神社和千鸟渊无名战死者公墓。在这里,我能够切身感到历史的伤痛,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当真实地见到日本人,我往往都不错眼珠地观察这些自诩为太阳子孙的民族的个体,强烈感受到其貌不扬、瘦小枯干的躯体里蕴藏着曾经足以摧毁世界、现在也能够撼动世界的能量。不过许多中国人有时也免不了担心他们又如同太阳黑子一样,突然爆发,再次天崩地裂。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

反日是指对日本相关事物(诸如日本政府、日本人、日本民族、日本文化等)的不信任、反感、戒备、愤慨甚至仇视的感觉或态度,从对日本政府的憎恨到对日本文化或日本人民的憎恨,到最后甚至会倾诉于使用暴力手段。

我与有关机构发起“倡议九一八全国鸣警报”新闻发布会,许多人认为我是反日分子,其实我并非反日,我把自己的行动定义为“后抗日”。后抗日是对抗日战争和日本进行理性研究、宣传,并对抗战遗留下来的纪念、索赔、钓鱼岛等问题致力解决,以及谴责、批判、抗议日本错误行径等一系列追求正义公理的行动。

2005年4月15日,我见到外交部李肇星部长,于是我问我国为何没有全国鸣警报纪念抗战,他用外交辞令回答:“首先搞经济建设,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你也可以写文章,这也是一种纪念!”

写文章,我也许不可能写尽所有的真实,但是写进来的就要尽可能地真实,因此我很努力。不过,我像某些人那样认为自己最爱国,也不以为自己最理性,在历史和现实的错综复杂的纠葛面前,我只是孩子而已。

§§第一章 我们反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