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发现抗战
14915500000002

第2章 引子

从太空上看,地球是宇宙间最美丽最富生机的一颗蓝色小星星;从历史上看,这颗小星星是鲜血涂满的红地雷。

据说,从太空上看,可以清晰看到两项人造工程:中国的万里长城和荷兰的围海造田。长城为了和平,造田为了发展,这两大人类主题仿佛告诉外星人地球人的目标和渴望。

走进历史的深处和死角,沉重得无法翻动,血涌得如同汪洋,死亡铺天盖地,不免让人产生了对往事的痛憾与刻骨铭心的思考。用心一看,竟然发现还有许多至今没有包扎和愈合的伤口,仍然使我们难看和疼痛;许多不曾被人熟知的精神和意义,仍然应该跨越时空弘扬和屹立,从而告慰死难者,激励后来者,震慑侵略者。

德国思想家尼采说弱者理应成为强者的肥料。生理学家认为,战争来源于人的原始本性,持这种观点的坚定程度尤以弗洛伊德为最。人类同样具有动物的攻击性。战争和暴力让人血脉贲张,释放体内的荷尔蒙,和平却让人时常无法忍受。

作为地球之子的生物界一直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食肉动物的生存就以弱小动物的死亡为基础。在电视专题节目《动物世界》里,伴随着赵忠祥那极具忧患意识和节奏感的解说,非洲维多利亚草原上的雄狮疯狂追逐、撕咬弱小的动物,沼泽地里的鳄鱼兽性发作时,也会露出尖利的牙齿,出其不意,猝然一击,咔嚓一下咬断猎物的喉咙,何其可怕也哉!这无疑更形象客观地反映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物演化规律。当这种规律一旦运行在人类社会的战争中,则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触目惊心。

人类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血腥、死亡、纪念碑和墓碑。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五千年的战争史。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恰恰分裂成对抗、战争的阶级和国家。五千年金戈铁马,烽火狼烟,充斥着地球的每一处空间。冷兵器时代打仗,凭胳膊粗力气大;热兵器时代,靠船坚炮利。文明越进步,文明的成果越具杀伤力。无数的生命财产被无情的剑与火埋葬,文明反复被破坏,被重建,又被破坏,在原地划圈。

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有限发展强化了战争。战争是一种很光荣、很杰出、很正常的生产手段。较强的暴力可以直接转化为财富、荣誉,因而刺激了战争的发展,上演了许多雄壮威武、金戈铁马的活剧。经济落后的民族由于军事上强大而战胜文化发达,但军事上孱弱的民族。东方富裕引发了旨在掠夺的十字军东征、地理大发现、鸦片战争。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追求原料、市场、剩余价值,欧美殖民主义开始疯狂向外扩张侵略。

战争可以给垂死的社会制度、王朝以回光返照的活力或最后致命的一击。战争过后,人们也往往痛定思痛,汲取教训,发誓永不再战。然而人类总是不要脸,好了伤疤忘了痛,又一次战火重燃。筋疲力尽时,只好求助于和平。既使是胜利者也不会没有遗憾,更少有达到发国扩张的目的。既使是胜利者也不会没有遗憾。残忍和野蛮,与其说是某些人的特性,不如说是全人类的共性。

美国记者拍摄的身着德式军装的中国小战士,被用作《生活》杂志的封面。

战争和中国很有缘。近代以来的一张张不平等条约如同卖身契,让中国割地赔款、民不潦生,历史沉重得无法翻动,鲜血汹涌得如同汪洋。每一个中国人,只要有一点点良知和良心,都有对往事的痛憾与刻骨铭心的思考。

当今世界,仍然必需拥有军队。1991年2月海湾战争,当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被围,萨达姆立即发出求和声明。在他眼中,失去军队,他将失去国家,乃至生命。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袭南联盟,世界束手无策。

中国人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时津津有味地欣赏暴力的发生和蔓延,仅仅当战争的灾难降临在自己的头上,才去呼吁和平。1991年海湾战争,一些人只是陶醉沉浸于爱国者与飞毛腿的导弹大战以及萨达姆传奇般的经历之中。2001年“911”事件,2000多人的死亡更成为许多中国人心中对美国霸权厌恶的理所应当。死难的外国人不是炎黄子孙,他们就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战争由于有了旁观者的隔岸观火,无疑更加重了它的悲剧意味。

对于世界而言,尽管世界战争早已经结束,但是铸剑为犁还只是期望。据国际禁止地雷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埋了一亿颗地雷,从埋在地下的杀伤地雷、反坦克地雷到放在地面由绊网引爆的地雷,可谓应有尽有,直到今天扫雷任务仍未完成。而残暴、杀戮甚至种族清洗和复仇主义的阴影仍然没有从这个世界彻底消失,无理性的狂暴还在上演。

自以为成熟与进步的人类对于旷日持久、愈演愈烈的波黑内战、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几乎无能为力。由于民族、宗教等原因,许多家庭都分崩离析、妻离子散,甚至夫妇反目为仇、刀来枪往。战火中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都会有血腥的惨剧发生,无论老人、妇女,还是儿童都有成为牺牲品的可能。许多人被迫离开赖以生存的家园四处流散。究其原因,战争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战争过后,胜利容易使人陶醉和浮躁,血和泪没能给人们更深入的启迪和深思。

一次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个年仅九岁的波黑儿童写道:“和平就是人们彼此间的爱与理解,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街上行走并见到笑脸。战争是仇恨,是人们相互残杀、破坏房屋,恨得非常厉害以至残杀儿童。”难得这么小就有这么深的感受及认识。儿子童稚无邪的眼睛更会具实地透视出人世间的善与恶、美与丑。

我九岁时一样晃悠着两条青色的鼻涕满街乱跑,害得妈妈找了许久。我深知,命运不会给予我一个象瓦尔特一样痛击入侵者、保卫萨拉热窝平民的铁血生涯,来圆一个壮怀激烈、由来已久的英雄梦。但我宁愿舍弃任何一个成为英雄的机会,而不愿再有战争。

战争中的每一个人,苦难都是共同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日军,美军,谁开枪都会造成伤亡。小孩也好,大人也好,血的颜色都是红的,因为有敏感的神经存在,伤口也都是火辣辣的疼痛。

伊索寓言《农夫和蛇》说,一个好心的农夫把一条冻僵的蛇放在怀里取暖,蛇苏醒后,咬死了农夫。有的婴儿哺乳期一过,要吃肉,于是喀嚓一口,咬下了母亲的乳头。中国曾以灿烂的文明哺育了蒙昧落后的日本,而有着尊师重教、孝敬父母优良传统的日本却以怨报德,对作为文化老师和母亲的中国多次侵略,造成了巨大的苦难。

日本军国主义把战争当作“创造之父”、“文化之父”,扩张野心压进炮膛向中国发射。从地图上看,如果中国是桑叶,日本就如蚕,专吃桑叶;中国如鸡,日本则如刀,渤海湾更犹如扑向中国的恶犬头颅。清末,日本饼干上都有中国地图形状和“灭清”字样。在吃掉饼干时,也吃掉了“中国”。《大陆流浪者之歌》唱道:“我们住够了狭窄的日本,想到宽敞的大陆上自在的生活。”

侵华日军肩扛小鸡凯旋而归,不久后可能成为妻儿老小祭拜的对象。

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半个世纪时间里,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和危害,死伤3500万人。近4万名中国人到日本做苦役,超过6800人被折磨致死。邓小平说,“日本是世界上欠中国的账最多的国家。干对不起中国人民的事情,第一个要数日本。日本侵略中国,十分蛮横、残酷。”

日本,拥有过少的资源和过大的野心,战争能力超过承受限度,虽有几次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但也难以为继。用王朔小说名来形容日本的命运:明治维新如“浮出海面”,为了在亚洲成为“我是你爸爸”,拿出“动物凶猛”,“玩得就是心跳”,结果“过把瘾就死”。日本要想死就去死吧!

战后,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暨抗日战争以后,成为新的时代划分标准,战后出生的各国领导人逐渐走上历史舞台。似乎抗日战争真正成为历史,看不到的历史。

如果说1949年10月1日是“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的开始,那么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从此站立起来”的开始。

在欧洲,互相交战过的法国和德国密切合作,以此为基础创建的欧盟继续扩展和深化,德国似乎成为榜样。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菊与刀》中对日本人矛盾性格的描述认为,日本人只有羞耻感,但没有罪恶感,因此不道歉,而德国基督文化讲“原罪”、“忏悔”,认错并不羞耻。这一观点被中国人拿来解释日本为什么缺乏真诚的忏悔。其实关于日本耻感文化的论述,是西方文化中心视角下东亚民族的共性,包括中国,不是单纯针对日本。甚至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里,类似的“严厉定性”,却主要是描述中国人的——在黑格尔心中,中国人是东亚民族的代表。

我们一再愤怒声讨日本否定侵华历史,总要求日本反省。谴责是必要的,但正如有人说,一味的谴责,不过是弱者的呻吟,真正的心智强者,必须自我反省。日本反省只是日本受益,我们可以心情不错,但是中国人自身更应该进行反省,因为我们受害更深,反省后我们可以最充分受益,要求日本反省显然不如中国反省更有利于中国自身的进步。

近代以来,中国往往不挨打不足以清醒,却又未必反省,太容易满足胜利,欢喜在日本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战争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战争过后,胜利使我们陶醉和浮躁,血和泪没能启迪我们,教训有限,反思更少,对苦难和耻辱一再逃避,情绪超过理性,像赵本山小品《捐助》里面台词形容的那样,抱着“三毛哪吒金刚葫芦娃”那种小孩的心态对待抗战。许多关于那场战争的工作至今还没有进行,就踉踉跄跄地跌进了21世纪的大门。

1965年,由中共“名笔”王力执笔,国防部长林彪发表《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称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而今这一说法仍被广泛使用。

应该看到,抗日战争中中国虽取得胜利,但处于下风,付出了远高于日本的代价。从战争目的上讲,日本失败,中国胜利;从战争本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上,中国未能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胜利,胜利的代价远远超过日本在中国的付出,也超过了50年前中国失败的甲午战争,更是历次抗击外来侵略损失最大的战争,死伤3500万人,损失6000亿美元。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的英国威灵顿公爵,望着漫山遍野的尸体哭诉:“胜利是除失败以外最大的悲剧”。

中国抗战胜利油画

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转折点,但对大和民族的优势,并没因为战争结束而巩固多久。胜利,即便是胜利,不能让败者服气,也不能让自己解气。中国赢得了战争,却没有赢得和平,国民党发动3年内战。中国没要日本赔偿,没占领日本,钓鱼岛反被日本拥有。日本没有彻底反省,国歌依然,天皇依然,太阳旗依然,靖国神社依然。美国没有掠夺日本,连赔款也不要,并大力援助。美国援助中国,却使内战爆发。

抗日名将李宗仁在日本投降,人民沸腾庆贺之时,自己则郁郁寡欢,写下了胜利者“失败”的检讨。

1990年,张学良称:“这次大战后,哪个问题解决了?哪个问题也没解决。不但是战败的人,战胜的人又能怎样呢?何必还要重蹈那个覆辙呢?”

1991年,中共元老级宣传家胡乔木承认:“中国对抗战历史的认识还有许多不深刻的地方”。

1992年10月,中国第一部系统叙述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著作《日本侵华七十年史》出版。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刘大年作序:

世界上一些国家或民族,当遭到严重失败、处境屈辱痛苦的时期,总是一面接受现实生活的严酷考验,一面反顾历史,思考过去,创造未来。例如1806年普鲁士败于拿破仑,领土丧失1/2,柏林被置于法军的控制下。大约1808年,普鲁士哲学家费希特写出《告德意志国民》一书,眼望惨受践踏的国土,讲述日耳曼人的历史,呼吁德意志人恢复自己的本色。过了半个世纪,普鲁士又一跃而起。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土被美军占领,民族一度丧失独立,人民陷入物资匮乏,精神十分痛苦。日本国内关于这场战争的著述很快纷纷问世,1953年出版的服部卓四郎的《大东亚战争全史》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著者强调说,日本遭到空前惨败,国家民族的前途令人惶惑不安。当今每一个国民都必须成为爱国忧国之士,自己来正确考虑和确定国家的方向,并为此集结一切力量。“新日本的兴亡安危,将系于此”。时间过去三四十年以后,日本又蹴而复起。

德国、日本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倘若认为他们遭受失败,很快又复兴起来,就是因为总结历史,牢记了国家民族的耻辱,那未免太片面了。但费希特著作、服部战史所体现的顽强奋发精神,其作用确实是不可轻视的。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的整个篇章翻过去四十多年了,为什么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系统研究,拖了又拖,迟之又迟,到今天才作出了现有规模的清理?

抗战结束至今已经60多年,是否我们往往过多关注现实,不太关注历史;是否过多关注物质,而不太关注精神;是否过多关注加害者是否反省,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责任和担当,以至于中国人被认为“仇恨过度,理性欠缺”。

我们也有理由反思,为何以前不追究日本历史责任,直至而今才如梦方醒。我国养了至少几万名职业抗战研究和宣传者,花费大笔财政开支。但是必须承认,抗战史料收集、整理、研究十分不够,没有对日本在华战争罪行进行系统、全面、彻底的调查,以致时至今日还有许多日军暴行不够详尽确凿。提起抗战胜利,上下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提起日军暴行,只有悲情缺乏自省。对于战争的总结,战争结束至今所产生的诸多问题,以及中日之间全方位的对比,或一笔带过,或轻描淡写,或避而不谈。有些所谓的“日本通”对其他问题缺乏关注,哑言失声,噤若寒蝉,没有日本人在场时也对日本指手画脚,貌似高深地义正严词,过过嘴瘾,混点工资。许多文章和书籍更是人云亦云,抄来抄去,乏善可陈,纲要、套路、口吻几乎完全一样,一再重复陈词滥调。某些一目了然的历史却常被许多人用虚假、片面的知识和富有偏见的结论搞错,招摇过市,不明真相者还当作圣旨般信奉,自以为不忘历史。这和以往的历史整理比较,只是量的积累,没有质的区别,白白丧失难得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机会。

日本从战争废墟上崛起,中国却还很落后,没能完成抗战的终极目的。

仇恨的力量从来不应该小觑,抗战时可以同仇敌忾,和平时可以积极进行正义对日斗争,许多人也把仇恨当做爱国的显著标志,在“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的同时,也把对日本侵略者和右翼分子的仇恨倾斜到所有日本人头上,把日本人和“鬼子”划上等号,骂声四起,试图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只记住仇恨,只宣泄仇恨,就失去应有的反思和价值,不利于国民文明精神的培养,也说明我们民族还没有长大和成熟,也不是一个复兴中华的上策和善策。美国总统华盛顿说:“一个民族若长期崇拜或仇恨另一个民族而无法自拔,这个民族就是奴隶之邦。”有人这样质疑,如果说仇日是爱国的必须,而中国政府也不主张仇日又该如何解释。

在多元化的时代,对于日本的表达能否理性,能否自由?有人为了真理反对日本篡改历史,但是却不自觉地对于各种问题造谣传谣,甚至对不同观点心怀不满,对正常的中日交流予以否定。凡是正确评价日本的人士难免被辱骂为没有国格的“汉奸卖国贼”,而正确对日斗争的人士则容易被攻击为极端排外的“傻逼精神病”。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缺乏对抗战和日本的理性认识所致。

同样,如果只沉迷于日本侵华历史,无视和漠视战后日本值得中国清醒借鉴之所长,则是我们的又一次挨打和不幸。只是战争的损失有形,忽略日本的损失无形,后果却同样深远。我们被侵略时期经历了民族心灵的阵痛,同样今天还需要反思带给我们心灵的撞击。因此,在适度敲打日本错误、展示正义性的同时,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更重要。

对历史苦难如果仅仅泛泛而谈,对日本如果仅仅粗浅地抨击,而不去想想自己在干什么,又更没干什么,毫无疑问没有吸取历史教训。因此,斥骂日本人的好战本性及否定、忘记、美化侵华战争时,是否也应该想想,为什么日本人会打进来?为什么日本不侵略唐朝?我们也许会无奈发现,我们自己的一些人难道就没有否定、忘记、美化、不反省抗日战争的行为?

其实,历史苦难的价值如不清理挖掘出来,并和现实结合,就如同水面下的暗礁,随时会让我们命运之舟搁浅,乃至颠覆。要标记出它的方位,或让它水落石出,成为纪念碑、航标灯、方向盘。

历史苦难的价值,不应仅仅停留在所谓“牢记”的层面上,还应以悲壮的心绪,理性的分析,汲取教训,奋发图强,唤醒沉睡已久的抗战精神,力争超过苦难的制造者,否则,生的价值何在,死的意义又在哪里?连死难者的在天之灵都不得安宁。毕竟,认识得越深刻,前进的步伐、意义才更深远。

当把侵略时期的日本看做眼睛小、耳朵尖、牙齿利的狼时,最应该认识到,既然无法改变狼的本性,就要使自己变成一头狮子。

2400多年前春秋时期,群雄纷争,吴王阖闾被越国杀死。其子夫差为不忘国耻家仇,使人立于门侧,在他出入时大喝一声:“夫差,尔忘乃父之仇乎?”夫差必曰:“唯,不敢忘!”他励精图治,终败越国,以为天下太平,就宠爱美女西施,忘乎所以。而越王勾践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东山再起,夫差身死国亡。

胜利不忘反思:吉林德惠民间艺术家张凤兰剪纸作品

历史惊人的相似,但不会简单地重复。我们是夫差还是勾践?是生存还是毁灭?这哈姆雷特式的疑问理应在耳边回响。

正因如此,2005年8月26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4次集中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汲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

知道从哪里来,才知道到哪里去!知道向后看,才能更好地向前看。中国要崛起成为一个和平而繁荣的国家,对于抗日战争的清醒认识也应该成为必然。我们要记住为什么遭受日本侵略,记住怎样才不再继续遭受侵略。

§§第二章 抗战要从东北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