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大屠杀,早在1944年2月抗战还没胜利之际,中国就成立了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1946年6月,南京市临时参议会为协助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日军暴行,遵照蒋介石的指示,成立了“南京大屠杀案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这是“南京大屠杀”提法最早的由来。由此可见,当时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对南京大屠杀及其相关宣传和调查工作的关注十分重视。十分遗憾的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南京大屠杀调查开始中断。
目前中国人提起日本侵华罪行,言必称南京大屠杀,似乎人人皆知。对于提到日本侵略之外事情,尤其是提到日本有优点的人,则义正言辞地斥责道:“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吗?”放佛被斥责者不了解南京大屠杀。
可以说,中国人直到1984年,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前后,才开始广泛持续地宣传了解南京大屠杀。但是就当前而言,大多数中国人也未必充分了解南京大屠杀。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于现实政治需要,1949年,南京雨花台建烈士陵园,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比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建设早30多年。南京主要纪念在雨花台被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的20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因此很长时间里没有宣传南京大屠杀,以致无人知晓。
尽管1951年4月8日的《人民日报》一篇文章中写道:“人们怎么能够设想可以叫南京人民忘记1937年12月13日开始达1月之久的30万人的大屠杀?”但是这种记忆是零星的,中国开始出现了集体“缄默”。
有正义感的日本教科书登载南京大屠杀
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缅怀、纪念国民党屠杀的革命先烈成为热潮,日本战犯来南京都被组织去雨花台默哀,中国人还去日本反战反美纪念原子弹轰炸死难者,却没有人去祭奠南京大屠杀同胞。文革时,红卫兵说南京大屠杀是“杀国民党”。南京大屠杀遗址毁坏殆尽。在学术界,研究南京大屠杀还是一个禁区。尽管如此,还是有人站了出来。
南京大学历史系老师高兴祖,是新中国期间对于南京大屠杀研究第一人。1960年,高兴祖等4位南京大学老师带着7名学生在南京大学及周边的人群中进行调查。1962年,高兴祖完成了书稿《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这也是新中国研究南京大屠杀最早的书稿,但是直到1979年3月,才从油印本变成了白皮书,是内部出版物。这时,中国学术界从故纸堆里发现了即将被彻底遗忘的南京大屠杀,当年中学历史课本中,首次记载南京大屠杀。
1972年,右翼学者铃木明发表《南京大屠杀的无稽之谈》等文章。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当然日本也有具有正义和良知的学者承认南京大屠杀,如洞富雄的力作《南京大屠杀》、本多胜一的《南京大屠杀始末采访录》后来相继在中国出版。
1982年,在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刺激下,中国学者在申报科研课题时正式提出了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1983年,第一次提出了修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85年抗战胜利40周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馆,爱国主义教育焦点告别了雨花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深刻地说:“没有日本否定历史,还没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介绍南京大屠杀的专著《日军侵华暴行-南京大屠杀》,作者正是高兴祖。
1995年,南京大屠杀研究会成立,高兴祖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这时距离南京大屠杀已经50多年,许多幸存者已经故去。
初期的南京大屠杀研究,夹杂了太多的民族情感,导致研究还不是很严谨。学者张连红、王卫星等认为,揭批、声讨日军暴行是低端的大屠杀研究,告诉给民众的也是一个不全面的历史。
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南京大屠杀研究侧重于具有政治意义和民族主义的实证研究;后来开始转向以民族主义为原则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国际法学、口述史学、法医学等等多种学科理论方法与实证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当前开始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将人道原则与和平学引入研究,并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但是在广度方面,研究偏重于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即偏重于对加害者的研究,缺少对南京国际安全区中西方人士即保护者的研究,特别是缺少对南京大屠杀时期南京难民即受害者的研究。在深度方面,事实层面的研究远远多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
2007年,恰逢日寇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70周年,台湾高中学生所用历史教科书对日本侵略台湾的表述从“日据”到“日治”,删减南京大屠杀的内容。
中国人对于日本的否定侵略行为表示最坚强的反击,往往用感情回击技术。比如针对日本人质疑南京大屠杀死亡数字是20万人而不是30万人,许多人回答是难倒比30万人少就不是屠杀吗?或者机智地说杀一个人也是杀,巧妙回避了日本的质疑。其实正面解释也能说服人,没必要技巧型的回避,这显然不能解开日本人的疑问。而对于仅仅坚持死难三十万人以上,而不是从更深的角度记忆,“强调性质比强调规模重要,我们被杀得越多越光荣吗?人数多只能加大我们的耻辱。”有学者说。
1959年前后,日本战犯在南京鞠躬悼念雨花台死难烈士。
1997年,美国华人作家张纯如创作的英文历史著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在美国出版,引起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对这段历史的关注,也唤醒了华人世界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不过许多人提出质疑,张纯如“来中国呆了25天,中文都不太利索,日本是去都没去过,就写出她那本惊世骇俗漏洞百出的大作。”据说在这部著作中,文字和图片不严谨,存在一百多处错误,她披露了“日本外相广田弘毅的电报”,说这封电报“被美国情报局截获”,内容说“毫无疑问南京已经死了30万人”。西方学者调查发现,广田弘毅那时不在中国。当然,不能因为这些资料上的错误抹杀张纯如的功绩。
日军侵华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我们要用更加的严谨去应对日本的无理挑衅。针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览,日本《产经新闻》说有三张照片与历史不符合。中国有人认为,纪念馆使用虚假图片展览是自取其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金熙德教授则强调指出,要严肃对待日本学者提出的质疑,严密论证这三张照片的情况,只有直面日本人的质疑才能有力的反驳。
据说,日本右翼掌握大量史料,要来南京辩论,某学者说没有过硬的事实驳倒对方。不过有的青年表示,不用了解历史也可以驳倒任何日本人。即便如此,某些人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未必就一定庄严。
战后初期,对日本战犯公审,被强奸妇女出庭作证,旁听席上竟然传来笑声。影片《屠城血证》放映时,观众叹息强奸女护士的过程太短,不太暴露。无独有偶,2000年1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介绍,一女孩说,“我才不怕被日本士兵强奸呢,那样我还可以享受到被强奸的快感”。
1987年12月1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不准历史重演》,介绍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游客,有人搓麻将,打扑克,恋人耳鬓厮磨。展厅里人们把机枪、军刀当作玩具调侃,“这枪蛮好”,“这刀漂亮,要自杀这里有刀”,“重机枪小了一点嘛”,并拟音“哒哒哒哒”。他们想必也记住了那段历史,但记住历史并不一定不会漠然。
1992年岁末,抗战纪实小说《大国之魂》作者邓贤在公共汽车上打听纪念馆的位置,人们都用很古怪的目光看他,笑问:“去那里干什么?那里是纪念日本人的地方,神经病才去那种地方呢。”他到那一看,参观者绝大部分是日本人。
从1985——1997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共接待中外游客580万人次,日本人18万人次。可见日本人未必就全不知道南京大屠杀。
2002年12月13日,笔者王锦思和好友候文利在南京纪念死难同胞,某司机说:“就应该糟蹋南京人,多亏当初杀了30万,要不现在南京的人口更多了,得杀300万,中国人口太多,省得计划生育,中国人命贱!”我们听个真切。就在几个月前,南京有人下毒,死了很多无辜平民。
日本老兵和中学生常常在参观时跪地大哭。有人说,除了受害者,没有几个中国人能这样。如果不会哭,那也不要笑。其实人们不止一次看到过参观者的笑,这种笑如果不掩饰,将会笑得更自然更洒脱。
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人写了《东史郎日记》,德国人有《拉贝日记》,中国有什么呢?日本老兵东史郎在南京忏悔时,台下有“死啦死啦”的逗趣。为了看他是否“潇洒”,人们向前挤,“怎么瞧着象刘德华来啦”。如果东史郎能听懂,他是否会为自己的反省后悔,是否会想到日记中那句断言“中国人永远得不到一等国民的称号”。他说要征集一亿中国人签名,然而不到20万人。
南京与日本广岛同样遭受战争浩劫。笔者王锦思认真查阅资料发现:
南京没有类似于广岛《原子弹灾害白皮书》那样详实深入的专著。南京大屠杀收藏家吴先斌认为,日本南京大屠杀研究者是中国的10倍。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0万以上,精确不到万位,详细名单仅仅3000多人。2004年8月6日,广岛公布原子弹受害死难者共253008人,精确到个位,名单详细记载。
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而广岛残骸保存完好,纪念地遍及全城,有500多座纪念碑。广岛和平公园每年接待150万参观者,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3倍。
1946年开始每年8月6日,广岛举行悼念大会。8点15分,钟声和汽笛声鸣响1分钟,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活动,车辆停驶,人们肃立,全城哀悼。南京纪念大会1985年开始,不是全城哀悼。
每年日本首相亲临广岛讲话,最高级别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文革前的中国是唯一一个历年均有代表出席广岛纪念会议的国家,并向原子弹死难者捐献救济基金,却未曾来南京。而今,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没有一位国家领导人出席,市长也不是年年来。
每年广岛5万多人参加纪念大会,占全市人口1/21,最多有75个国家的代表;南京通常2千人左右,占全市人口1/4000,每年清明节祭祀祖先却达200多万人。
作者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发表讲话
以上对比分析文字,笔者王锦思发表在相关文章里后,却被他人不断地肆意抄袭、篡改、引用。正所谓,偷来的锣也敢敲。2004年3月,遭到《新京报》“小文”的《大屠杀纪念馆“免费开放”只是一个起点》抄袭。2004年7月2日,遭到大连《现代女报》发表《两个受害之城的比较》一文抄袭。作者“一哲”却说什么“法国一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后来《读者》等杂志又转载该文,网上也多次转载,甚至成为中小学的语文分析题和作文题。
对于正常的引用和宣传笔者王锦思表示理解,但是对掠人之美、窃为己用的行经,让人觉得可笑。况且包括所谓的作者一哲还是什么别人,有谁见过那个切尔西?她最初关于两个受害之城的比较文章又发表在哪?
许多人一再谴责广岛强调受害不提加害,那我们作为受害者更应该重视自己的纪念。为了追求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张纯如、李秀英、东史郎,都已经倒下;张连红、朱成山、敏群,还在坚持!
2001年12月13日,天晴。我和美国华人学者参加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真切地看到有人说笑,仿佛赶庙会,丝毫看不到悲戚。如果没有醒目的宣传字,任何人看到这一幕,不会想到这是祭奠死难同胞。我并不是希望都哭得涕泪长流,毕竟幸福生活的滋养使南京人掩饰不住笑容,但应保持起码的肃静。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被屠杀的最好注解。
纪念大会时,歌声飞扬,南京的鸽子也灿烂地飞着。第二天,《南京晨报》以我写的《南京不哭》作为专题报道的总标题,全部登载歌词。
(独白: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我国首都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野蛮掠夺、焚烧、屠杀,30多万同胞遇难,8万多名妇女惨遭凌辱。)
19371213,爱情亲情友情乡情泪湿衣,寒梅傲雪也凋零。秦淮水太柔呀秦淮水太艳,穿不了石,滴不成冰,怎能洗尽忧伤。
35091877,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生死别,虎踞龙蟠遭犬欺。长江浪太冷呀长江浪太急,当不了酒,浇不了愁,只掀滔天怒潮。
南京你哭,哭个江南雨淋漓;南京不哭,哽咽铿锵成警报,泪水坚强成血汗,把南京真情浇灌!
人们习惯于用多少颗广岛原子弹形容人类所面临自然和自身的威力。可见,原子弹似乎从不曾远离我们。
有人曾断言,广岛几百年寸草不生。诗人说“这是一座死城,太阳也沉默在地下”。战后初期,为降低核辐射的危险,60厘米厚的土铺在废墟上,劫后余生的小草破土而出,夹竹桃、矢车菊也绽开了鲜花,带来了生的希望。
日本广岛
广岛人口不到南京的1/5,而产值6倍于南京。广岛出产的马自达汽车、石川岛播磨造船和福山钢铁曾进入世界业内前十位。前十三届亚运会有十二届在各国首都举办,惟独广岛作为一个地方城市也自筹资金举办一届,而北京亚运会资金全国筹集。广岛的苦难以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取代,应该启示南京,这也是一种牢记。
生命重要,除了嗜血者,没有谁乐意看到它的离去。从雨花台敬仰革命先烈回归到祭奠死难同胞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而今雨花台逐渐萧条。纪念活动随政治气候而变化,让人不知所措。我们都知道,革命先烈也是人,不论死于谁手,只有对于任何生命的尊重,才是我们历史观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