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科技万花筒
14916300000101

第101章 阿累尼乌斯提出电解理论

博士生阿累尼乌斯在苦思论文选题时,忽然想起老师曾说像蔗糖那样无法汽化的物质是无法测量分子量的。他不服气,设想利用溶剂分子量越大电解质阻力越大的原理进行测量。但这首先要研究电解质导电率问题。

自法拉第提出电解定律以来,许多科学家研究了此问题,当时主流观点认为通电后电解质才发生离解,唯有克劳修斯提出“加压前已形成离子”,但他认为稀释后电解质离解度不变。阿累尼乌斯大量阅读前人著作、分析自己的实验数据,产生了“电解质在溶液中离解成离子的想法”,以此为主线他在1883年6月6日完成了两篇论文《电解质的电导率分析》和《电解质的化学原理》,形成电离理论的雏形。他的观点引起了很大争论,由于导师的偏见及理论本身实验依据缺乏,论文得分并不高,但最终得以发表。

论文在国外引起极大反响,得到范霍夫、奥斯特瓦尔德等名教授高度评价。后来,通过了解范霍夫关于电解质稀溶液渗透压的公式,阿累尼乌斯获得了理论依据,根据电离理论算得的电导率与冰点降低法所得相同,又获得了实验支持,他发表《论溶质在水中的离解》,以大量实验事实和合理论证阐明了电解理论:电解质溶于水离解为离子;溶液越稀电离度越高;溶液的电导是正负离子电导之和;分子离解成离子;溶液中独立粒子增加引起渗透压等变化反常。

电离理论成功解释了酸碱强度、中和、水解等现象,经阿累尼乌斯、奥斯特瓦尔德等人的充实与发展,成为了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开创了物理化学发展新阶段,阿累尼乌斯因此获诺贝尔化学奖。当然,此理论也远非完美,它只适用于弱电解质,后来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确立后才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