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曾坦诚:“我们整个的国家史就是一部扩张史。”而这个扩张史也分为几个阶段,如前所述,在“缅因”号之前,美国自13州开始一直就是一个没有天敌的美洲强国——它的西部是古老的印第安人,他们过着近似原始社会的生活,谈不上什么威胁;它的北面是加拿大,也是英国的殖民地;它的南面是墨西哥,尽管这也是一个殖民国家,但实力要弱的多,这就等于把一只老虎放进了没有天敌的旷野,他想扩张到哪里就能扩张到哪里。
深谙政治的人几乎没有人相信“缅因”号是西班牙人干得——很显然,当时美国向外扩张的势头正健,而西班牙则已经是一个老朽帝国,一个雄风不再的帝国怎么会去挑战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国呢?西班牙人并不是蠢货,他们知道美国并不是斗牛场里的公牛,西班牙人应该做得是如何避免战争,而不是相反。
另外,从西班牙当时的军事情况也能看出,在开战前美国和西班牙的矛盾已经相当尖锐,美国自宣布门罗宣言后就一直对欧洲人介入美洲事物持反对态度,美国声称要支持古巴人民的独立,因此,西班牙人明白,如果炸毁“缅因”号,那无疑就是在宣战——但当时西班牙显然并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它的舰队还在遥远的大西洋,它在古巴的陆军只是忙于应付古巴人的反抗,整个西班牙军事体系没有丝毫与美国进行大规模战争的迹象,现有的军事活动只是在应对不断出现的各殖民地的反抗。因此,西班牙人绝对不是“缅因”号的凶手,那么,凶手是谁呢?
很显然,就是坐在白宫里的那帮家伙——在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殖民地,美国的扩张已经不能再像老欧洲一样去征服新的、无主的殖民地,而美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并且已经完全具有与欧洲大国平起平坐的实力,因此,西班牙的殖民地就成了美国的首选目标——看看地图,古巴和波多黎各扼守着美国的南大门,控制了古巴也就等于控制了加勒比海,古巴和波多黎各也是美国通往巴拿马的必由之路;而菲律宾则是连接亚洲和美洲的重要桥梁,并且本身也是一块肥肉,占据菲律宾就等于打通了通往亚洲的殖民和贸易之路,而且也是向中东太平洋渗透的良好基地。最重要的是,西班牙庞大而衰老,战争的代价不会太大,也就是说美国胜券在握。
另外,即使从当时古巴的情况来说,美国也早就希望出兵干涉。1895年,古巴发生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民族战争,西班牙军队和起义者武装之间的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了三年,而这场战争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古巴人和西班牙人,还有美国人,因为当时美国和古巴的经济联系已经相当密切,美国当时在古巴有五千万美元的投资——五千万美元在今天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这可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后来美国从西班牙手中购买菲律宾也才支付了二千万美元而已。西班牙人和古巴人之间的战争导致生产糖和烟草的农田经济被毁,而这正是美国和古巴的主要贸易。于是,美国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各州的企业集团强烈要求政府介入,停止这场战争;同时,美国的舆论也较为同情起义者,反对西班牙在古巴的殖民统治。
但同情归同情,要让美国人直接卷入战争,美国民众还没有这样的意愿。而仅有美国企业集团的支持还不行,因为选票却是由普通民众掌握的,没有普通民众的支持任何重大决定——即使是正确的、对美国长远有利的决定——也都将流产。这就是长久困扰美国统治者的、深深根植于美国社会的一种思想,即孤立主义。
在美国孤立主义由来已久,1793年英法战争爆发后,尽管由于美国在独立战争期间一直得到法国的有利支持,美法因此早在1778年就签订了同盟条约,但美国总统华盛顿却背叛了法国,他于1793年4月22日发表《中立宣言》,宣布对交战双方“诚心诚意地”采取“友好和不偏不倚”的政策。宣言发布后华盛顿就严禁美国人以任何形式参与、帮助或支持交战双方的活动。这可以说是美国建国之初就奉行一种中立政策,而这种中立政策的思想根源就是孤立主义——孤立主义从其出发点来说应该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外交思想,它希望不参与“肮脏的欧洲政治”,因为美国是一个从殖民地领土上依靠艰苦的独立战争建立起来的一个全新国家,在独立后,没有历史的羁绊也没有欧洲的强权干涉,而且多数美国人都是在欧洲饱受宗教压迫,他们受够了永不停息的欧洲战争,因此他们希望有一个永远和平、永远不受干扰的理想家园。但显然这种理想化的外交思想与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格格不入,但为什么这种思想能在美国获得广阔的市场呢?原因还是已经强调多次的自然地理条件,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使得它远离欧洲和亚洲,在核武器时代到来前,只要美国不主动参与,没有任何一个欧亚大国能够威胁它的本土,因此,美国具有这种思想发展的天然土壤,这也就是为什么欧亚大陆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在美国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在二战前,大西洋两岸和太平洋两岸之间的贸易尽管已经很繁盛,但还能够保持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因此美国在二战前可以奉行孤立主义,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都没有受到多少影响;再者,当时美国还只能算是一个二流国家,它的实力可以保证自身的安全,但尚不能对欧洲大国起到足够的影响,因此,从政治上说,孤立主义在这时也是较为妥当的一种外交政策。
美国早期孤立主义的产生是由移民社会、自然条件造成的,另外新教的影响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新教的教义具有一种排他主义倾向,因为它把教徒划分为两个世界,既上帝的选民和被上帝抛弃的人,在美国,这个新教国家使得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而其他国家则是被拯救的对象;再则,新教的标准是成功,于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成了人们实际上的行为准则,在社会生活中,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就成了唯一的目标。
在《中立宣言》发表后不久,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又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这是由汉密尔顿起草的一个演说,在这个演说中,华盛顿再次告诫美国人:“我们对待外国的重大的行为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商务关系的同时,尽可能少与它们发生政治关系。”但我们应该不要误解,华盛顿这位卓越的领袖可不是什么理想主义者,他并不是一个人为美国真的能够远离肮脏政治的乐土,他真正的意思是——他不希望把美国把自己的“命运与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以致使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卷入欧洲的野心争夺、利益、情绪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也就是说,他希望美国走更为现实的外交政策,即不要因与某一国感情而决定建立联盟并由此把美国引入战争,他认为美国的“正确政策是避免与国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永久结盟。”——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他并不是要求美国不论何时都保持中立,而是在需要的时候保持中立,在利益要求时则放弃中立,这就是他在演讲中最后揭示的思想,即他还认为,美国“可以稳妥地信托暂时的联盟来应付非常紧急事件。”——这才是他的真正思想,而这却是彻底的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即美国是否中立、是否结盟、是否解除盟约,完全由利益决定,而不是感情。
1823年,美国第五任总统门罗宣布的“门罗主义”原则,即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这等于说美国已经对其他大国表明了它的势力范围,而门罗主义的提出就是美国扩张政策的继续。而这种势力范围的提出同时也向欧洲表明了另一层含义:当美国实力增长的同时,孤立主义也在膨胀,它膨胀到哪里,哪里就是孤立主义的边界线——对老练的政治家来说,他们听到的孤立主义实际上是另一个意思:那并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洁身自好,它还有一句潜台词,那就是如果谁侵犯了孤立主义的边界,那么就要受到惩罚。这就是说,孤立主义同时也是一种警告,如果不尊重美国的孤立主义或者说中立政策,那么就意味着战争,事实上后来的历史表明,美国正式利用了这点。对华盛顿的演讲来说,门罗主义同时做到了两件事,扩展了中立政策的范围——如果说华盛顿只是说美国应该奉行中立政策的话,那么现在美国代表美洲发表了一个新的中立政策;另外,门罗主义还表明了一种态度,那就是美国可以自行其是地划分势力范围,这实际上是对欧洲大国的一种蔑视,在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来看,这又违背了华盛顿的意愿,等于放弃了孤立主义,而参与到了大国划分势力范围这种古老的游戏当中——只是由于美国强大的实力欧洲大国默认了这种势力范围,如果换作是德国、法国或者英国发表这样的声名,那无异于是在挑起战争。门罗总统提出此项咨文以前,向当时已有80高龄的杰斐逊征询意见。杰斐逊言简意赅地复信道:“我们首要的基本的箴言应当是:决不使我们卷入欧洲的纠纷中,其次是决不许欧洲来干涉大西洋这边的事情。”
此后,在从1793年至2001年的近200年期中,随着美国实力的不断增强,美国孤立主义的边界也在明显扩张,1793年,在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时,美国还只是人口不到500万的小国;1823年门罗主义宣布时,美国人口也只有1000万多一点,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还不能与英法这样的欧洲大国相提并论;但到了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前,美国的实力已经超越西班牙这样的欧洲二流国家,因此,美国开始制造事端,以便发动战争,目的当然是把美国的势力再次延伸,不仅要把西班牙这个欧洲势力彻底驱逐出美洲,也要把美国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东南亚和东亚。
1917年4月,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就等于说美国已经打算放弃孤立主义了。在巴黎和会上,美国干涉欧洲的想法通过威尔顿总统的十四点计划表现的再清楚不过了,但在这次和会上由于英法联合起来的实力仍然是美国无法匹敌的,因此,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计划归于流产,这也让美国看到了自身实力和干涉的强大阻力,美国因此也暂时退回美洲,孤立主义在美国又成为主导力量。但尽管美国在巴黎和会上颜面扫地,美国仍是切切实实地干涉了欧洲,毕竟美国当时的实力已经能够与欧洲大国平起平坐,如在德国战后赔款方面美国就在实际上帮助了德国,签订了道威斯计划,而且也因此在经济上对欧洲大举渗透,反对苏联参加国联,在裁军问题上又提出局部裁军方案,在政治上也签订了非战公约,诸如此类等等,因此美国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20世纪20-30年代,美国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说开始成为国际社会的主导力量之一,因为没有哪件重大的国际事务是没有美国参与的,因此,美国尽管民众又退回到孤立主义生活中去,但美国政治和外交、军事则已经完全敞开了大门。其实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就已经表明,美国已经不满足于局限在美洲,此时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已经成长为庞然大物,他们需要走出去,寻找市场和原料。而且,由于美国广泛参与一战后的欧洲重建,因此在经济上已经与欧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另外,俄国十月革命后产生的重要影响也让美国担忧,因为俄国革命后所诞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完全另类的社会制度,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格格不入,这也就等于成了美国的天敌,美国因此也不会坐视不理,美国因此开始积极支持欧洲的反布尔什维克运动。因此,在这段时间,美国民众尽管在心理上仍然坚持孤立主义,但实际上美国已经与欧洲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二战前夕,这时候欧洲风云变幻,战争一触即发,而且显然这次的规模更大,一战总体来说仍然可以看作是欧洲的局部战争,但这一次则显然是一场真正的世界大战,因为欧洲和亚洲同时出现了两大战争策源地。这种紧张的氛围导致美国社会的孤立主义再次兴起,而且,德国和日本都在鼓励美国的孤立主义,因为他们都不希望美国参战,因此美国这段时间的孤立主义相当繁盛,多数美国人也不愿意再看到一战那样刻骨铭心的战争场面。而罗斯福总统此时也明白还不是美国参与战争的时候,这时候最有利的政策正是中立,因为这样可以左右逢源,或者说左右都可以趁火打劫,因此,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前一直顺应了孤立主义的要求,1936年8月31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两院联合决议——即“中立法”,规定:“在两个或若干个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时或在战争过程中,总统应将此事宣布,嗣后凡由美国或其属地之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至交战国者,均属违法”,本法案的有效期至1936年2月29日止。1936年2月28日,美国参、众两院对1935年中立法稍加修改,再次通过,使有效期延长十四个月。新法补充规定: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授与总统决断权,得将禁运扩大到新参加战争的其他国家。1937年4月29日,美国国会通过一个新的中立法——即《永久中立法》,该法除了保留原中立法的主要条款外,又补充了以下的一些规定:把禁运范围扩大到发生内战的国家;不准美国船只航运到交战区;禁止武装美国商船等。由此可见,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是一种虚伪的孤立主义。
1941年,通过珍珠港事件,美国就基本上放弃了虚伪的孤立主义。实际上,当美国精英统治集团看到时机成熟后,就开始逐渐为美国参与战争做宣传准备,早在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致国会咨文中就说:“有许多除战争以外的方法可以用来帮助被侵略的受害者,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取消《中立法案》的禁运条款。”1939年9月2日,当德国入侵波兰后,罗斯福总统向国会发表演说,他明白无误地告诫国会,如果英法打赢战争,美国则不需要参与;如果德国取得胜利,那么美国就必须参战。1939年10—11月,美国终于通过新修改的中立法,取消武器禁运条款,改为“现金购买,运输自理”,这表明美国对欧洲政策有所调整,等于在公开支持英法,因为英国当时拥有海洋优势,这就是说美国在变相支持英国。1940年春,当德国在西欧以闪电的速度取得一连串联胜利后,英国也因此全面退出了欧洲,9月,英国以大西洋18个重要海空军基地为代价换取美国50艘军舰,接着美国又供给英国大量军火,也就是说,美国开始了更进一步地支持英国。1940年,罗斯福第三次当选总统,然后他就于1941年1月11日把决定实行的代号为“H·R·1776”的租借法案提交国会,标题是《进一步促进美国国防及其他目标的法案》。他接下来积极推动国会进行辩论,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授权总统以租借式贷款形式向某些被认为某国防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并给予各种方便,国会并为此拨款70亿美元。1941年3月11日,罗斯福总统将它签署为法律。《租借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即将抛弃孤立主义,因为这是美国走向参战道路的最决定性意义的步骤。这些实际上都是在为美国参战埋设伏笔,当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就完全走向了世界,开始大规模参与欧洲战争。
2001年,在发生恐怖袭击后,今天美国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尽管今天美国的孤立主义仍然具有相当基础,但任何人也都清楚,美国和整个世界已经纠缠到了一起——正如二战前罗斯福第三次当选总统后说道:“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巨大军火库。对我们来说,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情况。我们必须以我们将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和献身精神,致力于完成我们的任务。”这也就标志着美国孤立主义在美国政治上已经不再是主要思想,现在这种理想化的思想仅仅存在于那些缺乏野心的家庭主妇身上。
但尽管如此,由于美国的政治体制是一种民众政治,总统是由美国民众直接选举出来的,因此民众的想法在政治中处于一种决定性的地位,而多数美国人并不是政治家,他们只是普通人,因此,他们只具有普通人的想法,过自己的日子,不要管别人的事。因此,长期以来孤立主义尽管在二战前就基本被放弃了,但基于民众的力量它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两条主线之一,它同现实主义政策一道主宰了美国立国后的外交政策。诚如布什总统所说:“在一个错综复杂、充满挑战的时代,孤立主义与保护主义的道路看似宽广而诱人——但它将通向危险与衰落。保护我国人民的唯一途径……捍卫和平的唯一途径……掌握我们的命运的唯一途径,是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因此,美利坚合众国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孤立主义是美国历史上一股顽强的传统势力,在其支配下,孤立主义政策成为美国在二战前长期奉行的传统外交政策——只是在偶尔需要的时候才打开一个口子,如美西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等关键时刻,但随着孤立主义与现实主义两个相对的势力此消彼长和美国实力的增强,尤其是美国跃升为世界一流国家后,孤立主义政策这种偶尔出现裂缝的状态已经成为一种美国实力释放的一种阻碍,因此,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就基本抛弃了这种不合时宜的外交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