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4920500000104

第104章 十五 辽宁省国企改革与发展分析

-林木西-

1998年起,为了深化国企改革,促进国企发展,辽宁省提出了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的目标,即“三年两个大多数”,亦即从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在,辽宁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的基本目标已经实现。但是,这只是阶段性的,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如何把国企改革深入下去,这是摆在辽宁国有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十五”时期,辽宁国企改革与发展总的形势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从有利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十五”时期至 2010 年,是中国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国 GDP年均增长率为7%,这对国企发展十分有利;二是世界新技术革命、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将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等的重新调整,也为辽宁的国企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三是宏观经济形势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如“十五”时期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和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所有这些,都将为辽宁的国企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四是随着中国加入 WTO步伐的加快,中国产品的出口环境将逐步宽松,特别是将为纺织、服装、皮革、玩具、轻工产品和部分机电产品的出口,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应该看到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加入 WTO从长期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但从短期来看,将给辽宁的一些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尤其是汽车、钢铁、石油化工、医药等行业或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短期内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对农业生产也将带来较大的影响;二是随着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一些东南沿海省份的重工业化倾向愈益明显,将对辽宁传统的优势产业直接构成较大的挑战;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虽然给辽宁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不能不看到,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任务更加艰巨。为了加快辽宁国企的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实现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国企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体制创新是国企振兴的必由之路。但不能就改革谈改革,必须把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体制创新赋予国企以生机和活力,科技创新给国企插上新的翅膀,新体制再加上新技术、新产品,才能使辽宁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现国企的第二次新生。在这一过程中,还应正确处理新经济与旧经济,即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的关系。毋庸置疑,辽宁的一些优势产业是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并不就是落后产业。前一段对“新经济”的宣传使一些人产生了错觉,认为只为将传统产业全部淘汰,辽宁经济才能大发展,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就连“新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其对 GDP的贡献率也不过只为1/3,而其余2/3仍然是靠旧经济即传统产业创造的。这里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辽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化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因此必须努力实现工业化;面对汹涌澎湃、滚滚而来的信息化浪潮,我们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奢望用信息化“代替”工业化,都去搞新兴产业,这是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正确的态度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给传统经济插上信息经济的双翼。在这方面,既要有技术支撑,又要有体制保证,只有实现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辽宁国企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2.实行引进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为此必须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和配套改革。辽宁国企的出路何在?有人认为应该实行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即实施“开放第一战略”。这当然没有错。问题在于,开放的目的是什么,开放能否解决全部问题。一些东亚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应该有所启迪:开放、引进固然可以带来“后发优势”,但也可能带来“后发劣势”。例如,引进外资可以弥补内资不足的缺憾,但要还本付息,过多地引进资本、先进设备还将排斥劳动,这对以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为特征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果单纯地引进技术即“模仿”或“引进创新”,而忽视“创新”或自主创新和体制创新,也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可能出现其他后果。因此,在开放初期,可以走“模仿”或引进创新的道路,但最终必须走“创新”或自主创新的路子。这方面最突出的例证是美国和日本的情况。日本曾一度大有后来居上、超过美国之势,最终败下阵来,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自主创新、体制创新问题。这件事对辽宁也有启发。因此应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同时,既要注意招人引智(包括国内和国外的人才),同时更要注重自主创新、体制创新,而自主创新依赖于体制创新。如果国有企业连人都“留”不住,谈何“吸引”人才,又如何进行自主创新?这里所说的“留人”既包括科技人才,也包括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一切有用之才。为此,首先应进行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加快实施年薪制、期股制等各种形式的分配体制改革的步伐,同时进行其他配套改革,从而使辽宁的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

3.实行经济结构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相结合,加快辽宁国企的改革与发展。新技术革命导致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其中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将对国有经济带来挑战,这是必然的。与此相适应,国有经济布局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做到“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辽宁的国有企业改革有一个如何“退出”的问题,即建立国有经济的退出机制,包括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生产转型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工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即“抓大放小”,也包括“放开搞活”国有中型企业。对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主要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这里的核心问题是要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而这势必涉及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关键已不在于国企改革本身,也不仅仅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只有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才能使辽宁国企的改革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