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4920500000013

第13章 十三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之我见

内在联系,只是一般地讨论劳动创造价值,不能具体说明是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劳动为什么形成价值和怎样形成价值。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他以商品理论为基础,把价值理论与商品理论结合起来,从解剖商品出发,揭示出商品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阐明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这种人类劳动的耗费,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价值体所指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它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劳动的一般的人类的性质形成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真理性,已为历史和实践所证明。然而,如今有些人却借“深化认识”为名,任意篡改、歪曲以至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与劳动价值理论。他们偷换劳动、劳动价值的概念,把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抽象劳动”的概念,偷换成“生产要素的劳动”、“物的运转”,舍弃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劳动”、“价值”等概念所反映的社会性。其实,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已经清楚地表明:在商品经济中“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是人类劳动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他们蓄意抹煞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联系与区别,否定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其目的就是为了抛出他们的“生产要素价值论”或“资源贡献价值论”,论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资源贡献”,“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和财富创造过程中都做出了贡献”,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在批驳萨伊的三要素论时就已指出,这种理论是“庸俗的”、“荒诞无稽”的谬论,其错误在于混淆了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区别,把创造价值的要素和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混为一谈。

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与此相适应地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了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种分配制度对于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一切社会资源,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有利于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财富的增长。这是对我国改革理论的创新。但是,它与“生产要素价值论”者所宣扬的“价值的创造是离不开各种生产要素的综合作用的”毫无关系。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并不意味着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不能把生产领域中创造价值的源泉与分配领域中的收入分配这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混为一谈。按生产要素分配仅仅是表明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所有权参与价值分配,而不是参与价值的创造。我们不能因为生产要素在劳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便把它们看成都是创造价值的因素,混淆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与商品价值形成过程的区别。就劳动过程来说,不仅是劳动,还必须同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生产出使用价值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强调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还必须“具有相应的对象和资料。”而价值却不同于使用价值,也不同于它们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或价格,它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者以社会必要劳动量为基准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其实体是抽象的人类劳动。“生产要素价值论”者故意回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价值的实质,肆意攻击“它不能解释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常识性的现象”,这恰恰是暴露了某些“学者”的一种缺乏“常识性现象”———把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等同于价值的源泉。

在价值理论上还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就是说由于新的科技迅猛发展,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管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劳动在价值形成中已无足轻重,现在创造价值的是知识,是科技。诚然,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出现新的变化,最突出的是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科技、知识因素在人类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增长的内涵和质量发生了深刻变化,自然资源对经济的贡献份额在逐步减少,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主要依赖知识、科技。但是,能否由此得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了呢?或者说“现在是知识、技术创造价值”呢?我们只要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清楚地表明,价值并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科学、技术、知识所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是表明在单位时间内,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了更多的使用价值,但在同一时间所耗费的抽象劳动量却没有发生变化,形成的价值量并未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和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所以,无论科技、知识如何引起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仍然不变。而且,科学、技术、知识也不是独立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外的生产要素,不能自动生产创造价值。它只有体现或物化在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上,才能参与生产,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当今高科技的发展而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去奢谈什么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赖以建立的基石,它不仅是分析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依据。如果否定了劳动价值论,也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全部经济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无从立足,又怎能谈得上什么建设社会主义呢?如果抛弃了劳动价值理论,又何来谈什么“深化认识”呢?如果是这样,我们讲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岂不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经济学系)

-王富初-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所建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及其发展规律。现在,我们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是相通和相似的,两者大体上是差不多的。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对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所有制的经济成分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关系,正确认识和对待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经济利益、政治要求及其相互关系,以便为党和国家制定正确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我们必须永远坚持不动摇

在马克思之前,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学派政治经济学,已经提出了商品的价值量由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决定的原理,从而为劳动价值学说建立了基石。但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学说,是不彻底的,不完整的。他们不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二重的性质,不了解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因此,他们在论证劳动价值学说的时候,在逻辑上碰到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