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4920500000016

第16章 十六 从市场演进看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

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农业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真正源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将价值创造引入更广的生产领域。他们认为,不仅农业劳动,任何生产劳动都能创造价值。斯密提出了“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的基本观点。李嘉图对斯密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与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的观点,并对使用价值作了正确说明。斯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学说,代表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最高峰,建立起了以生产领域为研究中心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也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缺乏劳动二重性分析,不能对价值的科学内涵给予准确的说明,从而使得他们在分析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等问题时产生了一些相互矛盾和相互混淆的观点。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最根本最核心的是建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使其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通过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内涵做了精辟透彻的分析,形成了“抽象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科学概念,清晰地论证了不同商品相互交换的客观依据和衡量标准,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所未能说明的一系列难题。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阐明了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与价格、价值与劳动生产率、价值与生产价格等重要经济范畴和经济关系,回答了价值存在形式变动和发展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为人们分析商品货币运行规律提供了开启市场的钥匙。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所具有的科学分析能力和思辨水平,不仅远远超出了古典经济学所能达到的境界,也是其他西方经济学派(如“效用论”、“供求论”等)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在分析当代世界经济特别是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时,仍然要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主线,坚持体现劳动和劳动人民创造世界的基本观点,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既要把握它的科学内涵,又要充分利用价值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如价格、利润等),逐步形成一个以社会生产价格为基础、以企业自主发展为特征的市场运行新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完善。

(三)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创新

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从世界范围看,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方兴未艾,世界市场空前扩大,科技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从国内看,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交流日益频繁。过去长时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已经被产品充裕、需求引导的买方市场所取代。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已不再取决于直接生产本身,而是取决于市场需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纵观世界,放眼未来,推动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

1.劳动存在时空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看到,劳动存在的形态是多元的,不仅指即时的活劳动,也包括凝结在专利、技术等软件和硬件中的过去劳动,也就是说,劳动在时空上有延展性。在空间上,劳动可以跨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发挥创造价值的功能;在时间上,劳动可以在一个较长时期中发挥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功能。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许多创造巨大价值和财富的劳动是通过专利成果、技术转让等形式转移到后来的具体生产过程中,通过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即时劳动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从而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例如,由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在国内大面积种植后,已经创造出了数百亿元的新价值。科学家发明这项成果,耗费了大量的复杂劳动,而它的价值创造,却是在成果被应运到直接生产过程以后,由千万农民的一般劳动所体现。在新价值的创造中,既有广大农民的即时“活劳动”的因素,更离不开科学家“过去劳动”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件物品的生产过程会存在多个环节、多个步骤、多个程序和多个生产主体。例如,一架大型飞机的生产制造是由数百家工厂分工协作完成的,那么,最后总装配的劳动(活劳动)才占生产制造飞机劳动总量的一小部分。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不同形态劳动的分离状况将更广泛地存在,通过过去劳动、异地劳动的凝结创造价值和财富将成为一种必然而普遍的存在形态。

2.管理劳动创造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管理,马克思早就指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创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在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张、市场竞争激烈的经济时代,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重要。几千万、几亿甚至几十亿元资产的大公司、大企业需要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企业家来管理和指挥。由于市场风险的增大,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选择一个优秀企业家已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企业家选择有稀缺性,其难度远远大于选择一般劳动者。从人力资本角度看,一个优秀企业管理者的成长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培训,并经过多年生产经营实践的磨练,要付出高昂的人力成本。企业家在市场竞争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及其人力成本的高昂,决定了企业管理劳动(包括决策、组织、协调、指挥等)是一种高度复杂的风险劳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现实环境中,更需要造就千万优秀的企业家,带领企业开拓市场、走向世界。

3.知识劳动成为创造价值的“第一要素”。马克思早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自人类社会跨入 20 世纪中后期以来,科学技术在创造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中的作用十分凸现,从过去一般的生产力变成了“第一生产力”,知识劳动(科技劳动)已成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第一源泉”。一般劳动大多表现为重复劳动,而知识劳动却以创新为特征,这种差别决定了它们在价值形成和创造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据测算,科技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0%以上,科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已达40%左右。不仅科学家从事的知识劳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广大普通劳动者的知识水平也在迅速提高,知识劳动在整个社会劳动中的比重显著提高。尊重知识、肯定知识劳动在创造价值和财富中的巨大作用,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

4.关于劳动类型的划分。将劳动划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这是马克思根据19世纪社会生产力状况做出的。当时的欧洲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生产力尚不发达。因此,直接的生产过程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些领域也是无产阶级最集中的地方。进入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根据统计资料,1998 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已占到 GDP 的32.9%,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如广东第三产业产值已占到GDP的36.9%,上海已占到47.8%,北京已占到 56.6%。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从业劳动力也迅速增加,新增劳动力的大多数以及从原第一、第二产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将进入第三产业领域工作。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和肯定第三产业在创造价值和财富中的巨大功能,也就是说打破过去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界线,将社会劳动视为一个整体存在。

5.资本、土地等要素具有的价值属性。判断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是否具有价值,应该依据这些要素是否经过人们的劳动加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人们投资于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以及存款等大部分来自人们劳动所得,是人们劳动收入的一种转化形式或凝结。土地经过人们劳动修整或再造(如填海造田),也溶入了大量劳动。那些未经过人们劳动加工的原始土地、森林、矿藏、水流等财货不具有价值,因为它们不是劳动的产物。国家有必要运用价格手段来调节这些自然资源的使用,以有利于保护和长期开发建设。对于权力、地位等既不属于经济资源又非生产要素的“异化”交易行为,则必须给予严厉打击和依法制裁,以确保社会市场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

从流通价值论到古典劳动价值论再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使价值理论真正变成了科学。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以创新和完善。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刘诗白-

服务从来是人类劳动的一种形式,在以分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服务业是产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商业服务、金融保险服务、邮电、交通服务,及各种生活消费服务快速发展,并且在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世界正在进入的知识型经济中,信息服务更是在经济、社会大范围中迅速发展。

服务业在世界发达国家 GDP和就业量中已占 2/3 左右,成为最大的产业部门,服务经济对物质生产和居民消费生活,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社会全面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切表明,当代市场经济越来越显示出服务经济的特色。在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大大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迫切的需要。服务在现代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日益重要,但是有关服务的若干理论问题尚未深入加以阐明。“服务末流”论的陈旧观念仍然十分浓厚,不少人把服务劳动视为“下品”,一些人不情愿到服务行业就业,可见,对当代服务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作出理论的阐明就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中将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服务劳动的性质,服务是不是商品,服务劳动创不创造商品价值等问题进行研讨。

(一)服务是发达市场经济中生产劳动的重要形式

服务劳动是以提供非实物的,不能储存的有用效果而区分于物质生产的。马克思说:“纯粹的服务它不采取实物形式,不作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