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4920500000064

第64章 十三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金兆怀-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以下特点:

1.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就地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广泛发展,打破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格局,开辟了与城市工业化并行的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使乡镇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转移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2.农业劳动力跨区间的迁移规模日益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间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1990 年以前是小规模转移时期,农村劳动力流动尤其是跨区间流动数量不大,增长速度并不快。1990年以后是大规模增长转移时期,年际间劳动力跨区间流动的数量成几何级数增长,流动的基本趋向是从农业区向工业区、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外出打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有近一半进入大中城市,形成了离土离乡的异地转移模式,成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

3.“离土不离乡”的兼业式转移比重较大。自 1979 年以来,虽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并存,但以就地转移为主,“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模式,有81%的非农业化农民具有兼业行为。

4.隐形就业的性质相当明显。隐形就业是劳动者就业没有向政府部门申报、政府有关部门没有进行常规统计、游离于政府部门管理之外或未管理好的劳动就业的统称。传统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只对城市的劳动就业进行常规统计与管理,从而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处于隐形就业状态。这种具有明显隐形就业性质的劳动就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劳动就业的市场调节;(2)流动性与不确定性并存;(3)自主性与盲目性并存;(4)隐蔽性与公开性并存;(5)合法性与非法性并存。

5.各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存在很大差异。一般说来,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越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较小。如东南沿海及中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出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比重较高,而西部、东北、西南等地区农业劳动力转出量近些年来虽然有了很大增加,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是比重较小。

(二)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

1.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既有益处,也需要付出一定的转移成本。对农业劳动力输出地而言,提高了本地农业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增加了劳动者和劳动力输出地的收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城市和工业区输入地而言,则因流入的劳动力是一种廉价的资源,降低了当地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工资成本,增强了产品竞争能力,增强了当地的资本积累能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等。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农业发展的落后及不稳定。农业发展的落后及不稳定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2)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屏障。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改革,已给政府对进城农民工的有效管理和农民工获得应有的待遇造成了许多困难。

(3)农村农业外就业的空间及潜力很大,但目前开发有限。我国目前土地资源挖潜大有文章可做,但目前我国农业内部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遇到了资本积累和供给不足的制约。农业内部资本积累不足,严重地制约了农业内部的就业扩张。

(4)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后继乏力。“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直接导致乡镇企业布局的分散化。

2.当前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约因素。

(1)制度障碍。自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在限制城乡人口迁徙方面的功能日益减弱,但农民工进城后仍然受到了“名存实亡”的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壁垒的阻碍,无法融入所就业城镇原有的社会经济组织内部,并提高了农民的转移成本。

(2)城市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如有关部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注入城市进行行政干预,要求企业、事业单位不得招募外来民工,或者在就业安排上要求用人单位“先市内,后市外”,优先招用本市居民等等。

(3)受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影响。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中存在着部分文盲、半文盲,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0%,由于自身素质较低,各方面待遇明显低于城市人口。

(4)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离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所要求的相距甚远,产业结构升级的任务仍很艰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仍成为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一个主要障碍。

(三)当前我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选择

1.当前我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

(1)城市吸纳:目前有限,但有潜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善了流入地劳动力短缺的局面,对城市化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华南经济圈的腾飞、三峡工程、浦东开放与开发、京津唐等大中城市重大项目建设都离不开转移的劳动力。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很低,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比较缓慢。加快城市化进程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重大作用。

(2)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把发展乡镇企业继续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并不意味着继续沿袭80 年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地转移模式。目前乡镇企业布局的高度分散和城镇化进程的严重滞后正是这种模式的直接结果。当前应该把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应是今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3)农业内部消化:“蓄水池”的自我蒸发。农业不仅是过剩劳动力的“蓄水池”、农外就业不稳定的“减震器”,农业内部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就业潜力。

要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增加农业内部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大缓解这些地区劳动力过剩的压力,调动起农民依靠自身投入开发农业资源的积极性。

2.当前我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对策。

(1)大力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一个公平、有序、合理的环境。户籍制度的改革、创新明显滞后于制度需求,政府应该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把过去我国一直沿袭的以社会身份和出生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传统户籍制度,改革成为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并且着手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逐步改革城市就业的社会保障、医疗、住房、教育、入托等制度性壁垒,达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入城后能与城市居民受到同等的制度约束和平等待遇。

(2)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城市部门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市场透明度,降低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营造出一个自由选择就业、自由选择居住地和自由流动的大环境,并降低和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迁移成本。

(3)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兴建中小城镇结合起来。据国外研究测算,乡镇企业每提供一个就业机会,就会产生1.73 个第三产业就业机会,可见兴建和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政府应该运用宏观调控能力,将兴建小城镇与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城镇的发展能得到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结合起来。加大向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比重,不仅有益于提高农民的素质,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做好合格的劳动力储备,而且也推迟了新增适龄人口进入劳动力待业大军的速度和减少就业压力。在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同时,加大向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特别是要加快农业内部的种植结构调整,开发出因地制宜适合农民自身特点的品种和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投资,兴建为农产品的运输、销售服务的中介市场,加速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转移。

(5)扩大劳务输出应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转移途径。我国是人口密度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资源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我国多年来劳务出口与我国劳动力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在当前亚太经济复苏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机遇面前,我们要放开劳务输出的经营权,搞活国内劳动力市场,鼓励更多的外贸行业重视劳务输出,积极向世界各层次劳动力市场进军,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寻找更为广阔的就业途径。

(6)大力推进农业的深度开发可以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目前中国可耕地资源稀缺,但从全国来看,待开发的农业资源仍很丰富。比如宜农荒地、宜林的荒山、荒坡地,宜牧草地,宜养殖的水面、滩涂等。对这些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可以吸纳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酌情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建设,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等措施,着手进行生态农业的开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面积成规模地种植经济作物,在品种和地域上实行多样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的附加值。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将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退耕还林、退湖还田的生态治理工程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谁投资谁受益,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积极性,稳定而彻底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