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4920500000065

第65章 十四 农业技术水平与梯度转移

-王传仕-

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大体有两条思路,其一是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同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即通过增加产值来提高农民收入;其二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即通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来提高农民收入。第一种思路对提高农民收入在目前是困难的,因为我国农产品的产量总体过剩,农产品大量积压,政府每年都要拿出大量的资金来收购农民的余粮,产粮大省每年都要为收粮进行财政补贴,财政负担过重。大量余粮的存在,制约了农产品价格水平上升,并且国内农产品的价格水平比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平均高出20%~30%,农产品的价格已经没有大幅度上升的空间,第一种思路难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目前只有通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来增加农民的收入,降低生产成本的首要措施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广泛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农业技术是否存在技术差异,如果有差异,这种技术差异能否通过技术转移来改善落后地区的技术水平,如果这两个问题能解决,通过技术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这一目标就能实现,所以本文主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农业技术水平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是否存在梯度技术,不同区域的技术水平差异如何,本文将通过一系列指标进行分析,指标及数据资料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0)》。对技术梯度的衡量,本文选用了四个指标,(1)反映农民综合效益的指标,人均农业总产值。(2)反映农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指标,农民每户购买机械设备原值。(3)反映农民种植技术的指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每公斤化肥粮食产量。(4)反映农民养殖技术的指标,平均每户年出售畜禽产品量。对上述四个指标进行无纲量转化,以每个指标的最大值为1,其他地区的数值和最大值相比得出相应的指数,五个指标的指数相加得出一个地区的技术梯度指数,技术梯度指数的大小反映了技术水平的高低。

通过计算,我国农业技术指数在前列的有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等,位于后面的省份有云南、贵州、山西、陕西,其他的省份位于中间。反映农业技术水平的区域农业技术指数出现一个梯度变化,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等省的技术指数在顶端,山东、广东、河北、湖北等省处于一个平台,青海、甘肃、山西、陕西等省在底端,呈现出明显的技术梯度。在不同省份中,种植业产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单位面积谷物产量以吉林为第一,7 104公斤/公顷,上海、广东、江苏以 6 300 公斤/公顷紧随其后,青海、甘肃、山西、陕西省份的产量在 3 000公斤/公顷左右,仅相当于高产省份的一半,多数省份的单位面积产量在4 500公斤/公顷左右,这说明在种植生产中还存在一定的技术梯度。在农业机械应用方面,全国的机械化水平差异很大,机械化程度高的省份主要是黑龙江、新疆、青海,平均每户农业机械原值在 3000 元左右,多数省份在1 500元左右,机械化程度低的省份是四川、贵州、江西、湖南等省份的农户,平均每户的机械原值低于300元。农民的养殖技术也有较大的差异,出售畜禽产品数量的高产省份,是宁夏、辽宁、内蒙古、四川、广西,每户每年出售畜禽产品300 公斤左右,低产省份是西藏、上海、陕西、山西,农户年出售畜禽产品量在100公斤左右,多数省份在200公斤左右。

(二)我国梯度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

技术转移可分为水平技术转移和梯度技术转移,水平技术转移是在技术水平或经济发达程度相近的区域间进行的技术流动,梯度技术转移是技术由高梯度技术地区向低梯度技术地区流动。梯度技术是相对水平技术而言,不同区域存在着技术方面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技术上、经济上和适宜性等方面都存在显著性,我们称这种技术为梯度技术。

在市场经济中,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只要存在技术方面的差异,技术就会在市场中进行转移,直到不同区域的技术水平达到均衡状态。我国的农业技术也存在着较大的技术梯度,为什么不能进行有效的转移,主要有下列原因。

1.农业技术来源及供应有限。我国农业技术的来源主要是国家的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和基层生产单位,上述单位的科研人员是农业技术的主力军,但是我国从建国后培养的104万农业技术人员已有63万人脱离农业,在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大约只有15万人左右,农业技术人员的严重流失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另外农业科学研究成果转换率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30%~40%,欧美国家在65%~80%,说明我国科研成果的潜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来。农业科学研究与发展经费紧缺,许多技术由于没有科研经费而无法进行,农业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只有 0.2%~0.25%,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2%的标准。

2.农民对农业技术需求不旺。农民的自身素质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加速转移,主要因素是:资金问题,农民在技术的引进和吸收过程中重视购买有形的生产设备,忽视无形的技术吸收和提高,由于资金的限制,对于技术的投资不重视。文化水平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低,难以掌握新技术,并且对技术转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技术的转移。方向性问题,农民虽然有应用新技术的要求,但是由于在技术的选择过程中,不了解核心技术的实际水平,盲目引进了大量的水平技术,结果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没有到达预期的目的,影响了技术转移的积极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特产养殖热”、苹果、柑橘种植热等,因为是技术的水平转移,产品的技术含量并没有提高,生产的大量产品没有销售市场,无法销售,影响了农民的对技术应用的热情。

3.技术的转移的渠道不畅、组织管理效率低。首先是机构问题,我国技术转移的主要机构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国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在原有体制基础上形成的推广体系便出现机构解散、人员流失的现象。近几年虽然各级政府都在加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但是仍有40%的乡镇和 75%的村庄没有技术推广机构,专业化的技术推广机构是农民获得技术的主要来源,所以加强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是促进技术转移的首要问题。其次是技术转移的组织问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技术的推广是政府部门的行为,各级政府花费资金、组织人员进行技术的选择,然后在区域内进行推广,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技术转移和适宜技术的推广,正在探索之中。再次是规模问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在小规模的生产中,技术的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降,农民对技术的需求热情降低。在技术的供应方面,技术转移要对应一家一户的农民,技术的难度和工作量相当大,由于农民缺少组织,在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效率也低。在技术的需求方面,由于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农户自己要引进新技术,所花费的成本太大,因此小规模的农户经营方式不利于技术的转移。

(三)促进我国梯度技术转移的措施

1.在宏观管理方面应加强农业技术源的建设。国家应增大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的投资,制定技术开发和转移的经费保障机制,使科研经费、科研事业费和科技成果推广费结构合理,加速科学技术的转移和成果的商品化,同时制定技术转移的引导政策,如《技术转让暂行规定》、《科研进步奖励条例》等,引导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转移,对于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为了消除技术研究的风险,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以色列通过国家专门机构来分散技术研究的风险,这个过程称技术孵化。

2.加强农业技术转移组织机构的建设。通过合适的渠道将科研机构和农户有机地联系起来,是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的主要任务,国家应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家还应加强信息传递体系的建设,尽快形成科研信息网络,利用科技资源优势,及时掌握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3.加强基层农村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在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农民传播技术,举办短期技术培训班,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利用多媒体电视教学,编制实用农业技术教材等,通过教育改变农民的技术观念,增加技术的需求。

4.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或示范基地。在交通方便和信息流通的地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或示范基地,示范区的直接效果会吸引农民,使新技术能迅速转移。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产生对技术的需求,在科技示范区内,还可以有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聘请农业专家来示范区进行传授技艺和技术培训,或者派出技术人员到全国先进地区学习技术,回来后在示范区内向农民传授技术。为了吸引更多先进农业技术,地方政府可以吸收国内外的技术投资,简化投资的程序,提供税收优惠,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并掌握先进技术,促进技术的转移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