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4920500000076

第76章 二十五 试析我国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措施

-薛誉华-

(一)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速趋缓的主要原因分析

进入90年代后半期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增速趋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诸如人多地少、缺乏生产规模等固有矛盾,也有农产品结构性剩余造成的临时性原因。但从我国农业发展总体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不外以下几方面:

1.我国主要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农民来自于农业生产的收入比重急剧下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我国主要农产品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连续多年出现了大丰收景象。长期的农产品生产积累带来了我国许多主要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由于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产品供大于求必然导致价格下降,大量农产品的结构性过剩直接造成了一些大众化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下降,最终导致广大农民来自于农业生产的收入比重下降。80年代中期后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的变动是非常巨大的,来自于第一产业的纯收入比重已经由 1985年的75.02%下降到 1999年的53.39%,传统农业生产对农民纯收入所做的贡献日益减少。

2.广大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存在差异,导致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提高所做的贡献日益明显,到1999年超过40%的人均纯收入是来自于第二和第三产业。1985 年来自于第二产业的人均纯收入比重尚只有7.41%,说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制造业(或称乡镇企业)仍处在萌芽阶段,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程度仍不明显。但是到了 90年代后期,来自于第二产业的收入比重迅速提高,到 1999 年全国农民平均纯收入中已经有1/4来自于第二产业。一些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速度就会明显增加;而乡镇企业落后地区的农民,其收入增长的速度就可能明显滞后。

3.政府主要农产品收购政策落实困难,“丰产不丰收”现象严重。伴随着农业生产连年丰收,我国农民“卖粮难”等问题再次凸现出来。目前许多地区的农产品收购企业不再使用“打白条”的方式,而是以种种理由或压级压等、或拒绝收购农民辛辛苦苦生产的农产品,导致农民“丰产不丰收”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后果在短期内可能只是农民的抱怨和农产品生产投入的不足,而长远地看就极可能导致我国农产品总产量的降低和主要农产品供应短缺,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4.信息闭塞、销售渠道狭窄,市场拓展速度缓慢。受长期自然经济的影响,除发达地区外,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单薄,他们还没有能够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待农产品生产。同时,由于农副产品自身具有保鲜期短、易腐败变质等特点,许多农副产品的销售半径都比较小。对我国广大农民而言,他们还缺乏必要的市场意识和市场信息,只是根据经验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很难立足全国大市场统盘考虑。销售渠道狭窄、市场拓展速度缓慢,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

5.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成本偏高,农业生产仍然“靠天吃饭”。由于农业生产是以小规模、粗放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为主体,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机械化生产、现代化管理、市场化销售等有利于大幅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措施离我国农业生产的差距依然遥远,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等作业不得不依靠过多的人力投入,直接导致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吨谷物所消耗的劳动量是美国的540倍,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是美国的3倍,再加上灌溉等费用,使得我国的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明显高于国际水平。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可行措施

近年来政府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也先后出台了一些措施和方法,如强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坚持贯彻政府农产品收购政策、按保护价格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坚持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等,这些措施无疑是正确和有效的。但是当我们真正面对现实时,可以发现有许多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已经存在多年却始终得不到解决,其原因是很多保证农民增收的措施只侧重于局部和短期,缺乏全局和长期考虑。从全局和长期考虑我国农民增收措施,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高我国广大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发展规模农业,是我国农民增收的根本所在;而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捷径所在。

1.提高广大农民文化水平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用科学技术武装我国农业具有较大的潜力,也是我国广大农民增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过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知识,调整农村人口知识结构,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的知识水平,将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更新农业生产观念,进行品种改良、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用科学技术武装我国农业是大势所趋,在当前面临加入 WTO的背景下,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具有迫切性。由此,广大农民所蕴藏的潜能将会得到有效挖掘,将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日益规模壮观的民工潮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村所蕴含的丰富的人力资源。

2.发展规模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之道。改革我国小规模粗放式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农业,需分步骤逐步推进。首先,在我国东北地区和广阔的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分布密度相对较低,地广人稀,人均占有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历史原因已经形成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规模化,因此可能在这些地区率先从规模农业角度出发合理组织农业生产经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乡镇企业等第二产业发展比较充分,一部分农民已经摆脱了对土地的过度依赖,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引导这部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使有限的耕地逐步向有高超农业生产技术和能力的农民转移,推进发展规模农业,包括规模化生产粮食、生产畜产品、生产经济作物等,由于规模农业具有相当的经济效益,政府还可采用农业贷款、支农周转金等方式进行支持,从而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还有,在我国广大中部地区,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进程积极主动引导农民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将部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导入到小城镇和中心城市,以此拉动中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3.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捷径所在。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不仅仅是要求对广大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的知识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行为自身就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从市场经济原则出发,首先,要求广大农民在选择农产品生产时就应该考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决定着农民应该选择种植业还是林、牧、渔业,在种植业中还决定着应该种植什么作物、选择什么品种、安排怎样的种植规模;其次,还要求农民安排何种生产方式,如何节约生产成本,怎样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再次,在农产品销售时,要考虑如何获得市场信息,选择何种销售渠道,销往哪里的市场最为有利,如何节约销售成本等等。

培育和建立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要将广大农民的生产行为交给市场,要让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会“游泳”。通过提高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帮助农民学会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INTERNET等手段获取市场信息,将更加有利于各地农民有针对性安排和组织农产品生产;通过建立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网络,将可以把更多的农副产品投入到最有利可图的国内外市场。

4.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而且对我国农业发展深化和应对“入世”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结构变动的趋势中已经看到,我国农村居民来自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正在日益提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动力所在。

因此,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立足市场经济和“入世”可能产生的竞争压力,积极主动地发展新型农业(如生态农业、旅游农业、高科技农业等),巩固我国优势产业,大规模调整传统农业。其次,要注意抓好农产品市场,面向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中介服务,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最后,调整农业结构还要继续下功夫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尽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调动农民自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积极性。

5.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运行的时间较短,目前还主要集中于城镇职工和事业单位。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到目前为止,政府对广大农民提供的社会保障仍然局限于灾害救济,广大老年农民仍然以家庭保障方式为主,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执行,农村青壮年人口所面临的负担日益加重,他们所面临的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经济压力显著增加,建立和推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明显增加了。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该立足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将广大农民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如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列入社会保障范围,力所能及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政府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保证广大农民基本生活水平,这将有助于保证社会稳定,巩固我国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所取得的成果,这也是促进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稳中有升的基本保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