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4920500000077

第77章 二十六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政策选择

-周小亮-

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是: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抓住经济结构调整主线,着力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市场农业两篇文章,努力探寻新经济背景下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的主导因素,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现代化之目标。具体地说,可以采取如下的政策措施:

1.扩展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农村微观经济制度要解决农民收入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其前提与根本在于制度创新。目前“三农”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在于小生产的微观农业经济组织与大市场的宏观经济之间的内在矛盾,为此,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创新现有的农村经济制度,建立一套有效的农业生产制度与组织形式。我们的基本思考是:(1)在生产环节,应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公司 农户”与“定单农业”生产模式,依据农户与公司签订的产销合同进行有计划的生产,解决现有农户的分散经营与集中市场的矛盾,化解与分担市场盲目性与滞后性产生的风险,促进生产规模的提高、专业生产的深化和农业结构的优化,确保农民增产增收。(2)在农产品的销售环节,应组织农户合作社,实现完成农产品统一进入市场,消除分散农民单独创市场的盲目性,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确保农民取得较高的销售收入。(3)在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应发展股份合作公司,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现代市场经济是竞争与合作的统一,所以在加快农村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借助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深受农民欢迎的各类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更好地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经济。

2.立足农村资源特色,瞄准市场,调整结构。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提高,从长远角度看,主要应依靠结构调整。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地域特点、生产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决定了各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发展方向必然不同。例如,在一些山区农村,必须立足山区资源特色,依据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认真研究对山区特色种养产品需求量大的城市市场和境外市场特点,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竹木果茶、山地畜牧、淡水养殖、蘑菇食用菌等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努力实现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对接。

3.创品牌、建基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农产品买方市场背景下,要提高市场占有率与农业经济效益,必须实施品牌战略,做到“以质取胜、以牌占市”。在品牌占领市场的基础上,有差别地建立不同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规模经营。在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发展的基础上,按照规模大、高科技、外向型、活力强、多成分、多所有制的要求,依据谁有能力当龙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创办和壮大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并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外引内联,逐步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外向型的企业集团。各地应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公司 农户”的定单农业模式,拉长特色农产品的产业、产值链条,并依据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基本要求和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特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4.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培育、发展高效运转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达的市场流通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确保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保障,而发达的市场流通的形成与市场农业的发展,有赖于信息网络的建设。为此:(1)要组建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及时收集、汇总、分析、传播农产品产销信息,尽量避免、减少因农产品滞销而给农民带来的增产不增收现象;(2)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依托县城、中心城镇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和发展农贸市场、边贸市场、特产市场,努力扩大销售网点;(3)组建农民市场营销大军,改变营销手段,积极利用传播媒体和信息网点,推销有特色的高价值的农产品,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4)建立健全市场各项制度,规范市场交易秩序,打击欺行霸市,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良性运转;(5)组建农产品销售合作社和销售协会,发展订单农业,利用市场契约与合同,减少、分解市场风险。

5.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农村技术创新机制。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的现代化,其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的科技创新。为此,其一,要在市、县、乡建立农业职业学校或夜校,积极组织农民学习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技能。其二,要在与农村密切相关的地市级城市,加快建立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农业信息技术虚拟园区,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跨部门的农业动态虚拟式的技术创新与开发组织。其三,要在农产品加工企业、高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和政府之间建立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多重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充分释放各层次、各部门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动力。其四,要变革知识技术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着力构建更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中心的“直接创造财富”型知识技术创新模式。其五,要提高开放程度,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加速累积“干中学”的实用经贸技术知识。其六,要依据闽西北生态环境特征,大力开发特色农业、生物工程和环保农业等高新技术农业,确保西部生态创新和资源、环境与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6.加快制度创新,解决农村制度创新过程中的不对称与有效制度供给短缺问题。农村新一轮制度创新,应在完善土地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着力解决经济体制与社会政治体制之间、微观与宏观经济体制之间、工业化与市场化和城市化体制之间的创新过程中的不对称,同时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制度供给短缺问题,以解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中的深层次体制障碍。具体地说,如下几方面的制度创新要加快着力解决:(1)要加快土地经营制度创新,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市场转让,从而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规模化产业经营。(2)通过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拓展与完善,以解决农村市场经济进程中农民利益在市场流通中的利益流失问题。(3)加快“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并轨”体制创新,消除“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中以“剪刀差”形式转移农民经济剩余的体制因素。(4)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教育科技体制创新,促进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革。(5)加快农村基层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依法选举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懂经营的农民致富带头人。(6)政府财税体制改革,扩大财政用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资,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增加农民收入主导因素中的引导、扶持与协调作用。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