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4920500000089

第89章 三十八 21世纪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探

-刘思华-

进入21世纪,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有三个主要标志:现代文明形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现代经济形态由物本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现代经济发展道路由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我们称之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重转变”。面对三重转变的新形势,需要我们从时代特点和中国的国情、农情的实际出发,深入探讨、正确把握和科学回答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新世纪生态农业建设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首先,可持续农业是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潮流,是 21 世纪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模式。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农业模式,把现代农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这就是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农业的成功模式,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其次,新世纪更需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及重大任务:一是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的水平。二是扩大生态农业建设的范围。新世纪我国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就必然会伴随着大规模生态农业建设,开辟我国更大范围内建设生态农业的新局面。

再次,随着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农业将面临一次革命性变革,这种新的农业革命的基础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成功应用,使走向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时代的现代农业是“基因农业”、“精细农业”和“网上农业”等。21 世纪中国农业发展也要适应这种新趋势和历史潮流。

(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仍然是新世纪生态农业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

随着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的到来,在我国,农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发达的现代经济必须以发达的现代农业为基础。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坚实的现代农业基础,也就不会可能真正形成和发展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因此,新世纪更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也就必然更需要加强生态农业建设。这一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例如江苏省大丰市早在80年代初就提出了“生态县(市)建设设想”,近 10 多年来,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为巩固与加强该市的农业基础地位作出了较大贡献。他们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这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全面地、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内在联系与发展关系。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就使“农业是基础”这一生态经济规律找到了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最好形式。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必须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优先地位;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大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的力度,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只有建设生态农业,才能真正把生态环境安全放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首要地位。

(三)21世纪前期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与要求

在21世纪的全国生态农业建设中,应当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经济条件,采取不同的战略目标与发展要求,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我国农业的发达地区,主要是指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生态农业建设。现代化农业应该是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因而现代化农业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上。按照这个方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我国发达地区应该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实现形式。这就要求现存的生态农业必须朝着以现代生物、生态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高科技农业的目标迈进,使它发展成具有多功能(包括生产与经济功能、生态、文化与社会功能等)、高效率的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要求。

二是我国农业的欠发达地区,主要是西部地区、中部的欠发达地区和小城镇的生态农业建设。这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农民生活的困难和农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是缺粮、缺钱、缺燃料,还有不少地区缺水。因此,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与模式,应该成为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

(四)构建制度、技术、生态三类创新有机统一的中国发展农业运行模式

第一,从农业领域来看,生态创新是指创建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实现农业生态(绿色)产品和生态(绿色)产业的开发。生产、经营及首次商业化应用的有关生态经济的创新活动,这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经济化。可见,生态创新不仅是指农业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和创造新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愈来愈绿色化,越来越显示生态环境的特点功能,而且更是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愈来愈产业化,越来越显示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应注重在以下生态农业技术领域里有所创新:种植业、养殖业及工商业之间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组装技术;以因土因作物诊断配方施肥或肥水自动配给为主要内容的肥料施用技术;以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副产品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生物种群的调整,引进与重组技术;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立体种植、养殖技术;草地畜牧开发与生态保护技术;水土流失治理与控制沙漠化技术:盐渍化土壤改良与涝渍地治理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参见《生态经济》2000年第3期,第97页)。

第三,生态农业建设的绿色技术创新,既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形态,又是农业生态创新的重要形式。新世纪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必须积极发展绿色技术即可持续技术,大力推行绿色技术创新,并把它放在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使农民和农业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和生态创新的真正主体。

第四,我们必须坚持三类创新一齐抓,建立在以制度创新为保证,技术创新为核心,生态创新为基础的生态农业运行模式,并发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推动作用,这就为我国生态农业及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五)生态农业县建设必须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到以县为单位有计划地进行,使生态农业建设成为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标志着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现在,进入新世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在自行确定一县具体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进行大规模生态农业建设。这样,不仅有两批国家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而且还有较多省、地市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使生态农业建设朝着区域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理论与实践都表明,21 世纪生态农业县建设,必须推行“生态立县”发展战略。这是县级发展战略根本转变的重要标志。

实行“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就是全力抓好全县的生态工程建设。这在一些生态农业县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宝贵经验。例如如山东五莲县把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在生态立县的基础上,狠抓了九大生态工程:水利水保工程、林果业生态工程、以土壤培肥为主的土地利用生态工程、以种植业为依托的畜牧养殖生态工程、以种养业为前提的农畜产品增殖工程、生态资源再生循环和利用工程、以污染防治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生态环保工程、集约开发与立体开发工程、生态观光旅游开发工程等,成为“江北生态农业建设的一面旗帜”,荣获“国家生态工程奖”。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全面加强农业和农村生态工程建设,是实现“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和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最佳结合点。因此,生态农业县建设必须把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和“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其产业化的内在统一与融合发展,就一定能够把生态农业县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