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4920500000095

第95章 六 中国企业创新体系构想

-李少卿-

(一)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体系的核心

近年来,中国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正在逐步落实,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速度加快,产学研合作广泛开展,但相对于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企业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技术改造的框框中跳出来,走上技术创新轨道。传统的技术改造是传统技术的产物,小改小革,即改进技术占有主要地位,投入小、收效慢。这样的技术改造,根本不能适应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二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设立技术开发机构的不足1/2,其中约有1/4的机构,因资金不落实,或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缺乏,或基础设施不健全而不能正常运转。

三是相当多的企业重规模、重速度、盲目扩张,还没有从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轨道上来;在技术引进中,重硬件设备引进,轻软件技术的引进;对已引进的技术,缺乏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不能充分发挥引进技术的应有作用。

四是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与创新能力低下。1991 年,我国技术工人占工人总数的比例只有3%,而同期日本和德国的这一比例是25%。产业工人的技术能力低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最大瓶颈。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传统的技术改造投入不足,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的历史欠账更多,造成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薄弱。我国近年来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起来的风险投资基金资金不足,其中政府资金比例高,民间资本参与少,融资渠道狭窄。

上述问题暴露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力量薄弱。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企业如果不能在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必将面临生存危机。为此,中国企业必须迅速扭转技术创新的落后局面,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

1.企业要确立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首先,企业要树立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开拓进取的经营战略,要实现从传统的技术改造向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转变;要从粗放型的外延扩张向集约型的内涵提高转变;要从重产品数量向以质取胜转变。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并把技术研发机构作为核心,其他经营机构都要围绕它来设立。形成以技术研发机构为轴心的企业运转架构。再次,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对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作出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并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

2.企业要形成技术创新机制。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每年都应从销售额或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并尽可能从其他融资渠道筹措资金,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对技术发明者给予重奖。也可以采取技术入股、股票、期权奖励,或在企业销售额或利润中提取合理的报酬。三是企业的技术专利或专有技术等可以进入技术市场,参与技术转让。四是建立完善的技术信息系统,企业要与国内外同行业加强交流,通过互联网,博览会等各种渠道,掌握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选择地引进技术,并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五要强化产学研合作,尽可能与高校、科研院校共建研发机构,或与他们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以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同时尽可能与国内外同行业进行技术合作,拓宽技术创新渠道。

3.大力吸收和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科技以人为本,人才在现代企业中举足轻重。创新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要依靠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开拓进取。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引进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本企业技术骨干的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国内外拥有先进技术的科研机构或公司进修和实习,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4.营造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成功的技术创新是企业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的结果。企业从事技术与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不仅要掌握经济走势、市场导向、技术信息,还要求经营战略、观念、组织、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来与之配合,更要求高素质的企业家的正确指挥与决策。这一切就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不可缺少。

(二)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体系的基础

企业制度是企业作为微观经济的有机体,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在财产关系、组织结构、管理规范以及运行机制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它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在这些制度基础上形成的运行机制。很明显,企业制度是企业得以建立和运作的基础。

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建立了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它并不意味着制度创新的完成,仅仅是为企业制度创新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

企业制度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的制度创新就是要使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地对各项制度进行调整,使企业站在发展的前沿。

中国企业的制度创新将面临:

1.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中国大中型企业已经普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但在这个框架内的各种机制还没有形成。

首先是动力机制。一个企业的动力来源于对利润的追求,即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确立这样的目标,企业才有内在的动力,才会产生活力。

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来自企业的激励机制。企业必须调整和优化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的关系。使各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体现。三者利益的实现,都取决于企业的利润。企业利润越大,三者各自所得越多。三者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必然使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其次是决策机制。这是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的方式和过程。企业拥有经营决策的自主权,使企业具有适应市场供求变动的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企业以什么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这些依据来自市场供求状况及其变动趋势的调查和预测。但能否做出科学的判断至关重要。为此,必须提高决策者的素质和水平。一个时期以来,相当多的企业追求经营多元化,即在本行业进行大量购并,并进入其他行业,认为这样做可以分散企业风险。实际上企业实行无关联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协调活动困难,可能造成决策失误。国外对无关联行业的兼并成功率很低。中国企业对多元化经营应慎重决策。

再次是约束机制。这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自我控制的机制。从企业外部看,有市场约束、政策约束、法律约束、道德约束等多方面的约束因素。但从企业内部看,主要是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是企业必须以自己的收入来补偿自己的支出。支出要受到收入的约束。企业要形成硬约束机制。硬预算约束是企业自负盈亏原则在经营机制中的具体体现。只有在硬约束条件下,企业才能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企业才能进行高效的经济活动。

预算约束软化会产生一系列消极效应,如不关心成本和收入、不能及时对价格和市场供求做出反应等等。国有企业中预算约束软化的现象应彻底解决。

2.与国际惯例接轨。中国企业的体制创新具有中国特色。但企业的体制仍然是股份制。这和国外股份制企业是共同的。因此,中国企业需要规范化,符合国际惯例,这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

1998年中国已有8 大企业(其中香港、台湾各 1 家)进入世界500强。中国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营业额已经达到 500 强的要求,但因财务制度没有与国际接轨而被拒之门外。《财富》杂志将它们视为行政性公司,而不是真正市场意义上的公司。

(三)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体系的保障

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企业内外的变化,采取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使企业高效率运转,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技术创新、体制创新都要通过管理的各个层次及职能的发挥,而得到协调和实施。因此,管理创新在企业创新体系中起保障作用。

中国企业组织形式多元化。当前54.3%的企业组织形式采用“直线职能制”,24.8%的子公司采用“母子公司制”,还有少数企业采用“企业部制”、“矩阵制”和“多维立体制”等新型的组织形式。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企业的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管理创新从总体来看取决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先进企业看,管理创新的走势呈现出新的特征。

1.强化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就是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判断、执行、控制、完成的整个过程实施管理。企业高层管理者要通过战略管理将其变为全体员工的行动,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有的企业将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也纳入战略管理。一方面系统策划企业的形象,树立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如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人文文化,服务大众的经营文化,平等协作的交往文化等。

2.以人为本的组织创新。注重开发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才能,以达到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通过敏感性训练、调查反馈、过程咨询、团队建设和团体发展等方法,使组织内的成员实现“自我超越”。

一个组织结构取决于它的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化,通过发挥组织结构的技术、沟通、奖励制度、工作环境等方法,提高组织的绩效。

企业的科层组织是以专业化为基础的结构设计。这种组织结构使得一项工作的实施要由许多职位和部门来承担。由此产生频繁的跨部门的协调。为此,既浪费时间又需要高费用。突破科层组织结构的缺陷,必须实现组织扁平化。企业组织从专业化的职能部门转变为以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和多方面才能的过程组织,即企业组织服从于每一项工作实施的过程。

3.管理技术与手段现代化。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管理系统,如会计电算化、办公自动化(OA)、企业内网(INTERNET)和管理信息系统(MIS)。

在管理策略方面,由“行政方法”等刚性策略向“经济方法”、“激励方法”等柔性策略转化。

在管理方式方面,由科学系统管理向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经济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