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4920500000094

第94章 五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局限与现代技术创新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纪玉山 张巍 于吉鑫-

(一)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局限性

第一,他把技术创新看作是一个黑箱,没有研究技术创新的过程及其内在机理,缺乏对技术创新复杂性的分析。

第二,他把技术和创新分割开来,从而把技术看成是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似乎技术发明与企业根本无关,忽略了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研究。

第三,仅看到供给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略了市场需求的重要意义,这与公认的由格里克斯1957年和施莫克勒1966年提出的技术创新率市场需求诱致性假说大相径庭。

第四,尽管他明确地提出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但是关于政府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巨大影响却什么也没有说,这与在他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历史学派的开山鼻祖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相比,不能不说是一种退步。

第五,虽然他非常正确地把实现工业上的新组织纳入到创新的内容,开辟了组织创新研究的先河,但关于超越企业的组织创新形式并无涉及。

第六,熊彼特对技术发展的预测是错误的。如他认为不可能有一个比电气化更好的技术前景,从而,他断言投资机会终将消失。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的。另外,技术创新的专家化、惯例化(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事实)并不能消除技术创新活动内在的不确定性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因此,创新组织及其活动可以理性化,但创新的产出永远是无法预测、因而创新本身是非理性化的,企业家永远会在创新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当然,这些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得到解决,是不能苛求于他的。总之,熊彼特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勇敢地批判了当时主流的经济学观念:经济系统是静态的、均衡的。他首次向人们昭示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概念的经济理论。

(二)现代技术创新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1.现代技术创新经济学的理论渊源。现代技术创新经济学是在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熊彼特的思想,一方面被新古典经济学家所继承,并发展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声势颇大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另一方面又被许多经济学家发展为各种类型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这两方面的理论相互呼应,极大地推动了各主要工业国家技术创新的进程,并为现代技术创新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索洛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后阶段发展,这种“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利用总生产函数分析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推动了现代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以罗默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把技术进步作为内作生变量加以分析,并把人力资本和“新思想”作为重点分析对象,较好地解决了技术创新作用分析的量化问题;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创新进化理论,又进一步克服了新古典学派和新经济增长理论非现实性基本假设的致使缺陷,分析了现实存在的非均衡、动态的复杂经济系统中的技术创新过程,开辟了技术创新理论的新视野。

我们认为,在研究和完善现代技术创新经济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学说,来审视、评价、借鉴和发展西方现代技术创新理论。二是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发展现代技术创新理论。

2.技术创新内生化增长理论。如何界定经济增长的源泉不仅是经济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且也是现代技术创新经济学的首要课题。当今各国的经济增长实践强烈昭示这样的事实:技术创新、制度及组织创新、人力资本以及观念意识等非资源性要素逐渐代替资源性要素,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实力、决定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要素,成为经济增长最坚实的微观基础。经济增长不但表现为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和积累,即 GNP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而且还表现为生产率尤其是总和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总之,经济增长是一种从体系内部自动产生变动且不断积累的技术创新内生化过程,是一个基于创新基础上的规模收益递增的过程。而无论内生经济增长是由哪一种因素引起的,规模收益递增和外部性都是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

3.制度创新内生化增长理论。尽管比起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前进了一大步,但仍然在理论体系上存在着缺陷。大多数新增长模型都隐含地假定制度是给定的,制度、个人偏好等仍被看作是外生变量,所以仍然无法利用新增长模型来说明经济制度的变化或个人偏好的变化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诺思等新制度经济学家在深刻的历史分析基础上向人们表明,制度是继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之后的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我们认为,由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在内在机制上存在着强烈的互动关系,使得两者的均衡发展表现出对经济增长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行为、创新激励机制在内的分析框架,不但有利于揭示经济发展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演进过程中的一般机理和普遍规律,而且对于寻找一条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有效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新制度经济学派关于制度功能、制度创新的研究成果,在经济学、法学领域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它将促进经济学界为完善知识、技术创新的具体制度安排提出越来越多的真知灼见,成为经济学家分析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学术工具。

4.组织创新与产权激励理论。一般而言,组织创新既包括微观层面的企业组织创新,也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组织安排,其核心问题在于确立创新主体,对创新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技术创新主体是指参与技术创新活动过程,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组织或社会角色。确立技术创新主体是现代技术创新组织理论的重要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这已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并被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我国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经济界和企业界中,对技术创新主体存在着模糊不清的认识,致使我国技术创新主体错位,潜在的创新能量长期被压抑。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障碍与条件进行深入实证性和对策性研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创新受到产权结构的制约与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于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通过界定权利成为产权制度的社会载体,是获取外部知识、组织研究开发、生产的直接承担者。适当的企业产权结构、利益分配结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机制、决策机制和信息机制,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制度保障。改革分配制度是建立技术创新机制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和知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管理等知识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宝贵的财富,知识资本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5.新经济条件下的垄断、竞争与市场结构理论。技术创新的发展将导致垄断、竞争与市场结构理论的变化。时至今日,竞争还是垄断,到底何种市场组织形式最具有效率,仍然是一个在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这种争论伴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进步,正在向更加深入的领域拓展。事实上,在现实经济中,不同行业中的竞争和垄断格局都是在固有的因素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但是,由于创新因素的加入,使原来垄断竞争和垄断优劣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传统经济的运行分析从理想均衡的观点出发衍生出完全竞争市场、成本递增、单一稳定的均衡、最优效率等经济范畴。均衡建立的前提假设就是技术创新的间断性。传统经济中的企业遵从“大就是美”的观点,规模是企业的一切。通过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因为同类产品的替代产品很多,在使用价值相似的情况下,产品的竞争主要集中于价格竞争,并辅助以包装、服务、宣传的营销手段。新经济或知识经济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经济的认识:速度的重要性不断加强,甚至部分取代了规模,“范围经济性”、“联结经济性”的作用日渐突出;收益递增法则在高技术产业取代了收益递减规律;经济中的多重均衡取代了单一均衡;产品的创新竞争取代了价格竞争。在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决策的集中化将让位于分权化;规范化将让位于创造力;纵向层次结构向横向层次结构转变。在收益递减的新古典范式中,垄断历来被视为洪水猛兽,其原因在于垄断降低经济效率。但是在技术创新效应急剧增大、收益递增的条件下,高技术产业中的垄断却是有效率的。一方面,它提供了创新的激励;另一方面,垄断可以被新的技术打破,在动态均衡过程中实现社会进步。

6.金融创新与风险投资理论。现代技术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同时又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在近四十年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中,风险投资是最令人瞩目的。风险投资家、创业家和发明家相互合作、相互补充,演绎了一部波澜壮阔、有声有色的现代技术创新经济史。实际上,风险投资机制是现代技术创新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科研生产经营活动。这种风险主要来自技术风险、商务风险和社会风险三个方面。为了把技术创新的风险降低、控制在最小程度,必须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采用争取财政支持和银行风险性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集风险资金,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分散投资风险。二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双向科学论证制度、从基础上避免风险。三是启动第二版股票市场,为风险投资公司及时出售其持有的高技术企业的股票、筹集更多的风险资金创造必要的市场环境。四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从宏观上驾驭风险。

7.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布局与高技术园区。

8.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

9.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