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4920500000099

第99章 十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

-温国才-

我国产业结构经过 50多年的调整与演变,已经从落后的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模式逐步转变为较为发达的工业经济为主体的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仍然是我国经济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跨入新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又是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本文拟对如何调整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对策做出初步探讨。

(一)我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策

总的思路是要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贯彻在发展中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在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中促进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市场需求与发挥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坚持以基本国情为依据,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先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瓶颈问题,依靠技术进步与体制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初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与基础工业的建设,大力振兴支柱产业,特别是要加大改造、调整、提高加工工业的力度,着重提高企业素质,有重点、有选择地把高新技术搞上去,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发展优势产业。

其次,要大力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尽量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将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工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支撑经济增长作用强的主导产业,以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其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持中西部地区采用适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资源优势与适用先进技术的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产品的附加值;对全国各省区来说,都要根据自身条件和比较优势,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优势产业,对一些不具有优势的行业,要把其有效的资产与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具有比较优势、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坚决制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断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以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

最后,要用新思路、新办法,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积极培养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要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二)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策

基本思路要以增加农副产品的有效供应与增加农民实际收入为目标,重点发展粮棉生产、发展菜篮子工程和乡镇企业,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首先要在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率四者统一的基础上,突出调整农业区域布局结构,农作物结构和品种品质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在种植业的区域布局方面,要求东部地区重点发展高效创汇农业,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增加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创汇,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中部地区重点改造中低产田,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建设好优质稳产高效的大型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的生产基地;要求西部地区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把过去迫于生存压力而过度开垦的土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重点抓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有特色的生态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在种植业的作物结构方面,主要是优化结构,丰富品种,满足市场需要,压缩劣质滞销的粮食生产,调减棉花,稳定糖料,发展油料生产,该减则减,该增则增。在品种品质方面,要大力发展优质的粮棉油糖生产,坚决淘汰劣质品,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等作物的生产也要按照市场需求作适时调整,提高供应能力与经济效益。通过以上措施,重点抓好粮棉生产与菜篮子工程,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要以农业科技进步为先导,以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必须强化农业的科研攻关,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农业科研创新中心,提高在生物工程、信息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不仅要培育繁殖良种,改进栽培饲养技术,完善病疫虫害的防治技术,改进储运加工技术,而且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信息,处理农业科技问题,还要创办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场,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先进技术产业集团,扶持一批研究、开发、应用一体化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既要求加强农业教育与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创造条件;又要求抓好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成果的引进工作,特别是加快重大技术项目和合资、合作的农业项目的引进,加快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急需技术的引进;还要求实施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方式能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能有效地解决众多农户进入市场、运用先进技术、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有利于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增效,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国家应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扶持。

最后,要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也是调整与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迅猛发展,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但是,乡镇企业布局点多面广,规模小而散,技术结构比较落后,管理比较粗放,相当多小企业污染很严重,已到了非进行结构调整不可的关键时期,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要素重组,促进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我国乡镇企业才能健康发展,从而带动一大批小城镇的崛起。尽管我国的城镇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发展滞后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要调整优化我国农业结构,势必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实搞好发展规划,重点从现有建制镇中择优扶持发展,决不可盲目攀比,一哄而起,不顾实际平地起楼,建立有城无市,脱离经济支撑的空心城镇。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来发展小城镇,才能为农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新的增长动力。

采取以上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证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业与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三)我国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策

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不仅对第三产业比重的持续上升有较大的拉动作用,而且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稳定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对服务业出口的较快增长和出口结构的优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促进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推动第三产业的高效发展,必须采取如下相应对策:

首先要推进第三产业的改革和开放。在第三产业结构中发展滞后的行业,大部分是改革开放滞后的产业,如金融、保险、铁路与航空运输、电信、教育、卫生部门和不少产业服务业。在这些部门中,国有经济处于垄断地位或直接垄断经营,对非国有经济来说,进入壁垒森严,以至行业中缺乏竞争对手,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造成企业经营效率下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受到影响。所以,要加快这些服务行业的高效发展,就要推进改革开放。在加快国有服务企业改革的同时,取消或调整过时的限制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产业政策,允许和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以上行业,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竞争,以发挥市场机制对第三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作用。

其次要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产出比重和就业比重,是调整与优化第三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向,对缓解资金、资源的供求矛盾也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几乎所有服务行业都应当加快发展。但资金、资源有限,如果所有行业都抢先大干快上,就很难发展起来,只能重点加快发展各种产业服务业、通讯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和教育卫生旅游服务业,大力加快这类行业的发展,尽快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具有重要意义。将有限的资金、资源投入这类行业,同样资金可比投入第二产业多吸收50%的劳动力,而平均能源消耗只是工业的20%。这对于扩大劳动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也具有现实意义。

最后,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城乡社会化的综合服务体系,是调整与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第三产业各部门的发展,都要依靠于经济的市场化,包括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的形成,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生产者、消费者和资源所有者市场观念的强化,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但我国仍处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第三产业部门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与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仍然很不健全,这就会阻碍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因此,要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险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还要建立和健全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服务产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做好各方面的服务,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经济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