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商务礼仪简明教程
14920600000004

第4章 礼仪的内涵与种类

学习指导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行为科学,要想正确把握和自如地运用它,就需要了解它的科学内涵、起源和发展简史,更需要了解它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以及它的科学体系、规则和惯例等。为此,本讲扼要介绍这些原理性的礼仪基本常识。

引例

英国特使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1793年,乾隆皇帝八十寿辰,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派特使前来,以贺寿为名来华洽商扩大通商事宜,清政府坚持要英国特使按中国习俗向皇帝行跪拜之礼,英国特使认为那是对英国的蔑视,拒不施行跪拜之礼,弄得宾主双方十分尴尬和不快,结果这次官方接触不欢而散。

原本是一次示好的国际交往,结果却适得其反。无论是大清国的高官们,还是大英帝国的特使,对他们来说,维护自身的尊严也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似乎都没有错。但结局却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问题出在哪里呢?答案不言自明,全是礼仪差异惹的“祸”。

由此可见,人际交往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礼仪规范,就难免因各种观念、习俗、文化等差异而产生摩擦。因此,为使人际交往更加和谐,维护和运用某些通行的人际交往规范是十分必要的。礼仪习俗的差异是文化差异的基本内容之一,这是宾主双方都应当了解和相互尊重的基本交往原则。如果固执己见,不尊重对方,那么不管你身份多么显赫,都难免产生尴尬和交际冲突。因此,礼仪就成了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世界文化的不断融合,像本例这种政府高层接触的国际礼仪已经形成,不大可能再出现类似的礼仪摩擦。比如,外国元首来访,必须有正式的符合国际规范的欢迎仪式,奏宾主双方的国歌、检阅仪仗队、鸣礼炮、设国宴,且有相同级别的官员陪同等。有了大家认同且共同遵守的规范,人际交往就成了一件愉快的事。因此,礼仪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交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被尊重的需求。国际交往如此,人们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如婚礼、葬礼、寿筵、庆典、开业等各式各样的仪式,都有其专门的程序、规范、迎送礼仪等,都是人们展示风采,拓展人脉,增加影响力的场合。可见,礼仪源于生活,又融入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礼仪的内涵

礼者,尊重也;仪者,规范也。礼仪即人际交往的基本行为规范。

礼仪通常包括四方面的含义:一是泛指统治者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制度等方面为区分等级差异而设立的各种典章制度,俗称礼制;二是指为人处世的行为道德规范,包括礼貌和礼节。礼貌是言语、动作的文明表现,而礼节则是人们相互表示尊重和友善的习惯形式;三是指个人和社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诚信、正义、友善、自尊和博爱等,既包括人外在的仪容、仪表和仪态,也包括人内心的品性和践行的理念等;四是泛指各种正式的仪式、典礼和习俗规范,如宗教礼仪、民俗礼仪、外交礼仪等。

礼仪不是空洞无物的概念,它是通过各种体现差别的物品和各种仪容动作来反映的某种意思表示或特定含义的象征。如不同的服饰、车马、器皿、跪拜、敬礼等可能体现某种职业等级差异,而表情、手势、姿势、动作、顺序等则往往表达某种意思表示。这些无声的语言一旦达成共识,就成为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礼仪因何而起?礼仪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关于礼仪的起源,迄今为止仍没有很权威的定论。有的说礼仪起源于祭祀,也有的说礼仪起源于食物分配。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提到:“礼者,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许慎认为“礼”字从“示”,所以,礼仪应是起源于祭祀。在靠刀耕火种维持生计的原始社会,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很低,面对自然灾害和疾病等灾难时,往往迷惑不解,不知如何应对。对自然现象的无穷威力产生一种恐惧和敬畏感,进而便产生了“万物有灵”和期待“神灵救世”的原始宗教观念。在原始宗教出现之后,人们以敬事氏族长老之礼来敬奉鬼神,其仪式就是祭祀。但这种说法似乎只能说明祭祀之礼来源于“敬事氏族长老之礼”。那么,“敬事氏族长老之礼”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上古社会,食物短缺,氏族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必定首先体现在食物分配上。位卑或年幼者需向尊者、长者进献食物,让其先食,以示敬意。这种饮食分配上的长幼尊卑有别日渐形成习俗和规范,遂成礼。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品逐渐丰富,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便将氏族社会这种显示等级差异的礼加以强化和运用,并改造成“贵贱有等、长幼有别、贫富有度”的严格“礼制”,且在社会各方面广泛推行,逐渐形成了所谓“夏礼”、“殷礼”、“周礼”等封建礼仪规范,进而也就有了“礼乐”、“礼器”、“礼服”、“礼仪(仪式程序)”等规章礼仪。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和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际交往的频繁,传统礼仪中那些繁杂的礼节(如跪拜)、那些带有歧视性的不平等内容逐渐被扬弃,那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逐渐被自由、平等所取代,但热情好客、进退有序、谦让有礼、尊老爱幼、父慈子孝等处理人际关系的合理成分逐渐演化成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待人接物的行为交际规范,而且体现个人内在修养水平的仪容、仪态和仪表等德行要求也逐渐形成了具有普遍社会共识的行为道德准则。因此,从现代意义上说,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礼仪、礼貌与礼节的区别与联系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礼”相关且使用最频繁的词主要有礼仪、礼貌、礼节、礼物(品)等。人们通常并不太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但要学习礼仪知识,则应当对它们加以区分。

礼仪,指人际交往中为表达尊重、友善而应遵守的各种行为方式、行为准则和程序规范,包括“礼”和“仪”两大部分。“礼”指礼貌和礼节,“仪”指仪容、仪表、仪态和仪式等。

礼貌,指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来表示谦虚和恭敬的行为规范部分,侧重体现人的品行素质和修养。礼貌又可以细分为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两部分。日常习惯用的敬语,如“您”、“请”、“谢谢”、“劳驾”、“对不起”等,都是礼貌用语;而“让长者先行”、“为女士开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等文明规范则属于礼貌行为。因此,语言谦逊、动作儒雅谦恭都会被人视为有礼貌、有教养的文明表现。

礼节,指社交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如握手、迎送、敬礼等,侧重表示人的文化修养。既然是惯用形式,便在很大程度上会显示时代特征,呈现地域性差异。比如,在我国古代,由于生活节奏缓慢,人际交往范围相对狭窄,交往频率也相对较低,故见了尊者通常要行跪拜或作揖打躬礼,而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际交往范围极大地放宽,交往频率也大大提高。所以,烦琐的程式化的礼节逐渐被简单易行的方式所取代,现代人习惯以点头、微笑、握手等方式相互致意。再如,日本和韩国商人见面时习惯鞠躬致意,而我国商人则大多习惯握手或招手致意。因此,礼节富有时代感和地域特征。一个人是否懂礼节,无论他是施礼者还是还礼者,都会展现其教养、风度和魅力,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敬程度,是一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礼貌是礼节的基础,不懂礼貌无礼节可言;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没有礼节体现不出礼貌。

仪容、仪表和仪态,指人的外在形象,但这种外在形象不涉及人天生的成分。比如五官漂不漂亮、身材如何、肤色如何等,主要指面容修饰、服饰搭配、肢体语言、风度和气质等外在表现。这是一种无声的外表语言,其是否得体,是否赏心悦目,是否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等,都会展现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因此,很多时候,人的高贵与低贱、稳重与轻浮、能力与素养的差异等,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所以,一个规范的企业,必然会要求员工上班穿职业装、禁止浓妆艳抹等,因为员工注重职业形象也就必然会展示良好的公司形象。

仪式,指在特定场合举行、具有专门程序和活动规范的集体行为。仪式内容不同,规格不同,相应的礼仪要求也就不同。因为,仪式的举办者大多是为了宣扬文化、树立形象、展示风采、增强组织凝聚力等而举办某种仪式,所以,相应的礼仪也就更加注重通行规范。

总之,“礼”和“仪”是相互交融和相互映衬的两大部分,礼是基础,仪是外在表现。礼强调内在修养,仪更注重行为规范。因此,礼仪是一种反映礼貌和礼节完美结合的行为整体。

三、礼仪的基本特点

礼仪的基本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七方面:

1.礼仪具有传承性

礼仪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礼仪也就必然会随之继承和发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让、谦恭、孝顺、敬老尊贤等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国礼仪文化最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内容。这类礼仪文化的精髓,必将世代传承和发扬光大。

2.礼仪具有规范性

礼仪规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实践中所形成并以某种风俗习惯或传统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是人们普遍认同并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遵守这些规范,就符合礼仪要求,违反这些规范,则会失礼。比如,国际通行的握手礼,其出手、握式、力度和时间都有规范的要求,不能用左手去跟别人握手,不能太用力,握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是失礼。因此,礼仪不能追求标新立异或别出心裁,否则,可能造成误会。

3.礼仪具有互动性

交往的一方主动向对方施礼时,另一方应做出相应的回礼。如互致问候、互相拥抱、互相点头示意等。礼仪讲究的是互敬,如果受礼者不还礼,则是对他人轻视的失礼行为。

4.礼仪具有民族性

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就不同,故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也就不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礼仪习俗多种多样,因此,对少数民族礼仪习俗的尊重是我们人际交往中应切实加以注意的重要内容。

5.礼仪具有时代感或变异性

时代不同,环境变迁,人们的生活情趣也就随之改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那种固守传统礼节(如跪拜)的做法难免被人们视为“僵化”或“作秀”,不为大众所推崇。比如过春节,过去的礼节是晚辈一定要登门给长者拜年,但现在,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方式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这就是时代的进步,只是方式不同,但“礼”仍在。再比如,过去称雇主为“老爷”或“东家”,对上司叫“长官”很正常,现在如果再这么叫,人家就会认为你太落伍。用一个较时髦的词来说,就是礼仪需要“与时俱进”。

6.礼仪具有地域性

地域不同,气候、环境差异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自然也就会影响到礼仪习俗。以称呼为例,在广东把服务员称“小姐”很正常,但在有些地方,人家会认为你是侮辱她。

7.礼仪具有针对性

比如,不同场合着不同的服饰,不同的仪式适应不同的规则等。面对不同对象和场合,同一种礼仪的实施形式可能不同。比如见面礼、握手礼、鞠躬礼、合十礼、拥抱礼、亲吻礼等,应区别不同的对象和场合使用,如果用错了对象和场合,同样是失礼的行为。

把握礼仪的基本特点,就是要灵活运用礼仪规则,不可盲目照搬,也不可过于刻板,更不可我行我素,必须懂得与时俱进和入乡随俗。

四、礼仪的种类

对礼仪的分类,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理解,观察和分析、研究的目的不同,其分类和表述也就可能不同,但实质内容大同小异。

按礼仪的适用领域来分,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社交礼仪,指普通交际应酬方面的日常生活礼仪。

政务礼仪,泛指各级政府政治活动、庆典仪式、外交等方面的专门礼仪规范。

商务礼仪,泛指商务活动中的人际交往行为规范。

服务礼仪,泛指不同服务行业的专门礼仪,如酒店服务礼仪、餐饮服务礼仪、旅游服务礼仪、金融保险服务礼仪、公务员行政服务礼仪等。

军事礼仪,泛指各类军事活动、阅兵仪式、授勋、受降等专门礼仪。

民族礼仪,泛指不同民族的各种特殊礼仪习俗。

宗教礼仪,泛指不同教派的特殊礼仪习俗。

涉外礼仪,泛指各种涉外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专门礼仪规范、世界各国的特殊礼仪习俗和国际礼仪惯例。

如果按礼仪行为的基本内容来分,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形象礼仪,如发型、仪容、化妆、仪态、着装、站姿、坐姿等行为举止方面的礼仪规范。

称呼礼仪,如各种人际关系的称谓、敬语、尊称等语言规范。

交际礼仪,如握手、名片交换、介绍、造访、待客等基本行为规范。

沟通礼仪,如电话礼仪、书信礼仪、访谈礼仪、公文礼仪等。

公关礼仪,如接访礼仪、宴请礼仪、活动组织礼仪、送礼和受礼等行为规范。

会议与庆典礼仪,如会务组织、程序及座次安排、宾客邀请、迎送及主持等方面的行为规范。

谈判礼仪,如协商程序、让步艺术、拒绝或接受的技巧等方面的行为及语言规范。此外,还有职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节日礼仪、奥运礼仪等多种多样的分类。不同类型的礼仪关联关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礼仪种类,无非是为了突出某一方面专门的特殊礼仪规范和要求,其实质都是基本行为礼仪在某一方面的具体运用,因此,大多可以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