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口才学
14920700000023

第23章 环境的创造与控制

一、环境的创造

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但环境对人们的言语交际并不是起着绝对的支配作用的。人们不会完全听命于环境的摆布,而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情况,创造出于交际有利的环境来,即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人创造环境。

(一)环境创造的条件

1.服从交际的主旨

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发送主体可以创造环境,但这种创造并非随心所欲。环境不是像面团那样可以任意揉捏,它只能服从于一定的交际主旨。由于发送者之所以要创造环境是为了有利于自己的发送,因而,发送者必须在明确的主旨指向下去创造环境,让其合理地成为自己发送的引线,使得自己的发送顺理成章、合于时宜,为客体所接受。

春秋时期,自以为是的吴王要攻打楚国。从吴国当时的实力以及各国间的政治形势看,此举是很危险的。大臣们都竭力劝阻。可吴王非但不听,还警告说:“有再敢谏阻的,我就处死他!”这样,大臣们再也不敢说话了。吴王手下有位年轻的门客深感吴王如此一意孤行必将带来巨大灾难,不忍看到恶果的产生。可是环境如此险恶,他又不敢劝谏。于是带着弹弓,清晨在吴王的后花园里徘徊。接连三个早晨,终于让吴王看到了他,问起何故后,他便趁机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使吴王恍然大悟,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意图。

2.吻合交际的话题

任何一次言语交际活动都是围绕一定的话题进行的。环境既然要为交际服务,那么发送主体在创造环境时,就要从交际的话题出发,与之吻合。如果所创造的环境与交际的话题不相吻合,形成环境、话题两张皮,这种创造就没有意义。

前例中,假如吴王不是要攻打楚国,而是要与楚国修好,那么,那位门客所创造的环境就与“修好”的话题不相吻合了,其所讲故事也驴唇不对马嘴了。

3.适应接受客体的心态

发送主体之创造环境,为的是要让接受客体能够接受自己的发送。因而,其在创造环境时,要充分考虑接受客体的接受需要,针对接受客体彼时彼情最容易接受的心理状态去创造,使创造出的环境为接受客体所理解、所认同。继而对发送主体的发送产生思想的共鸣,由是达到交际的目的。

《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中,唐僧、沙僧被黄袍怪捉了去,猪八戒无奈,只好到花果山求助于因三打白骨精而被唐僧赶走的孙悟空。他开头怎么央求孙悟空,孙悟空都无动于衷。后来,他抓住孙悟空心高气傲、疾恶如仇的心态,刺激他说,那黄袍怪骂孙悟空“是个甚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鲊着油烹”!果然激起了孙悟空的义愤,随即前去搭救唐僧。

(二)环境创造的类型

1.利用型

对客观存在的环境,当人们无力去改变它、逃避它时,不妨去利用它,即努力地去发掘客观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捕捉其有助于自己交际的有效成分,使之成为自己发送或接受的契机,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

一个在露天对兴修水利的广大民工作鼓动宣传的领导,当其谈兴正酣之时,天空突然淅淅沥沥地洒起雨点来,听众中有些骚动。这时,那领导便利用这一客观环境的自然现象,因势利导,对民工们讲道:“同志们,看来我们要在明年春汛之前治理好水患的决心,是一定能够实现的了!不是吗?你们看,老天都被我们感动得洒下了眼泪。难道我们还不应当加倍努力、奋发图强吗?”民工们不但没有走散躲避,反而更加注意聆听。

2.适应型

按照“适者生存”的原理,当环境是一种存在而对己又有所不利之时,无论发送主体还是接受客体,只要认为交际仍需进行下去,不妨采取积极的态度,努力地去适应它。这种适应,并非放弃原则,卑躬屈膝,迁就附和,而是一种交际策略——适应是为了更好地交际。《周易·系辞下》有云:“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列宁也说过,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面对客观环境,先去适应它,然后在适应中去调适、磨合,从而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位到一个课堂秩序一向较差的初中班上课的教师,当他走进教室,站到讲台上后,发现讲课的环境十分不利:学生仍然唧唧喳喳,甚至串动不停。这时,教师愤然离去,当然不妥;勃然大怒,亦属欠佳。怎么办呢?可以静静地站一会儿。过不多久,那些唧唧喳喳的声音和串动的行为便会打住,呈现出适于教学的良好环境;也可以用一两句诙谐的话语加进去:“嗬哟,什么事情让你们这么兴奋呀?说出来听听,让我也乐乐啊!”同学们会在一阵“哈哈”之后立即安静下来。

3.改造型

当客观环境不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发送或接受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环境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发送和接受的有利因素,促成交际目的的实现。当然,这种改造不能矫揉造作、生拉硬扯,需要改造者根据实际情况,合情合理地把握,做到自然浑成,恰如其分。

4.选择型

有时发送者的发送和接受者的接受所面临的环境可能不止一种。而哪一种是自己的发送和接受所需要的,这就给发送者和接受者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同时存在时,无论是发送者还是接受者,总要选择那种对自己的发送和接受最为有利的、最能实现交际目的的;而对那种不利的环境,则要理所当然地排斥。

比如,你在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时,突然看到你已多年不见又有许多话要向其叙说的另一位朋友,你会立即凑过去,将其邀到隔壁、阳台、走廊等处,让其能够不受干扰地聆听你的发送。因为在你看来,婚礼现场的那种闹哄哄的环境是不利于你的发送和对方的接受的,所以你对环境作了另外的选择。

二、环境的控制

交际者不是被环境牵着鼻子走的机械物,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不仅可以创造环境,而且可以控制环境。控制,就是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环境控制,就是指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按照一定的意图和标准去把握各种环境状况。发现偏差,找出原因,并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交际活动,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进行。

(一)环境控制的要求

1.把握控制的实质

环境控制的实质,是使交际活动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进行。因为任何一种言语交际活动,都不可能是盲目的、无序的。正确的环境控制,就是要通过控制措施排斥不符合预定交际目标和计划的环境因素,把偏离的交际活动拉回到正常的环境轨道上来。如果把握不住控制的实质,交际就无法按预定目标和计划进行。

2.控制要自觉进行

交际者对环境的控制,不是外力强加的被动应付,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能动的自觉行为。它要求投入交际活动的各方,根据交际的需要去发现各种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积极地、主动地采取相关措施来加以调整。对有利的环境,充分把握,合理利用;对不利的环境,化害为利,为己所用。

3.控制要不断接受各方面的信息

控制虽然是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计划而进行的,但并不等于说,任何言语交际活动都是完全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计划而进行的。在交际过程中,会临时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自然的环境、社会的环境、时间的环境、话题的环境、言辞的环境,其现状怎样,交际者当然知晓。可是它们不是孤立的、静止的,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而怎样变化,谁也无法作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全凭交际者在交际之中去察言、观色、听解、琢磨。因而,要想对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就要注意随时地接受各方面的信息。

“不断地接受各方面的信息”的要求与“把握控制的实质”的要求并不矛盾,它们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不断地接受各方面的信息之后,就要根据所接受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活动,这就可能导致确立新目标、新计划的行为。这时,按照新目标、新计划去进行交际,同样也是把握控制的实质。

4.控制必须具有客观性

控制既然是一种有意识的能动的自觉行为,目的又在于对交际环境进行检查、衡量和评价,这就难免出现主观性,仅凭自己一时的认识来臆断环境状况。出现这种情况的控制,就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导致的交际结果,必然不符合预定的目标和计划。为使控制合理、有效,就必须讲究客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客观的事实进行准确、公正的控制。无视客观事实,随意编造环境,掩盖环境真相,都是失控的表现,不仅不能实现交际目的,甚至弄巧成拙,贻害于己。

(二)环境控制的类型

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又叫预先控制。它指的是在某项交际活动开始之前所进行的控制。这种控制,一般是建立在预测基础之上,在交际活动的准备阶段就进行的。比如一个应邀到一乡村学校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的领导干部,在接受邀请后,就应实施前馈控制的措施:报告场所是室内还是室外、是否有音响设备、听报告的人数有多少、听众除了学生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成人、听众以前是否听过这类报告、如听过这类报告又是哪些方面的内容、报告的时间安排是否恰当、自己应当讲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讲、自己是否要拟讲话提纲或写讲话稿、讲完后需不需要提出问题让听众讨论等等。这些涉及了环境的各个方面,如果不加以前馈控制,仓促上阵,交际效果必然不佳。

如果是去参加论辩,进行谈判,接受咨询,讨个说法,出席记者招待会,其前馈控制则显得更加重要。即使是像出席宴会、参加文体活动、走亲访友之类,必要的前馈控制也是应当的。必要的前馈控制,可以使这些交际活动中的一些可能失控的情况得以事前消除,至少可以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交际中的无效活动,收到言简意赅、事半功倍的功效。

2.实时控制

实时控制又叫同步控制。它指的是言语交际活动在运行过程中进行的控制。在实际交往中,有很多情况是无法实施前馈控制的,特别是双向交流。这就要求交际者自己在交际活动的运行中采取实时控制的措施。

实时控制的特点,就是交际过程与控制过程同步:交际不断,控制不止;伴随着交际的深入,控制也与之齐头并进;交际中穿插控制,控制中融合交际。这种控制,要求交际者头脑清醒、信息灵敏、反应迅捷、应对自如,始终把握交际的实质。一旦出现偏差,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将交际活动拉回到控制轨道上来。即使失控的苗头显露,也不可惊慌失措,而要沉着镇定,迅速加以调控,亦可转危为安,绝处逢生。

3.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又叫事后控制。它指的是在某次言语交际活动告一段落之后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以这次交际活动的目标、计划,去检验、衡量交际的效果。从交际效果反馈的信息中去总结经验和教训,发现偏差,找出原因,迅速调整,为下一阶段或下一次的交际提供决策依据。

反馈控制需要注意的是,对交际效果的检验、衡量,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交际效果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一个什么情况,就是什么情况。不能凭主观的意气、好恶去改变信息的成分,去判定效果的好坏。真要失控了,有了偏差、失误,应设法补救,努力消除偏差、失误造成的不良后果。如此,再次交际才会成为可能,也才能够在再次交际中获得成功。

反馈控制虽然是事后进行的控制,但由于很多交际并非一次即可完成,其控制对下一步的交际起着重要的调整作用,可以防止下一步交际的失误。因此,反馈控制同样具有一定的预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