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春苑论史
14921100000026

第26章 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事实证明,任何外来的思想文化,要在中国获得生存发展,就必须和中国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即使是人类最先进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并不断创新而得到丰富发展的,又以此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并不断地兴旺发达。

一、毛泽东思想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民主革命道路

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侵入压迫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反抗斗争,与此同时,进步的知识分子和忧国忧民之士不断地向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于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农业救国、军事救国等等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中国,但终因它们都不能与中国具体国情相适应,不被中国人民所接受而失败。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基础上,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这次历史性的飞跃经过了“以俄为师”,照搬苏联模式和共产国际的教条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作了认真的探索,初步揭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揭示了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区别。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于1925年12月至1927年3月,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领导力量及前途,从而形成了党关于民主革命的基本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

1936年至1940年,毛泽东同志代表全党总结了中国革命多方面的经验教训,写出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等重要着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民主革命时期的特殊规律,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毛泽东把中国民主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1948年3月1日,毛泽东在《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的党内指示中,第一次将新民主主义表述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的提出,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那么,要在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同样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的实践中,在成败的经验教训中,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由攻打城市到上山下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重大转移,这个转移是被迫的,但是却适应了中国的国情。

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中,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以后,随着革命实践经验的丰富,毛泽东同志又把“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推向前进,到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初期,又进一步完整地论述了中国革命必须坚持先占领农村,后占领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问题。可见,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革命特殊规律的集中表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这条道路的彻底胜利。这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因为:

首先,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突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城市中心”的模式,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独创的。

其次,在建立工农武装割据阵地的同时,创造性地解决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革命的基本问题,将落后的农村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这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所没有论及的。

再次,正确处理了武装斗争与其他斗争形式的关系以及农村根据地工作与城市工作的关系,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白区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使白区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开展,加强了党在城市与群众的联系,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这不仅对农村根据地工作开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为最后夺取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总之,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列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过程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问题。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和实践,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它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这就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制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确立正确的路线、方针奠定了基矗。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在致开幕词中更明确地提出来:“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别国的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都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在党的十二大明确地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作了精辟的论述,这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根本的方向。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征途上,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党中央从不同的角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先后作出过六次比较系统的概括,特别是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比过去几次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化和有更新的发展:

1.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共产党必须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这次论述和概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动力问题、对外开放问题等比以往都有进一步的深化,特别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和概括,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在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确认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当代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内容广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外开放,吸收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结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等。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具有明显的中国特点,同时也反映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也具有普遍性意义;对人类的进步事业有重要的影响。中国是当今世界坚持社会主义的大国,在苏联及东欧发生剧变的同时,中国社会主义生机蓬勃、充满活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在这一伟大理论的指导下创造的。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集中体现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作出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写进党章。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党建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为此不懈奋斗。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必须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

在庆祝党成立80周年的大会上,江泽民同志系统地总结党80年来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运用这一理论观察世界、掌握时代特征、指导各项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各项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容应对来自国际、国内的种种困难和风险,使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上升,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在充满挑战的21世纪,把我们党建设成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的理论武器。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的党就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的国家就能够始终保持稳定和强大生机,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与时俱进,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就能够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能够科学地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推进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一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是社会形态的更迭还是同一社会形态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推进,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和党建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其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适应着生产力状况,并在相对独立发展的同时,通过经济基础对生产力产生巨大反作用,从而影响社会总体面貌变化及历史演进。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党必然要不断冲破一切阻碍和束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建立先进的文化,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文化建设从党所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工作,上升到党的建设的本质和政治方向上来。他指出,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就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我们党建党以来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再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江泽民同志说: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他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而且有所丰富、发展、创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三位杰出的革命领袖,就是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建设实践和具体国情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冲破各种教条、模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不断顺应时代潮流,丰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才使中国共产党在八十一年的历程中,在国际风云变幻复杂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特别是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成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同时也成为指导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思想理论。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所以,我们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勇于不断创新,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