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轿车风云1953-2010
14924200000043

第43章 1亿元“市场准入费”

与标致分手后,广州开始寻找新伙伴。广州寻找新伙伴的要价非常高:新的伙伴要在广州标致原有的厂址上动手建设,还要替广州标致背负几十亿元的债务。一个破了产的地方汽车企业,为何能开出如此苛刻的条件呢?

1997年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正处于起飞的时刻。自从“八五”“九五”以后,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汽车工业更是领跑其他行业,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前进。1997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达到162万辆,其中轿车产量更是达到创纪录的50万辆,市场购销两旺,前景一片光明。在这种环境下,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选择面已经今非昔比。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取得的丰厚回报,吸引着更多跨国公司渴望进入中国淘金。当时那些曾不看好中国市场的外国汽车巨头,此时都争先恐后地以各种方式挤进中国,美国通用、美国福特、法国雪铁龙、日本丰田等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都先后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合资企业。在他们的带动下,日本、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大大小小的汽车企业都急不可耐地与中国接触,希望得到进入中国市场的门票,这其中就包括日本本田汽车公司。

本田汽车公司的全称是“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为本田宗一郎。1906年11月7日,本田宗一郎出生于日本静冈县,虽然家庭贫困,但他从小酷爱机械,16岁高校毕业后,本田来到东京到汽车修理厂当学徒。1928年回到家乡开设了自己的汽车修理厂——技术商会滨松支店。靠着自己勤奋和努力,本田的小店生意兴隆。但本田不满足于修理汽车挣点钱,他希望自己能在技术上有更多的作为,于是毅然关闭了生意兴隆的修理厂,开始投身技术研究工作。二战后,日本工业基础全被摧毁,百业萧条,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汽车成为重要交通运输工具。但日本汽车厂已被炸平,国内汽车奇缺,各种畜力车、人力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有些人将废旧的汽车、摩托车的发动机拆下来装在板车、人力车等各种稀奇古怪的车辆上充当动力。为了满足市场对摩托车用发动机的需求,1946年,本田宗一郎创建“本田技术研究所”,生产摩托车用发动机。1948年成立“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并于第二年开始生产摩托车,经过几年打拼,本田摩托很快发展成为成为世界上较大的摩托车生产厂家之一。

1963年,本田宗一郎涉足汽车生产且后来居上,市场份额不断上升,成为日本仅次于丰田和日产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厂家。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本田已发展为世纪知名的汽车、摩托车及各种通用动力产品的生产企业,产品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国内,本田有7家工厂;在1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制造厂。从1981年起,本田先后与中国重庆、广州、天津、上海、洛阳等地的一些摩托车制造厂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看到世界上各大汽车公司纷纷进军中国,本田公司不甘落后,也积极地寻找机会进入中国。1997年,中国广州与法国标致汽车公司分手,给本田进入中国提供了契机。

在外人眼里,广州与标致分手后独自背负着30亿元的天价债务,既缺乏发展汽车所必备的技术又缺少汽车专业技术人才,眼睛看得见的遗产只有原广州标致破旧的组装厂房和几千辆停放在露天日晒雨淋日渐陈旧的标致505轿车。广州标致还能发展轿车吗?

广州人自己不这样看,他们认为,1994年国家出台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利用政策门槛限制各地乱上轿车,这对于已经进入国家“三大三小”布局的广州是一大利好;1997年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和火热的市场形势,说明发展汽车是符合潮流的;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思想解放、政策优惠、市场繁荣,汽车保有量几乎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1/10,从经济发展来看,这里是全国最为有利的地方。办成一件事情需要有“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条件,广州既有“汽车户口”、又有优惠政策、还有良好的市场环境。改革开放造成国内大批人才“孔雀东南飞”,可以大批延揽汽车人才。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广州全占了。

依据上述条件,广州对内重整旗鼓,对外全面出击,一定要把发展汽车的大旗重新树起来。广东省委书记谢飞提出:“找一名副市长专门抓汽车,一定要保留住广州的汽车户口”,副市长张广宁临危受命。其实何止张广宁,1996年4月,在广州标致大厦即将倾倒时,广州市副秘书长、汽车办主任张房友就已经挺身而出,担当起了广州标致的中方负责人。新任广州市市长林树森也可以称为“汽车市长”,关键时刻,他亲自带队“跑步进京”,做通了上至国务院副总理下至有关部委的司长、处长的工作,为选择新的合作伙伴定下了基调。

1997年4月,广州市利用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曾培炎到深圳开会的机会,请曾培炎到广州标致视察,让他实地了解情况。曾培炎实地察看了广州标致后,提出两条意见,一是请东风公司来广州,建设大汽车集团;二是与日本本田公司合作。为什么将东风公司与本田公司扯到一起呢?

早在1991年,东风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合作裹步不前的时候,东风公司便心有旁骛,与想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本田公司眉来眼去,最后双方在广东惠州合作成立了一个零部件公司,先试一试水的深浅。其想法是,先从零部件合作入手,待条件成熟后再上整车。犹如下围棋,东风公司和本田公司在中国的华南投下一枚“闲棋”。但这枚棋子投下后,几年时间动静也不大。以后,双方决定在惠州合作生产发动机,但也进展不顺,一直拖到1996年才在国家计委立项。1996年,邹家华提出,国内要以一汽、二汽等几大汽车厂家为基础,组建大型汽车集团,鼓励这些大的汽车企业收购地方企业。东风公司已经与本田公司在广东有了基础,根据建设大汽车集团的原则,国家计委的基本思路是,让东风公司与本田公司一起与广州重新合作,让东风公司帮衬广州一把。按照这一思路,广州轿车将成为东风公司的一部分,“三小”中的广州很可能不复存在。

广州人个性十足,虽然一跤跌得鼻青脸肿,仍决意要自己发展。在日本本田之前,广州已经与国际上欧宝、宝马、奔驰、菲亚特、现代、通用、本田等十余家汽车公司联系,经过反复对比,最后选定美国通用和日本本田,两家二选一。

美国通用公司当年错过了进入中国的机会,现在志在必得,他们拿出当年与二汽合作时的“欧宝”系列车型,也愿意帮着广州标致消化部分债务。双方谈判进展顺利,用广州官员的话来说,“谈判已经完成了80%~90%的内容”,双方已经签署了“合资经营意向性协议”,就差“举行婚礼进洞房”了。通用公司也是信心满满,派遣大批相关的技术人员来到广州投入具体工作,还在广州60层高的贸易大楼租了一层来办公。但关键时刻,美国人遇到了更具竞争力的日本人。

广州与法国合资吃了大亏,这一次选择新伙伴时多了几个心眼,始终坚持“货比三家”,择善而从。基于这一思路,广州一边在积极推进与通用公司的合作谈判,一边也在与其他公司探讨合作的条件。国际商务合作就是这样,只要没有正式签约,就可以继续挑选合作伙伴。

广州虽然想自己单干,但国家计委的意见不能不考虑。

依照国家计委的意图,东风公司将与广州合作的意图转达给了本田公司中国北京事务所所长门胁轰二。门胁轰二迅速将此信息汇报给本田总部。时任副社长的宗国旨英对此相当重视,立即指示门胁轰二全力以赴投入谈判。广州与东风、本田的谈判大幕拉开了。

1997年4月,东风公司副总经理沈宁吾、东风公司南方事业部部长周文杰、本田公司北京事务所所长门胁轰二、广州市副市长张广宁、广州汽车工业办公室主任张房友两国三方代表坐到了一起,三方代表各怀心腹事,各打各的算盘。日本本田的条件是,本田公司在新的合资公司中占有50%的股份;东风公司的要求是,在剩下的50%股份中,东风公司要占控股的地位;广州的要求是,不管谁与广州合作都要平等相待并共同承担债务。

东风公司、本田公司、广州三家在一起,如同两个巨人一个矮子,要三人平等合作,确非易事。东风公司与广州都是中国人,但东风公司与本田公司已经是8年的生意伙伴,三方中各方有各方的利益,犹如藤树共生,藤缠树,树绕藤,谈判一开始便出现复杂的局面。最初,东风公司与本田公司经过商量联合向广州提交一份合资公司股比划分方案:本田公司50%,东风公司26%,广州24%。合资公司优先考虑在广东惠州生产发动机,本田公司与东风公司在管理、生产、采购、销售领域持有主导权。

惠州的发动机是东风公司与本田公司的合作产物,合资还未开始,首先就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未免不够仗义。这一方案明显只考虑东风公司与本田公司的利益而弱化甚至边缘化了作为地主的广州,广州对此不能接受。虽然你们都是大公司,但公司是建立在广州,我是地主,请两个帮工来与我一起持家理政,但你们两个外来户居然要排开我来掌管我家里的大政,这说得通吗?广州对东风公司更有意见,都是中国人,你们却胳膊肘子朝外拐,先与日本人商量好再來逼我就范,这哪里有同胞之谊?

面对根本权益,广州毫不退缩。1997年5月31日,张房友约见东风公司沈宁吾与周文杰,明确表明广州的立场:“广州更换伙伴,但没有说定谁是新伙伴。东风公司是国家的大型汽车集团,我们不排除东风公司。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广州走与大集团合作的路子,但并没有确定广州一定要选择哪一家。我们的原则是,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既要维护广州的利益,又要能平等合作,照顾各方利益。关于东风公司与本田公司共同提出的股比方案,广州无法接受。我们的要求很明确:第一,中方股份中,广州不能低于25%;第二,广州现在身背债务,新的合作伙伴中,不论中方、外方,都要按照股比承担债务;第三,广州与东风公司同为中方,应先统一意见,再一致对外。”

东风公司虽然是国家大公司,但只是一家卡车生产公司,自身的轿车也是刚刚起步,与法国雪铁龙公司的合作之路走得磕磕绊绊很不顺利,在自身的技术与经济条件都有限的情况下,与负债累累的广州合作,前景如何,谁也心中无数。在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就要先承诺承担多少债务,任何人对此都需三思而后行。这就如同玉石界的“赌石”,一大块石头被拍出天价,但石头中究竟有没有玉,有多少玉,就全靠出资者的经验与运气了。东风公司敢赌吗?

沈宁吾立即将广州的意见上报总部。经过一段时间内部测算和协商后,东风公司总经理马跃邀请广州派人前来公司总部洽谈。8月11日,张广宁、张房友来到湖北东风公司总部与马跃会谈。马跃给广州合资公司起了个别号为“一、二、三工程”,即一个项目,两个公司,三个合作伙伴。由于有了前期的铺垫和之后的测算,会谈并无纠葛,两天之内,双方就股比问题达成协议并签署了会谈纪要:

将合资公司中的整车和发动机分为两个项目,整车公司广州占40%,东风公司占10%;发动机公司东风公司占40%,广州占10%。本田公司在两个项目中都占50%。

如此折算下来,广州和东风公司双方仍是各占25%,但双方的利益重点都得到照顾,这真是个聪明的办法。广州与东风公司的会谈纪要上报国务院,得到邹家华副总理同意。合资公司中中方两家的利益关系就此明确。

但日本人不干了。日本本田公司最大的担忧出于不信任,你们两个中方伙伴商量好了再来与我谈,这本身就不能接受。另外,发动机与整车密不可分,合资建设一个汽车厂,还要把发动机公司分离出去,这不是相当于将一个人的左右手分开管理吗?这样的左右手能与统一整体的左右手相比吗?日本本田技研副会长宗国旨英威胁要退出谈判,不干了。

日本人是真的不干了吗?从世界汽车形势分析看,日系汽车是唯一没有进入中国的汽车大国,本田公司也一直跃跃欲试,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由于有汽车“户口”,广州是外资汽车公司进入中国的唯一地点,舍此之外,别无其他。1997年,中国市场的实力已经显露无遗,世界上著名的大跨国公司都在不遗余力地争取机会搭上中国发展这班快车,对于本田公司而言,进入中国的机会就在眼前,精明的日本人会不干吗?日本人的威胁是担心自己利益受到影响而发出的咆哮。针对日本人的意见,广州又回过头来再给日本人做工作。张广宁耐心地给宗国旨英解释:成立整车与发动机两个公司是一个过渡方案,将来条件成熟后,自然会合二为一。经过协商,三方决定举行高层会议。中国东风公司总经理马跃、广州市委书记高祀仁、日本本田公司会长宗国旨英两国三方在日本东京举行了一次最高层会谈,终于就此达成协议。两家合资公司的总经理均由本田公司指派。本田公司的要求也得到了满足。

股份比例敲定,接下来的就是商务谈判。与任何合资公司一样,最难谈的是商务谈判。三方商定,谈判地点定在湖北武汉东风公司驻汉办事处和广州成悦大厦。

商务谈判分成五个小组同时进行。

1.综合组。这个组由各方最高的谈判代表负责最关键的谈判问题。日方代表为宗国旨英、门胁轰二;广州方代表为张广宁、张房友;东风公司方代表为周文杰、刘玉和。

2.资产财务组。负责对日本本田、东风公司和广州的资产进行核算。包括盘点、审计标致公司剩余遗产。广州标致公司管理混乱在资产清理时暴露无遗。如广州标致公司账本上有一百多台车,资产组对这些车进行核对时,却发现,这些车只剩下十几台,而且大都残破不堪,有的完全是个空壳,根本有名无实。问管理者,管理者支支吾吾说不清去处,有的是“借给人了。”问:“借多久了?”答:“好几年了。”有的是“送去修了。”问:“修多久了?”答:“不知道。”更多的是“不了解”“不知道”“不清楚”。

3.建设组。负责工厂建设投资论证规划,对现有厂房有哪些可利用,哪些不能利用做出判断。

4.法律组。负责项目进程中所有法律事务。

5.销售组。负责合资公司产品销售的相关事务。以后,中国目前遍布全国的“4S”店的销售模式便是由此次谈判而来。

首先的拦路虎是对“发动机总成”的界定。分歧的焦点在于发动机总成包不包括变速箱。轿车变速箱的附加值很高,如果将其算在发动机总成里面,发动机公司的量值将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占总股比40%的东风公司将会获利更多而占总股比10%的广州的获利将会减少。反之,如果算在整车公司,广州的获利将会增加而东风公司的获利将会减少。在利益面前,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下。那么发动机总成究竟包括不包括变速箱呢?东风公司技术代表刘玉和甚至专门查找国家标准,核对国内国际各汽车公司的分类,说明变速箱与发动机从技术文件上就是一体的。但广州不认可:“发动机就是发动机,你到哪个厂家去购买发动机他会给你一套变速箱吗?既然购买时就是各算各的价,为什么要在合资公司里将它混为一谈呢?”

双方为此争得面红脖子粗,互不相让,争执的时间长达几十天。最终因为变速箱单价太高,如果算在发动机公司,会超出发动机公司在合资公司中的总金额,最后决定发动机总成不包括变速箱。广州得分。

日本本田公司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合资初期,采用CKD方式生产,本田公司开出每套雅阁CKD价格为2.2万美元。这个价格遭到了广州强烈的反对,双方对CKD散件的每个单件逐个讨论,真应了“斤斤计较”四个字,最终本田也退下阵来,以1.8万美元成交。广州又得一分。

谈判过程艰难而复杂,广州得分最高的恐怕要算让日本本田公司掏出“1亿美元市场准入费”。

自从德国大众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无论哪家外国公司与中方谈判,要中方缴纳“技术转让费”已经成为一项通例。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几乎无一例外。但这一次谈判中,广州提出,广州轿车是中国政府批准的有权与外资合作的生产企业,也就是“三小”之一,与广州合作就意味着取得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入场券,从当时中国轿车市场的火热前景看,谁拿到入场券,就意味着谁进入了“阿里巴巴”的藏宝窟,这样含金量的入场券绝不能白送,需要掏一亿美元来购买。在众多的中国合资企业中,提出“市场准入费”这个条件的,广州是第一家。

听到广州开出的这个条件,本田公司倒抽一口凉气。广州新的轿车合资项目起步数量为3万辆,总投资额为2亿美元。按照中日双方各占50%的股份算下来,本田公司需要出资1亿美元。除此之外,还要再出1亿美元交“入门费”。两项相加,意味着本田要交出2亿美元的真金白银。按照当时的汇率,1美元折合8.3元人民币,为这个项目,本田要出16.6亿人民币。

项目尚未起步就要交出这么大一笔钱,本田公司划算吗?当时担任本田谈判代表门胁轰二翻译的王涛介绍了当时的情况:

本田介入这个项目很晚,按照排序来说,在美国通用和韩国现代之后。当时美国通用与广州市政府谈得差不多了,双方已经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年产10万辆的规模。项目已经启动,广州方面的技术人员也开始与通用方面洽谈技术、图纸、施工等方面的具体内容。本田已经觉得没有什么希望了。但广州方面很诚恳,并没有因为通用公司而排斥其他新伙伴,从货比三家出发,还希望看看本田公司有没有更好的条件。在与门胁先生谈判时,张房友介绍了29.6亿元债务的来历,不外是产品积压、亏损、贷款利息、购买法国CKD散件等,还要遣散工人,还利息,购买法方的股权等。张房友说,中央让我们更换外方伙伴,我们只有将法方的股权收购回来后才能考虑更换外方伙伴。我们现在急需资金解决问题,如果你们能够帮我们解决资金问题,我们就与你们合作。

这是广州亮出的底牌,谁拿钱我们和谁干。其实,早在1997年年底,广汽与美国通用高层在北京赛特大厦的谈判一直进行到凌晨3点,双方最终签署了合作意向书,但是这个项目最终没有得到国家计委的批准,理由是广汽没有进行对比就单方面与通用签署协议是不允许的。了解情况的人清楚,之所以没有批准通用与广汽的项目,首先是通用与上汽的项目已经在1996年签署。“不能把两个重要的项目都分给通用。”这是来自高层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当时二汽高层主张二汽与本田一起联手拿下广汽的计划也在推进中,这为后来本田与广汽达成最终的合作协议埋下了伏笔。之前广州与美国通用公司已经签署了一个意向性协议,该协议内容为:

欧宝和广州均同意以现金形式各出资7500万美元,对合资公司进行财务重组,偿还公司现有债务。

中美双方共出资1.5亿美元,以当时的汇率,为12.4亿人民币。按照张房友为本田开出的2亿美元,就要大大超过通用公司的出资,而且广州自己不用拿钱。

门胁轰二清楚了广州的底牌,只要多出点钱就能取代美国通用。

门胁轰二曾经是本田公司驻加拿大的总代表,代表本田公司与加拿大方面谈判建厂,对于如何与地方政府打交道很有经验,他很清楚,在任何地方投资都是要付出成本的,但关键的问题是,投资方式能否明确,汽车厂建成以后是否能产生效益,如果能产生效益,将会给投资方以及当地带来巨大的效益。门胁轰二认为,中国市场是一个正在发酵的面团,在中国的投资绝对是值得的。他爽快地回应张房友:“我可以答应你们的条件”。

王涛回忆:“我们在成悦大厦谈了9个月,天天鼻子对鼻子脸对脸,有时候时间紧张,双方就在谈判室里吃盒饭。谈到半夜两三点是常事。谈判时,张房友的神情总是很冷静,但这次听到门胁的回答,他的眼睛都发亮了。我理解,这是他们最想解决的问题。”

双方立即签订了一个协议,大意为:

广州同意接纳本田公司为合作伙伴,本田公司同意缴纳1亿美元的市场入门费。以后广州方面为遗留问题产生的债权债务纠纷,与本田公司没有任何关系。

1亿美元的“入门费”就这样解决了。这意味着本田公司将挤走美国通用欧宝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汽车公司。王涛说:“协议签订后,一直沉着镇定的张房友急忙问门胁先生,你们的钱什么时候能到我们的账上?明天可以吗?每天300万元的利息把我们压得受不了啦。”

宗国旨英回忆当年谈判时的心情:“决定与中国广州谈判时,我的压力很大,我是揣着辞职信来的。我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本田在广州不能失败,如果本田在这里失败了,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进入中国市场了,谈判那段时间,我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情。”

这是一个戏剧性的结果,这个结果来得似乎太突然,以至于广州方面还来不及考虑该如何将已经开始动作的美国通用公司打发走。

协议奠定后的当天,张房友等人带着门胁轰二等人再次来到原广州标致的厂房查看,这一次日本人的心情就大不一样了。王涛说:我们到车间去了很多次,每次去看到的情况都是一团糟,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不知是有用还是没用的零件,有些包装箱也扔在生产线旁。每次去看时,门胁先生的脑袋都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口里总是念叨,怎么会是这样?怎么会是这样?这次去时是夏天,车间里,工人们光着膀子,睡觉的睡觉,打扑克的打扑克,组装线上停着装了一半的车,地上扔着散乱的零件,到处凌乱不堪。看到领导带着人来参观,那些打扑克的人一哄而散,几个躺在包装箱上睡觉的人也慌忙爬起来。门胁先生走到他们跟前对他们说,“睡吧,睡吧,现在你们还能睡一阵,等到我们公司成立了,你们就没机会睡了。”

与本田达成协议,该怎样对已经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用说呢?毕竟双方已经签订了意向性合同,人家也答应替广州支付部分债务。广州人聪明绝顶,据了解,广州方面以最为有理有利的理由终止了通用的进展:中国国内轿车合资品牌主要有德国大众、法国雪铁龙、美国通用,这些都是欧美车系,如果广州再与美国通用合资,几乎整个中国轿车品牌都是欧美车系,中国的轿车市场将出现欧美独大的局面,这不符合均衡竞争的思路,也不符合风险共担的原则,从平衡战略考虑,因此,国家有关部门不批准广州与通用的合作。

事实也是如此,国家计委的确没有批准这个项目。理由很简单,美国通用与上汽的项目已经在1996年签署,“不能把两个重要的项目都分给通用”。这是来自国家计委高层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当时二汽高层主张二汽与本田一起联手拿下广汽的计划也在推进中。可以想象到美方听到这一消息时的表情,据称,美方代表立即提出:“是哪个部门不同意,我们去解释。”

广州的反问更为有趣:“阁下是在中国,中国政府的决定,你有权利干涉吗?”

商业贸易有其独特的规则,在没有签订正式的合同之前,一家公司可以与几家公司同时谈判,也可以与之签订意向性协议,意向性协议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只代表谈判双方相互之间的约定。但合同就不同了,商业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一方违约就要承担违约成本。但广州并没有与通用欧宝签订商业合同。

打发走通用,广汽与本田很快达成协议。主要内容是:

新成立的广州本田和东风本田用11.1亿元购买原广州标致公司的固定资产,并给广州标致公司5亿元用于偿付债务。本田公司另支付8.3亿元“市场入门费”。三个星期内,约定的资金必须全额到账。原广州标致公司共有职工2080人,两个新公司录用1650人,其余的转岗和退养。

经过本田公司与东风公司的共同出资,广州标致的29.6亿美元消化得只剩下5.2亿元。广州将积压的5000辆标致505全部打折,原价18万元一辆,现在以每辆10万元出售,收回资金5亿元。原广州标致遗留的29.6亿元债务全部解决。

善于经营的广州人在轿车合资上摔了一个跟头后终于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这是广州在谈判中得到的最重要的一分。以此为基础,广州可以轻装上阵了。

1997年11月13日下午,广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日本本田技研工业公司在日本签订了基础协议,正在日本访问的李鹏总理出席签字仪式。

1998年5月7日,本田公司与广州轿车公司、东风汽车公司正式签订了合资合同。

1998年7月1日广本汽车有限公司和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这也是挤进中国市场的第一个日本大汽车公司。

1998年9月8日,广州、日本本田公司、东风公司三方代表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仪式,庆祝广州本田公司正式成立。庆祝仪式上,陆志丰、门胁轰二、周文杰、国家计委工业二司陈建国四个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此时离1997年10月31日广州与法国标致签订合同退出广州刚好9个月。广汽终于苦尽甘来,浴火重生。

广州与本田合资取得成功有多种原因,但归根结底,在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使得轿车的生产经营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思想解放解除了人们头脑中的精神桎梏;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轿车工业发展速度领先于其他国内工业;轿车从公务用车逐步走向家庭,市场购买力日益强劲;广州更是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多种因素促使广州从一个汽车工业基础落后的城市一跃成为国内轿车工业生产基地。

但广州的好消息还没完。刚刚开张的广本公司所有的钱基本还了债,新公司两手空空,关键时刻,广本公司收到了国务院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的大礼。

广州本田公司首批车辆全部靠CKD组装。CKD散件进口需要“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审批。因为国家汽车形势大为好转,对于具有整车特征的CKD散件进口控制得更为严厉。1998年8月,张广宁、张房友、陆志丰、曾庆洪等6人来到北京找到国务院机电进出口办公室主任徐秉金。老朋友见面,寒暄几句后,张广宁等人直奔主题:新广本合资公司成立了,但起步阶段需要CKD来打开市场,为了送走法国人,我们的口袋都掏空了,现在新公司要运转,我们手里一点钱也没有,请你一定要支持。

徐秉金了解广州汽车工业坎坷发展的全过程,他爽快地表示,支持广本公司的发展符合国家的政策,他大笔一挥,分两次共批准了6000辆本田雅阁CKD散件进口。本田雅阁CKD散件进口1.8万美元一套,按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16万元左右。当时一辆进口的本田雅阁销售价为43万元,而广州生产的同样款式的本田雅阁市场销售价30万人民币。比进口车便宜13万元,扣除CKD成本16万元和组装成本4万元,平均每辆车净赚10万元。新上市的广州本田雅阁受到市场热烈追捧,销售情况异常火爆。广州再次出现找关系托熟人甚至加价购买本田雅阁的场面。6000辆本田雅阁一抢而空,广州本田公司依靠这笔钱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田公司能够取得成功,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本田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看家产品——雅阁。

雅阁的英文名字Accord,据翻译者称,这句日文意味着动力、油耗等性能和谐匹配的意思。第一代雅阁为两门1.6升经济型,1976年在日本上市,由于适逢石油危机,省油的雅阁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1978年,本田趁热打铁推出1.8升四门LX雅阁。1981年,第二代雅阁在日本和欧洲同时发布并于1982年登陆美国。当年就成为美国市场销量最好的日本品牌。1985年,第三代雅阁在日本和欧洲同时发布,上市就热销使得雅阁成为本田公司的招牌品牌,也使得雅阁跻身世界经典车型。1990年,第四代雅阁启用了全新的2.0~2.2升发动机配CB底盘,雅阁也由此走进中级豪华车队列,1994年,第五代雅阁用上了更大的CD底盘和2.7升V6发动机。1997年,本田雅阁在美国一年的销售创下27万辆的业绩。根据中国市场对中高档车的需求,为了一炮打响,本田在中国投放的是在美国和日本国内同时生产的最新型第六代雅阁,这款车采用2.0升4缸16气门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112千瓦,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4速自动变速器,防抱死装置,双安全气囊,多点燃油喷射技术。以当时的技术看,这属于世界顶级的水平,比当时的桑塔纳和捷达等车都要高一个档次,与奥迪同级。但奥迪的销售对象是公务用车,而雅阁的销售对象是公务和工商人士,价格也要低于奥迪。

广州人对日本本田雅阁并不陌生,无论是当年走私还是后来名正言顺的进口,雅阁都是主力车型。大气、舒适、省油、漂亮、造型前卫的雅阁很受欢迎,尤其是雅阁良好的空调系统,特别适合闷热、潮湿的广东。

事实说明,本田的投资是对的,他们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99年3月26日,第六代雅阁在广州本田工厂正式下线。新“广本”自上市之日起就一路火爆,产品供不应求,客户排队购买,预订后4~6个月才能拿到产品。29.7万一辆的雅阁被炒到32万~35万,以此为契机,“广本”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不断扩大的中国轿车市场上牢牢地占领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2000年12月13日,第三万辆雅阁下线;

2001年,广州本田完成5万辆产能改造;

2002年,广州本田完成12万辆产能改造;

2003年3月,第七代雅阁上市;

2004年,广州本田完成24万辆产能改造;

2006年6月,广汽本田增城工厂落成;

2007年12月,第八代雅阁驶下广州增城工厂的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