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14924400000358

第358章 思王逢原三首(其二)——王安石

题解

王令(字逢原)是北宋诗人,他以高尚的节操和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而人们所以知道他的名字,是与王安石的揄扬有密切关系。王安石于至和二年(1054)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途经离邮,逢原赋《南山之田》诗前往见王安石。王安石发现了他的奇才,后来他们成为莫逆之交,并将安石妻妹嫁于逢原。然而,才高命短。1059年秋,逢原年仅二十八岁便逝世,这怎能不令王安石痛心疾首、黯然神伤!第二年秋,便写下了三首悼念故友之作,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原文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①。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②。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③。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释

①蓬蒿:两种野草。纷披:散乱的样子。暗用《礼记·檀弓》“朋友之墓,有宿草(陈根草)而不哭焉”句意。②妙质:不平凡的、优秀的资质。原诗第一首有“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句,故知此处“妙质”亦暗用《庄子》中匠石运斤成风的故事,意为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原。微言:精微的言论。暗用《汉书·艺文志》“仲尼(孔子)没而微言绝”句意。故人:指作者自己。③“庐山”句: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按临鄱阳,王令曾来鄱阳与安石聚会。湓水:源出江西瑞昌西清湓山,东流经九江域下。酒卮:酒器。

赏读

故友去世一年,王安石还不能忘怀,当时王安石在汴京,而逢原之墓却在千里之外的常州,可是凭着诗人沉挚的感情和驰骋的想象,一幅凄怆悲凉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哀痛之情从景而出,并从坟地写到了长眠地下的人。

“妙质”二字,是引用《庄子》上匠石运斤成风的典故,这里的“质”指质的、箭靶,用来比喻投契的知己。所以“妙质不为平世得”一句是说在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原。“微言”是用了“仲尼没而微言绝”的话,意思指精辟深刻的思想言论。这句说只有深深了解死者的人才明白他微言。言外之意,作者是唯一理解逢原的人。因而引出下联的回忆。

五六两句诗是追忆当年作者与逢原一起读书饮酒的豪情逸兴。诗回忆的是王逢原去鄱阳与王安石的一次聚会的场面。庐山向南倾侧,犹如自天而降,对着我们的书案;湓水滔滔东来,像是流入了我们的酒杯。这两句以雄伟的气魄,丰富的想象,精炼的字句,成为王安石诗中的名联。这种昂扬的格调、宏阔的意境与前面凄凉悲慨的格调形成鲜明对照,而诗人正是以这种强烈的对照,表达了诗人不可压抑的悲愁,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末联无限的今昔之感。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沉痛地慨叹道:一切往事都随你的离世烟消云散,昔日的欢会一去不返。在沉痛的悲哀中全诗戛然而止。

这首诗,有写景,有议论,有回忆,有感叹,运用了想象、对比等手段。诗人用高超的律诗技艺,表达出诗人对故友的深切思念和真挚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