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14924400000465

第465章 狱中题壁①——谭嗣同

题解

1898年6月,光绪皇帝发布变法命令,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捕杀维新的“帝党”。面对这严峻的形势,谭嗣同劝梁启超尽早脱离险境,“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而自己却拒绝出逃,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毅然留下,并与“侠士”数十人,想劫狱营救光绪皇帝,但没有成功,反被“后党”所擒,投入狱中。谭嗣同面对死亡,没有丝毫的畏惧,并在地上拣起煤屑,在壁上写下了这首绝命诗。

原文

望门投止思张俭②,忍死须臾待杜根③。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④。

注释

①这是1898年9月谭嗣同被捕后题在狱中墙壁上的一首诗,故名。②望门投止:看到有人家就去投宿,形容人在逃亡中的紧急惶遽状态。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曾做过东部督邮。因弹劾宦官侯览,被诬结党谋反,被朝廷追捕,被迫逃亡。张俭“望门投止”,时人慕其名,皆“破家相容”(《后汉书·张俭传》)。此以张俭暗喻逃亡的康有为。③杜根:字伯坚,东汉安帝时任郎中,曾上书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安帝,触怒太后,命人将他装入布袋于殿上击杀之。执法者以杜根忠正,因使人不用力,杜根诈死三日,目中生蛆,后逃走隐于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见《后汉书·杜根传》)。此以忍死的杜根自比。④去:逃亡、出奔。指康有为。留:把自己留下。肝胆:指肝胆相照,光明磊落。两昆仑,去留都像昆仑一样高大雄伟。

赏读

诗的前两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其中连用两个典故,以张俭、杜根这两上历史人物受迫害的故事,说明维新变法运动的正义性和深得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张俭”,同时也喻指逃亡在外的康有为,表明谭嗣同对康有为的牵挂以及把希望寄托在康有为等人的身上;“忍死须臾”是说要像杜根一样,等待时机,表现了对维新变法的坚定信念。

诗的后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现了谭嗣同以身殉难、壮烈献身的英雄气概。“去”指的是康有为,是为了“图将来”;“留”指的是自己,是为了“召后来”,“两昆仑”是说,康有为的出走和自己的死难,同样都是维新事业的需要,一样的伟大、崇高,就像昆仑山那样,巍峨高大。

当谭嗣同被押赴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行刑时,他突然昂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洪钟般的话语,也正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注解,充分显示了谭嗣同以身报国、慷慨赴难的崇高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堪称人间正气,千秋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