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110

第110章 古典小说巨匠:曹雪芹

身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死于:1764年2月1日(终年49岁)

死因:感伤成疾

地点:北京西山脚下

评价:曹雪芹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穷其一生精力写作了《红楼梦》,为后人留下了这部千古不朽的伟大作品。二百多年来,《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极至衰落的过程。他在少年时代过了一段“锦衣绒裤”“饮甘餍肥”的生活,13岁时家道败落,家产被抄没后,举家迁往北京。曹雪芹初在宗学做事,晚年在北京西郊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困顿生活。日常的生计更是“卖画钱来付酒家”,甚至“举家食粥酒常赊”,常常面临断粮停炊的威胁。

生活上的困顿并没有消磨曹雪芹的志气,他傲世抗俗,狂歌自得,挥霍谐谑,吟诗作画,一如往常。好友敦诚有一首《佩刀质酒歌》,其题下小注记录了曹雪芹的一件轶事:“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以谢余。余亦作此以答之。”敦诚在诗中还写道:“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由此可见曹雪芹性格之傲岸不俗。

北京的秋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可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凉爽秋风,给曹雪芹本人乃至北京人送来的却是肝肠寸断的悲痛。这一年,从三四月起,直到十月止,北京儿童死于痘祸的数以万计,诗人蒋士铨特为此做诗叹曰:“三四月交十月间,九门出儿万七千。郊关痘殇莫计数,十家襁褓一二全!”雪芹的友人家,遭此痘灾的,单是敦诚家就有数口:“阿卓先,妹次之,侄女继之。司痘者何物?三试其毒手耶!”不久阿芸又死,敦诚为她写的悼文中写道:“一门内如汝姑、汝叔、汝姊、汝兄,相继而殇,吾心且痛且恶,竟无计以避,汝亦终遭此荼毒耶!”敦诚因此“即以目睫未干之泪,续之以哭……私谓自兹以往,可净睫痕,不意索泪者相继于后……泪有几何?宁涔涔无已耶!”

曹雪芹只有一个爱子,为前妻所遗,特别为曹雪芹喜爱,是他穷愁中唯一挂心悦意的骨肉。痘灾流行的年月,家家孩子朝不保夕,遍地惶惶。曹雪芹更是如此,天天待在家中,不敢进城会友,生怕爱子染上痘病。然而祸不单行,哪里有曹雪芹幸逃的“命运”在?他最怕的祸事还是降临了:爱子染上了痘疹。曹雪芹没有力量给孩子“饵牛黄、珍珠无算”,只能看着爱子自生自灭,垂危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哀婉绝望啊!

爱子夭殇,曹雪芹悲痛难以自持,据说他每天都要到小坟上去瞻顾徘徊,伤心流泪;酒也喝得更凶了。俗话说,忧能伤人,再加上各方面的煎迫烦劳,曹雪芹不久便一病不起。“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这时才完成了前80回。曹雪芹多想抖擞精神,挥毫完成这项已耗费了毕生心血的巨大艺术工程,但已经不可能了。病中的曹雪芹已经连握笔的力气都没有了。“举家食粥”的人,平时岁月都不易挨,更不用说久卧病中,医疗药物,那只是分外之想。若在平时还可以找朋友小助,然而今年敦家丧祸连绵,自顾不暇,哪里还顾得了数十里外远在西山脚下的曹雪芹?

乾隆二十八年的除夕之夜(1764年2月1日),当京城内的豪门大宅爆竹声声辞旧迎新之时,曹雪芹在荒僻的孤村野外,抱着永恒的憾恨,凄凉地离开了人世,身后只留下琴剑在壁,书稿飘零,备极萧条凄惨。二三朋好,赙赠相资,草草殡葬。西山某处,荒坟一角,衰草寒烟,便是这位文学巨人的归宿之地。

敦诚当时为他的亡友写了两首挽诗,其一说: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垅孤儿泣,泪迸荒天寡妇声。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