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112

第112章 一代国学巨擘:王国维

身份: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家、史学家、哲学家

死于:1927年6月2日(终年50岁)

死因:投湖自尽

地点:北京昆明湖

评价:王国维是一代国学巨擘,他对词曲的研究有极高的造诣,对古典文学、古器物,甚至殷商制度以及西北地理、蒙古史的考据,都有卓越的成就。他还精通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王国维在自己学术鼎盛之年逝去,对中国学术界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

1925年4月,王国维应清华大学校长胡适的邀请到清华研究院任教。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时光。

在人们的印象中,王国维是一个卓尔不群的“怪人”:在清华大学研究院众多西装革履的教授中,他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衫,脑后拖着一条辫子,厚厚的圆眼镜后面是一对充满忧郁的眼睛,活脱脱一个前清遗老。而到了讲堂上,他那双眸子里却闪出熠熠的光彩,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他那笃实的学风、严谨的态度、渊博的知识、朴素的生活,博得了清华师生的一致推崇与尊敬。他与同时在研究院任教的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和李济并称为“清华五大师”。

当时时局的变化极为迅速,1926年7月,由国共两党领导的北伐战争开始了,北方军阀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局势动荡起来。为此,王国维一直愁眉不展,他害怕战争,害怕动荡,害怕自己的学术研究遭到干涉,遭到破坏。

1926年9月,长子在上海病亡,这对王国维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此后他又与多年的好友、儿女亲家罗振玉失和,不久他又严重咯血。一件件不如意的事情接踵而至,令他苦恼不已。1927年春,两湖国学学者叶德辉、王葆薪被杀。3月份,北伐军进军徐州。5月中旬,豫鲁告急,北京的达官贵族们开始惊慌失措。而王国维就在这风雨飘摇之时自沉于昆明湖。他的死,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猜测:王国维为什么要自杀?

梁启超先生把王国维比作“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和为楚国“忧思忧虑”投江而死的屈原,并举二事为证:其一是他的遗书中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之句,可视为其“殉清”誓言;其二是伪皇帝溥仪还赐谥“忠悫”于他,并为他举行了葬礼。因此,王国维是为“殉清”“完节”而死。

许多人赞同此说,认为王国维是中国的传统文人,有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1923年,他由晚清重臣罗振玉引荐,为逊帝溥仪当了“南书房行走”的官职,还被加恩赏五品衔,并被破例允许在紫禁城内骑马。这个知遇之恩使他感铭肺腑。入宫任职后,王国维不但生活上有了着落,而且还可以接触到许多宫内秘藏的书籍、古器,这对他的学术事业大有裨益。可好景不长,1924年11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废帝溥仪逐出了紫禁城。王国维这时表现出对皇帝的一片忠诚,不仅每天去给溥仪请安,而且还愤然辞去北京大学通讯导师一职,甚至提出连文章也不肯在民国的大学刊物上发表。他自杀的那年春天,北伐军势如破竹。有人认为,王国维是怕自己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与其被杀,不如自杀,还能博得个“忠清”的美名,以保晚节。

然而,也有许多人认为此说不可靠。当溥仪逃到天津时,王国维并没有随驾前往,也没有像郑孝胥等人那样效命于复辟阴谋,这实际上已经是“失节”了。另外,王国维认真研究过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对历史上的节士、遗老并不顶礼膜拜。再者,王国维死时,清亡已经10年了,末代皇帝也已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根本谈不上殉清。至于说他怕被北伐军所杀,更是不足置信。

有人认为,王国维之死与罗振玉逼债有关。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叙说,当时清帝内务府大臣绍英托王国维代售一批字画,罗振玉以代卖为名,将所得画款一千余元全部扣下,以作为王国维还了的债款。王国维无法向绍英交差,愧而寻死。史达在《王静庵先生致死原因》一文中说,罗振玉在其女婿死后因故把女儿(王国维的儿媳)接回家,令其为夫守节,逼王国维每年供其生活费两千元,而当时,王与罗合伙做生意亏本,王欠罗巨债无力偿还,罗逼之甚紧,并与之绝交,王国维“又惊又愤”,因而寻了短见。

但反对此说的人也不少,他们认为,王国维每月有四百块银元的收入,不至于因债主逼债而走上绝路。

陈寅恪则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他又说:“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