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清代皇帝
死于:1735年(终年57岁)
死因:病逝(一说被刺杀)
地点:北京圆明园
评价:雍正的继位和离世都给世人留下了难解之谜。而他的一生也是毁誉参半。雍正秉性不喜华靡,日夜忧勤国事,毫无土木声色之娱。在位期间,他改革赋役,实行“摊丁入亩”;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改土归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设立军机处,强化了中央集权。他的一系列举措,对“康乾盛世”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他为人阴险狠毒,是清朝最为残暴的皇帝,即位不久,即大兴冤狱,处死了许多重臣及皇室贵胄,手段毒辣。另外,他还大兴“文字狱”,杀人不计其数,震惊朝野内外。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猝死于京郊离宫圆明园内,朝野上下一时舆论哗然。本来他生前就有许多事笼罩着层层神秘的面纱,他的死更是说法各异,猜测纷纷,竟成了一桩奇案。
据清廷官方史籍如《清史稿》《上谕内阁》等载,雍正是因病而亡。他从患病到去世仅仅3天,发病当天还处理政务,晚上病情发作,终于不治。有人推测是一种急症,可能是中风。据说雍正执政期间,事必躬亲,日理万机,面对父皇晚年留下的内忧外患和皇室内部的激烈矛盾,他每天忙于政事,批阅奏章,直到三更时分才停歇。最终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突发脑病,骤然死亡。
关于雍正离世当天晚上发生的事情,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张廷玉在《自订年谱》中也有详细记载。以下是据其记载而写成的纪实文字。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夜,漏将二鼓,一阵秋风骤起,掠过房前树梢,留下散乱细碎的枯叶刮旋之声和空旷寂寥的窗棂开合之声。张廷玉刚刚闭上眼睛,突然,大宅正门传来了“咚咚”的砸门声。嘈杂之中,一个尖细的声音连声喊道:“有旨意!宣张大人即刻进宫!”张廷玉一颗心顿时悬了起来,他慌忙披衣下炕,脚蹬靴,手扣绊,一边急急地往外迈步,一边满怀狐疑地设想种种可能出现的变故。
在盏盏灯笼摇曳散碎的暗淡光线下,张廷玉等人向圆明园急促奔走。圆明园西南门已有三四名太监翘首而待。一见张廷玉来到,两名太监马上飞奔向内报告,其余人将张廷玉等径直引向寝宫。寝宫内灯火通明,御医、内医急进急出。阶下黑压压地站了许多人,个个都神情紧张,嘁嘁而语。庄亲王、果亲王、大学士鄂尔泰等先后到齐。张廷玉万万没有料到,深夜宣召,竟是皇帝大渐。白天还勤政有加的雍正帝,竟然已到了弥留的最后关头!
张廷玉和众大臣按班次排成两行,屏息蹑足,入寝宫御榻前三叩九拜恭请圣安。烛光昏暗,帐幔重重,御榻上的雍正向内而卧,看不清头脸,没有任何反应。众大臣颤抖着起身,强压心中的焦虑,躬背依次退出,在阶下等候里面的消息。
突然,宫门大开,一个似哭非哭的声音传了出来:“大行皇帝龙驭殡天了……”众大臣虽然已有了心理准备,但噩耗一出,仍有不少当即瘫倒在地,所有人都放声大哭。混乱中张廷玉、鄂尔泰强自镇定,上前厉声道:“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国不可一日无主,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曾书密旨,除示我二人外,无有知者,这密旨就藏在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说得对!说得对!”乱了方寸的两位王爷如梦方醒,责备总管太监为什么没有马上请出雍正传位密旨。总管太监慌得叩头如捣蒜:“奴才该死!奴才该死!大行皇帝未曾谕及密旨之事,奴才不知密旨所在!”张廷玉道:“大行皇帝当日密封之件,谅亦无多,外用黄纸固封,背后写一‘封’字的即是此旨。”过了一会儿,总管太监急匆匆捧出黄纸封一函。诸大臣打开一看,正是雍正帝朱笔亲书传位弘历的那道密旨。
有人根据清宫档案资料分析认为,雍正是因为长期服用丹药,毒发而亡。据说,雍正非常迷信鬼神,崇佛信道,宫中养有不少道士,有炼丹的,有念咒的,也有行按摩术的。从雍正四年起,他就开始服用道士为他炼制的“既济丹”。他还曾作有《烧丹》诗称赞丹药的功效。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在圆明园内为雍正帝炼丹,烧掉了成百吨的燃料,出炉了一批又一批的金丹成品。雍正服用了大量丹药,毒素在体内长期积聚,终于毒发致命。雍正死后的第二天,乾隆即下令驱逐张太虚等道士,这可作为雍正毒发暴死的有关旁证。
当然民间流传最广的则是雍正被吕四娘刺杀身亡。吕四娘是明末学者吕留良的孙女。明亡后,吕留良参加反清斗争没有成功,遂在家乡以教书为生。他死之后,其文稿却引出了一段“文字狱”。湖南人曾静游说大将军岳钟琪举兵造反,被岳钟琪告发。曾静入狱后,供称是受吕留良著作和学说的影响才萌发反清之志的。雍正大怒,将已死去的吕留良及其长子吕葆中掘墓戮尸,其余家人则都处以问斩。吕四娘当时恰好不在家,幸免于难。她为报这不共戴天之仇,隐身名山,拜师学艺,练成绝技,又闯荡江湖,广结豪杰义士。后来她终于找准机会,潜入深宫,刺杀了雍正,提其首级而遁。
雍正暴死的原因、情形,当时讳莫如深,不见史载。只是自雍正后,妃嫔侍寝,必须脱光衣服,外罩长袍,由太监背入,然后再将长袍除去,裸体入御。据清宫人传说,这不是专图肉欲,也是为了防备行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