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162

第162章 俄罗斯之魂:柴可夫斯基

身份:俄罗斯作曲家

死于:1893年11月6日(终年53岁)

死因:霍乱(一说自杀)

地点:莫斯科

评价: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音乐史上最值得骄傲的名字,他是位多才多产的作曲家,在各种音乐体裁上都写出了令人赞叹的名篇。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其中《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是俄罗斯歌剧的基石;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悲怆)交响曲》最为著名,其中后者堪与贝多芬的《命运》相提并论;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都是世界芭蕾舞的经典之作,久演不衰。另还有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此外,他还创作有100多首歌曲以及大合唱、圣乐等,并写下了一些译作、专著、评论文章。他是音乐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富于创造力的全能作曲家。如果说贝多芬以他的英雄性创造了古典主义的高峰,那么柴可夫斯基则是以他的悲怆性创造了浪漫主义的高峰。

人们在提到柴可夫斯基在音乐创作上的惊人才华和巨大成就之时,总免不了要提到冯·梅克夫人。正是由于冯·梅克夫人的资助,柴可夫斯基才能够专心致力于自己的音乐事业,他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在他们认识之后完成的。但是,他们的友谊是奇特的,两人一生从未见过面,音乐成了联系他们的纽带。作为一个富有的贵族孀妇,梅克夫人比柴可夫斯基大9岁,他们开始长达14年的通信时,她已经是12个孩子的母亲。但在柴可夫斯基心中,梅克夫人是冰清玉洁、美丽高贵的,是他心目中永远的女神。“如果不是有了你的友谊和支持,我一定会发疯且毁灭。”这种纯粹的精神爱情成了柴可夫斯基生存和创作的精神支柱。

然而,正当柴可夫斯基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接到了梅克夫人的一封信。她用了从未用过的语气告诉他,她已处于破产的边缘,因此以后再也无法供给他任何款项了,而且告诉他,他们之间的关系必须结束了。这是柴可夫斯基所始料不及的,虽然他仍抱着一线希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了。1893年8月底,柴可夫斯基创作出了一首新的交响曲,即《第六交响曲》。这是一首葬礼挽歌,一首为失去的友谊而谱写的告别曲。它的旋律之美常使他热泪盈眶。“我相信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反正,我知道,它是最诚挚的。”他必须给它加一个特殊的标题——能表达内心……表达他所忍受的无法忍受的痛苦的标题。最后,在兄弟莫迪亚的提醒下,他用了《悲怆》这个名字。

《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最后的作品。这是一部遗书,在这里面他留赠给世界的是他的天才的光辉和悲痛的异彩。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第一次公开演奏了《悲怆交响曲》,当时听众反应平平。11月6日,柴可夫斯基病逝,噩耗传来,举国震痛。在他逝世后的第二周,人们为他举行音乐追悼会,在这个充满浓郁的哀伤色彩的追悼会上,再次演奏的《悲怆交响曲》才引起了强烈共鸣,乐曲终止时,全场寂然哀痛,到处都是哭泣声。这部精湛而深刻的作品终被世人所认识,并流传于世。

对于柴可夫斯基的去世,人们除了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哀痛外,也对他的死因感到奇怪。根据官方报道,柴可夫斯基死于霍乱,但小道消息却说他死于自杀。当时,政府为了辟谣,还特意在《新时代》报上发表了由作曲家的医生署名的《柴可夫斯基因病逝世》一文,对他的死进行了专题报道。但这并不能打消人们的疑虑。因为根据一般医疗规则,凡确诊为霍乱的患者都要被隔离治疗,可是柴可夫斯基去世前,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探视人群。当他去世后,有关当局也并未立即对尸体进行处理,而是放在那里,任人凭吊,人们走过灵柩时还俯下身子亲吻他的脸庞。由此人们推断柴可夫斯基之死另有原因。

20世纪80年代,移居美国的苏联学者亚历山大·奥尔洛娃声称,根据她掌握的材料,柴可夫斯基的真正死因是因同性恋行为服毒自杀。这份材料是柴可夫斯基在帝国法律学院学习时的同学提供的一份1893年10月31日“荣誉法庭”对柴可夫斯基判处自尽的判决书。据奥尔洛娃研究,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1893年10月22日,柴可夫斯基抵达了圣彼得堡,正当他在此进行演出的时候,他在帝国法律学院学习时的同学尼古拉·亚科比(当时任俄国参议院的公诉人)接到一封显赫贵族写来的控告信,指控柴可夫斯基引诱他的侄子搞同性恋,要求亚科比将此信呈交给沙皇。对此,亚科比左右为难。据说,在当时很多人都知道柴可夫斯基有同性恋倾向,但出于对他音乐的热爱,都抱以了宽容的态度。如今有人写信揭发,指名控告,事情就难办了。公开此事必将会对柴可夫斯基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使他一世英名蒙受污点,不公开,又该做如何处理?经过再三权衡,亚科比组织了一个由7名帝国法律学院学习的同班同学组成的秘密“荣誉法庭”,于10月31日对信中所控告的柴可夫斯基引诱罪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做出了令他自杀的判决,以保全他本人的荣誉,同时对控告人有所交代。“荣誉法庭”还为柴可夫斯基提供了自杀所需要的毒药。第二天,柴可夫斯基便“病倒”了,并拒绝让医生为自己检查,直至11月6日离开人世。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依然饮誉世界,而关于他的死亡也成了人们无休止议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