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019

第19章 “盗火”英雄:李大钊

身份:中国革命家、理论宣传家

死于:1927年4月28日(终年38岁)

死因:被杀害

地点:北京京师看守所

评价: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在中国最先正面评价和宣扬苏联的十月革命,帮助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建党之初,许多第一代有为青年都受到过他的影响,毛泽东还曾在他身边工作过。他是毛泽东的革命引路人。

最早将李大钊等革命者在苏联使馆兵营活动的情况泄露出去的是法国大使馆。1927年4月,李大钊等革命者在苏联使馆兵营活动时,因夜间写文章、谈话有响声,被隔壁法国医院的值班人员发现。法国使馆将这一情况通报给了张作霖控制下的北京政府的外交次长吴晋。日本大使馆这时也提供了经常有人进出苏联使馆兵营的情报。在法国、日本的支持下,张作霖决定对苏联使馆兵营进行搜查。这一消息被杨度事先探知。杨曾支持过袁世凯复辟,是筹安会“六君子”之一,后倾向于革命,对李大钊十分佩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急忙告诉了胡鄂公。胡鄂公迅速将此消息通知了李大钊。李大钊却认为张作霖不敢破坏国际公法搜查大使馆。没想到,几天之后,张作霖即派兵包围了苏联使馆区,逮捕并杀害了李大钊等一批革命党人。

当时北京的《晨报》报道了李大钊等人被捕的经过:1927年4月6日11时左右,张作霖派出250多名全副武装的警察和宪兵,分别控制了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各路口,包围了苏联使馆旁邻的中东铁路办公处、俄款委员会、远东银行,所有便衣侦探一律胸系红线为记。军警拥入院子的时候,院内有人鸣枪数声报警,但由于军警拥入之后即分头搜查,因而很少有人脱险,李大钊、路有于也被捕。

李大钊被捕后,敌人在酷刑摧残之外,还对他施以利诱劝降,他慨然作答:“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蔬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民族气节;绝不能为了锦衣玉食,就去向卖国军阀讨残羹剩饭,做无耻的帮凶和奴才。”他在狱中写了《狱中自述》,用正楷的毛笔字,一丝不苟地把他自己自出生到走上救国之路,以及为什么创立共产党等一系列活动写得清清楚楚。从书法看,李大钊当时的心境十分沉静:一个知道自己难免一死的共产党人,已真正将生死置之度外,因而才能在牢狱中有这般明晰的思维轨迹。

4月28日上午11时,张作霖在警察厅南院总监大客厅进行军法会审,判处李大钊等20人死刑。随即用6辆汽车将这20人押赴看守所。当时20人均未戴刑具,亦未捆绑,下车之后,即由军警拥入看守所内。此时,看守所周围的马路交通断绝,警戒极严。

行刑是在看守所内进行的,行刑时间从当日下午2时开始至5时才结束。未登绞架前的李大钊,身着棉袍,淡定自然地在敌人的镜头前留下了最后的一张照片。1927年4月29日出版的《晨报》第2版,再现了李大钊牺牲时那令人窒息的历史瞬间:“军法会审昨日开庭,判决党人二十名死刑……首登绞刑台者,为李大钊,闻李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李大钊被杀害后,灵柩一直寄放在北京宣武门外妙光阁浙寺。6年以后,1933年4月23日8时,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北京大学师生和李大钊生前好友为李大钊举行了公葬。参加公葬的有各界人士及学生700余人。起柩时,全场肃立,唱《国际歌》,接着静默志哀。李大钊的子女在前执幡,送葬者均在棺后,执挽联十余幅。最前一联,下款为“北平青年亲送李大钊安葬”,横联为“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副联为“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李大钊的灵柩被安葬在香山万安公墓。

1983年,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脚下为李大钊烈士修建了烈士陵园。邓小平亲笔题词:“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