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023

第23章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身份:中国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死于:1976年1月8日(终年78岁)

死因:癌症

地点:北京

评价: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他智勇双全,宽严有度,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受到全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50年来,他是党内不可或缺的凝固剂。他硬是让各方面的压力、矛盾将自己压成粉,挤成油,润滑着共和国这架机器,维持着它正常运转。他在人民心中永远树立着“人民的好总理”的丰碑。

1974年春,周恩来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不得不住院治疗。6月和7月,他的癌症加剧,但他仍在病床上坚持工作,并继续会见外国政要。7月底,他还以他特有的作风,顽强地在建军节招待会上露面。资料显示,周恩来住院期间动手术14次,但是仍同中央和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233次,会见外宾63次,开会47次。此时的总理自知身染绝症,一病难起,于是他抓紧寻找接任者,寻找可以接替他与“四人帮”抗衡的人物。1974年12月,他不顾病危,挣扎着进行了最后一次飞行,前往长沙与毛泽东商量邓小平的任职。当时的一位机组人员回忆说:“总理显得十分消瘦,头发已经花白,步履也变得艰难,双手微微发颤,在登机时他得要人扶着。”在飞机上,他的手颤抖得几乎剥不开服务员递给他的糖。

1975年6月,周恩来在医院会见泰国总理蒙拉差翁·克立·巴莫,这是他最后一次会见来访的外宾。病危中的周恩来向克立说:“你回国后,告诉所有的人,特别是要告诉你的儿子和孙子,中国永远不去进攻泰国。”机智的克立要求周恩来把这个承诺写下来给他。周恩来只得说:“我的手打颤,我病得太厉害,不能动笔。”然而,他还是在一份关于与泰国的外交关系的协定上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他最后一个官方签名。

1975年秋,周恩来做了最后一次手术后,再也没有站起来。在这前后,由于“四人帮”一伙的疯狂反扑,国内政治形势急转直下,“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正在北京、在全国展开。这时,躺在病榻上的周恩来,仍在继续关注局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命运担忧、焦急。开始,他还可以强撑着坐起来,自己看报看文件。12月中旬以后,他不得不靠饲管进食了,身体上插满了各种管子,但仍坚持让医护人员轮流给他读报、读文件,有时还要听听广播。这时,总理的头脑依然十分清醒,但他已很少说话,医护人员常常看到他眼望天花板,陷入长久的沉思……

此时此刻,他是否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事情?是啊,应该交代的,他都交代过了:他曾嘱咐前来看望他的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要注意斗争的方法,无论如何,不能把权落到“他们”手里;他曾告诫王洪文,要记住毛主席对“四人帮”的批评,特别要记住“江青有野心”这句话;他在病痛的折磨中仍念念不忘台湾的回归,与对台工作的同志进行了长谈;他还体贴着一位为自己理了20多年发的理发师傅,让别人转告他不要再来替他理发刮脸了,免得这位师傅见了他会伤心、难过。当然,他心中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毛主席。1976年元旦,报纸发表了毛泽东在“文革”前写的两首词《重上井冈山》和《鸟儿问答》。病危中的周恩来从广播里听到后,马上让医护人员买来诗词本,当面读给他听。他在病危期间,曾不止一次地问身边的医生:“主席身体怎么样?”

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几天,他时时忍受着巨大的煎熬。此时大剂量的镇痛、麻醉药也已不起作用,他一次次疼得昏迷过去,又一次次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有时,他会用瘦弱的手突然握住医护人员的手,边颤动,边出汗。医生明白,这是剧痛袭来时病人下意识的动作。即便在这个时候,他还是竭力控制着自己,尽量不表现出痛苦的样子。旁边的护士实在忍不住了,一面给他擦汗,一面流着泪说:“总理,你哼一哼吧,这样会好受些。”但总理始终没有吭一声,有时甚至还把嘴角微微一咧,强作笑的表情。守在他身边的邓颖超实在看不下去了,用颤抖的声音恳求医生:“这么痛苦,太难受,他太难受……”医生含泪说:“大姐,总理太重要了,多活一天,哪怕一分一秒,对党和国家都有重大意义……”是啊,这也是叶剑英元帅早就向医护人员反复交代的话。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中国最受人热爱的总理周恩来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在他弥留的几天内,叶剑英元帅曾取来一叠白纸,要病房值班人员随时记下总理的临终遗言,然而,总理去世后,值班人员交到叶帅手里的仍然是一叠白纸。是啊,为党和国家操劳了一生的周总理,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做了,他真的该歇歇了。

1976年1月9日清晨,寒风刺骨,伴着低沉的哀乐,播音员以沉重的、近乎哽咽的声音播放了周总理逝世的消息。顿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人们实在无法将“衰老”“病重”“癌症”等字眼与敬爱的周总理联系在一起。然而,无情的事实毕竟摆在了人们面前。哀乐阵阵,整个北京,整个中国都笼罩在了一片悲痛之中。

1月11日,星期天的下午。黑云低垂,天气阴冷。一辆白色带蓝道的小救护车,载着一口简单的黑色棺柩开出医院,穿过宽广的长安街,后面跟着几辆小汽车,里面坐着邓颖超和其他一些老同志。数以百万计的市民站在街道的两旁,来送别他们敬爱的好总理。许多人佩戴着黑纱和白花,还有的怀抱着周恩来的遗像,冒着零下12℃的严寒,默默地流着泪等候着灵车的到来。灵车挂着黑色和黄色的饰带,满载着花圈,在天安门广场绕行一周,然后在人们的泪眼中沿着长安街向落日下的西山方向开去,最后到达八宝山革命公墓进行火化。

1月15日,周恩来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追悼会结束后,根据周恩来生前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向了中国的江河湖海。

4月5日,清明节,人们自发地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敬献花圈、花篮,张贴传单,朗诵诗歌,发表演说,抒发对周总理的悼念之情,痛斥“四人帮”的倒行逆施,由此引发了“四五”爱国运动。当时在天安门广场上出现的一份悼词中写道:“他没有遗产,他没有嗣息,他没有坟墓,他也没有留下骨灰,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山河中。他似乎什么也没有给我们留下,但是……他拥有全中国,他的儿孙好几亿,遍地黄土都是他的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