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063

第63章 西汉开国第一名将:韩信

身份:西汉大将

死于:公元前196年(终年不详)

死因:被杀

地点:长安(今西安)

评价:韩信出身贫寒,曾在项羽手下做事,未得重用,后经萧何举荐,被刘邦拜为大将军。韩信的军事天才在楚汉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所指挥的暗渡陈仓、平定三秦,背水一战、平复赵地,十面埋伏、大败项羽等著名的战役,已成为战争史上的典范。他的军事思想鲜明,长于谋略,为刘邦君临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列为汉初三杰之一。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就对韩信要自己封他为齐王之事耿耿于怀,只是迫于形势,暂将恨意压抑在心。楚汉战争一结束,刘邦便立即夺了韩信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韩信仍不知收敛,在楚地出入都摆着大将军的威仪,刘邦听说后坚定了诛除韩信的决心。他采用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在出游云梦、聚会诸侯时逮捕了韩信。审来查去,却没有抓到谋反实据,只好赦免了他。但刘邦还是把他降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韩信心中不平,称病拒绝上朝。

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陈豨叛乱,刘邦亲征。韩信、彭越均称病,不随刘邦出征,刘邦对韩信又起疑心。恰在此时,韩信家中有一仆人得罪了韩信,韩信要杀他,此人之弟为救其兄,便向在宫中主事的吕后举报韩信勾结陈豨,里应外合,图谋反叛。早就想除掉韩信的吕后决定借此除掉他,以绝后患。但是要在韩信的驻地将智勇双全的韩信除掉绝非易事,于是吕后问计于丞相萧何。公元前196年正月,萧何设计,假传刘邦得胜将至长乐宫,受诸侯朝拜。长乐宫距韩信驻地很近,韩信不得不去。萧何去见韩信,一本正经地说:“你虽然身体欠安,但在这种时候,应该强打精神支撑着身子上朝祝贺,以表示对朝廷拥戴。”韩信听信萧何的话,勉强入宫朝贺。他一进宫门,全副武装的卫士就一拥而上。韩信束手就擒,吕后立即宣布了他的罪状,下令将他斩于长乐宫悬锤之室。韩信的家人也被斩尽杀绝。可怜一代英杰,为刘邦打下天下后落得如此的下场。“萧何月下追韩信”,举荐韩信,是萧何的一大功劳。然而对于韩信的荐与杀,萧何全是从刘邦的利益出发,毫无情义可言,实在令人可叹!

韩信有没有谋反的念头呢?楚汉战争期间,他攻城掠地,无人能敌,是不可替代的,刘邦要利用他,待他如兄弟,他当然没有谋反的念头。汉朝建立后,文官治理天下,武官倒显得有些碍事了。韩信这样的功臣,只要武力谋反的假设存在,就逃不掉被剪除的下场。韩信兴许明白了这个道理,产生过“不谋反是死,谋反也是死,不如反了”的念头。但是兵权已失,他已经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了。客观地看,不管韩信有没有谋反的企图,他都不会善终。像韩信这样杰出的统帅,在刘邦看来,只要他存活在世上,对刘氏天下就是个巨大的威胁。不光韩信,在战争条件下为拉拢人心而封的7名异姓王,除了长沙王吴芮势力最小,国土僻远,幸免于杀戮外,其他如韩王信、淮南王黥布、燕王卢绾等均由于刘邦怀疑、逼迫,以致走上反叛道路,最终被消灭。梁王彭越、赵王张敖则如楚王韩信一样,被加以谋反罪名杀掉。韩信这位“领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良将,刘邦不杀掉怎能睡得安稳?因此反与不反,并不是韩信被屈杀的关键。即使不反,韩信也一定会被杀。

宋朝名将韩琦曾做诗为韩信鸣冤道:“破赵降燕汉业成,兔死良犬日图烹。”元人马致远唱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后人为韩信立的墓碑上写道:“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知己指的是萧何,而两妇人一是指救他一命的瓢母,另一个则是指处死他的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