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14924600000142

第142章 吊古战场文——李华

题解

李华生前力图改革唐初文坛骈文流行、形式绮丽、内容空泛的华靡文风,与萧颖士等人提倡古文。本文是作者精心构思的名篇,着力描写古战场上空旷荒凉,极目悲怆的情景,借古往今来中原与四方少数民族时战时和的历史,对战争阵亡将士表示深深的痛惜,表达了希望和平、停止战争的良好愿望。

原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

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刃,腷臆谁诉?秦汉而还,多事四夷。中州耗斁,无世无之。古称戎夏,不抗王师。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

呜呼噫嘻!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野竖旌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积雪没胫,坚冰在须;鸷鸟休巢,征马踟蹰;缯纩无温,堕指裂肤。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可胜言哉!鼓衰兮力尽,矢竭兮絃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骨暴沙砾!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邪!

吾闻之,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汉倾天下,财殚力痡。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猃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师而还。饮至策勋,和乐且闲。穆穆棣棣,君臣之间。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灵,万里朱殷。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必有凶年,人其流离。呜呼噫嘻!时邪命邪?从古如斯!为之奈何?守在四夷。

译文

多么辽阔啊!平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远远的看不到人影。河水萦绕,像一根带子,群山起伏,交错纵横。天色暗淡啊气像憔悴,风声凄厉啊白日昏黄。飞蓬根断,野草叶枯,寒气凛冽如同降霜的早晨。鸟儿飞在空中不肯下来,孤单的野兽在奔跑。亭长告诉我说:“这里是古代的战场!常常有军队在这里覆没。战场上往往有鬼哭的声音,天阴就听得见。”伤心啊!这是秦朝的事?是汉朝的事?还是近代的事呢?

我听说齐、魏、楚、韩召募士兵,要老百姓去服劳役,防守边地,士兵们奔走万里,连年暴露在荒郊野外,早上在沙漠中的草滩上牧马,夜里渡过结冰的河流。天长地阔,不知道归路在哪里,整天置身于刀枪锋刃中间,满腔郁闷向谁倾诉?从秦汉以来,四方边境地区就有许多战争。中原遭到损失破坏,没有哪个朝代没有这种事。古人声称外族和华夏和平相处,不和帝王的军队交战。后来帝王不再传布礼乐教化了,武将用奇兵攻击别人。用奇兵攻击别人是不合仁义的,王道也被认为是迂阔的东西,没有谁去实行。

唉呀!我想,在北风吹动沙漠的时候,胡兵就要伺机侵犯。主将骄傲轻敌,结果敌兵到了军营门口才仓皇应战。荒野里插着各种旗帜,军队在河流两岸来回奔跑。军法重,士兵心怀恐怖;军威严峻,士兵命贱。利箭穿骨,飞沙扑面。敌我双方相互搏斗,战鼓齐鸣,杀声动天,山川为之目眩;声势浩大,如同江流决堤,又似雷鸣闪电。至于天气阴沉,彤云密布,海边上寒风凛冽,积雪掩没住小腿,坚固的凌冰结在胡须上;凶猛的鸷鸟也在窝里休息,战马也徘徊不前;军衣没有暖意,手指冻掉、皮肤冻裂。在这极其寒冷的日子里,老天给强大的胡兵提供了方便,他们凭借寒冬的肃杀之气,来斩杀中原的士兵。直截地抢走军用物资,拦腰横击队伍;都尉刚投降,将军又战死了。尸首塞满了大港两岸,鲜血流满了长城下的洞穴。无论地位高的,还是地位低贱的,同样成了枯骨。这样悲惨的情形哪能说得尽呢?鼓声小了,击鼓的力气也用完了;箭射尽了,弓弦也断了,雪白的刀刃相互砍杀,宝刀也劈断了。两军迫近,生死命运也决定了。投降吧,那终身就成了外族的俘虏;打下去吧,尸骨就要暴露在沙砾上!鸟儿无声啊山谷寂静,黑夜漫漫啊风声淅淅,亡魂集结啊天色昏暗,鬼聚集啊阴云惨淡,日光寒冷啊地上草短,月色愁苦啊万里霜白,天地间还有像这样使人看了感到悲惨、伤心的景象吗?

我听说,李牧率领赵国的士兵,大破林胡,开辟了一千多里的疆土,使匈奴逃跑了。汉朝用尽全国的力量,去和匈奴打仗,结果弄得财力枯竭,战斗力也大大削弱了。打仗在于任用良将,不在于兵的多少。周朝驱逐猃狁,把它赶到北方的太原,在北方筑好城堡以后,就把全军调回来了。大家在国都祭祀宗庙,饮酒庆贺,记功行赏,上下和睦快乐,安闲得很。君臣之间,举止端庄恭敬,雍容娴雅。秦朝修筑长城,一直把关口修到海边。残害百姓,使长达万里的土地都被血染成了赤黑色。汉朝攻打匈奴,虽说占据了阴山,可是汉军骸骨相枕,遍地都是,功劳也抵不了祸患。

苍天生下这么多的老百姓,哪个人没有父母亲?小时候,父母把他扶着、搀着、抱着、背着,只担心他活不长。谁又没有兄弟,如手如足?谁没有妻子,两人相敬相爱、如宾如友?他们活着,你给了他们什么恩惠?现在你杀害他们,他们又有什么罪过?他们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家中无人知道。有人带来消息,家里人也是将信将疑。心中忧愁烦闷,睡梦中总是见到亲人。于是摆好祭品,把杯里的酒洒在地上,望着天边痛哭。天地也为他们发愁,草林也替他们伤心。家中虽然遥祭,死者却得不到祭品,他们的精灵魂魄无依无靠。战后一定会出现荒年,人民要流散地方。唉呀!这是时运不好呢?还是命中注定的呢?从古以来就是这样!有什么办法呢?只有奉行王道,让四方边境上的少数民族能为天子守卫边土。

赏读

战争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产物,也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最高表现形式,它将始终贯穿于有阶级存在的各个社会形态之中。善良的人们都希望和平,不要战争,但这不是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况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作者不加区分地过分渲染战争的恐怖,而且无法理解它是由时运决定的,还是由命中注定的,这是他对战争认识的历史局限。然而战争毕竟是残酷的,它构成的灾难性破坏,人民是很难承受的。作者对战争中遭受不幸的人民寄予无限同情,发出“苍苍蒸民,谁无父母”的浩叹,充分表达了他质朴的儒家仁爱道德观。全文还隐约提出了行正道以安四夷、择良将以御边塞的主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篇虽也属于骈文,但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风气,文风朴实,笔调哀婉,感情真挚。行文回环往复,时而凄厉,时而忧郁,凄凄切切,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