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14924600000152

第152章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题解

“张中丞传”系指李翰所著《张巡传》。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安禄山反时,任直源县令,起兵抗敌。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诏拜御史中丞。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乱平以后,朝廷小人散布张巡、许远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感愤于此,遂于元和二年(807)继李翱撰《张巡传》(今轶)之后,写了这篇后叙,“后叙”,即写在文章后的跋文,对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的英勇事迹和其他轶事作了补叙,故名《张中丞传后叙》。

原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词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韩愈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旧书,读到李翰写的《张巡传》。李翰以文章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很周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漏的地方,比如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的才能虽然好像赶不上张巡,但他主动开门请进张巡,自己的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力交给他,把自己摆在下级的地位,且自己毫无疑忌之心,终于同张巡一道守城到死,建立了功业和名节。城破被俘,他和张巡只是死的先后不同而已。张、许两家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完全理解两位父亲的心志,以为张巡殉难而许远被俘,就怀疑许远是怕死而向叛贼请求投降。许远真是怕死的话,为什么他要苦苦守住尺寸之地,用他所爱的人的肉来充饥,以抵抗叛军而不降敌呢?当时他们守护被围的城池,外面连极微弱的援助也没有,他们只是为了忠于国家和君主而已,而叛贼却对他们说国家灭亡了,君主也被消灭了。许远见救兵不来,而敌军愈来愈多,一定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外边的援兵没有一点希望还要死守睢阳,人吃人都快要吃尽了,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数着日子知道自己死期已近。许远不怕死是很明显的!哪有城破了、部下都死了,他却独自蒙受耻辱去求活路呢?即使愚蠢到顶的人也不会这样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那些议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是分段守城的,城被攻陷是从许远防守的地方开始,用这来责骂许远,这种说法和小孩子的见识没有两样。比如人快要死,他的五脏六腑一定有一个部位先出毛病;把绳子拉断,总会有个断的地方。旁观的人见到这种情况,便把罪过推到那些先出问题的地方,那这种人就不通情理了。小人好议论人,不喜欢助成别人的好事就像这样啊!像张巡、许远建立的功业如此突出,还免不了受指责,别人又怎么说呢?

当张、许二公开始守城的时候,他们难道能知道别人终于不来救援、就放弃守城而预先转移吗?如果这个地方守不住,即使逃到别的地方又有什么益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困难到极点的时候,带领那些受伤的、残废的、饥饿的、瘦弱的人,即使想离开睢阳,也一定不会成功。二公贤明,他们的谋划很周到。守住一座城,保卫了整个国家,用千百名快要战死的士兵,和已达百万而且日益增多的敌军作战,掩护了长江、淮河地区,阻止了叛军南下的势头,天下没有倾覆,这是谁的功劳!当时弃城而求生存的人,不能用一个两个数字来计算;拥有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四周都是。那些议论的人不追究这些人,却责备拼死守城的张、许二公,从这也可看出他们是让自己和叛军站在一起,用夸大的不实之词来帮敌人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两地节度使幕府中作过幕僚,多次从两府之间经过,亲自到“双庙”中祭祀过张、许二公。当地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守城时的故事。他们说: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时,贺兰进明嫉妒张巡的声望、威信和功绩高出自己,不肯发兵相救。但他欣赏南霁云的英勇雄武,不听他的要求,要竭力把他留下来。贺兰进明准备了酒席和音乐,请霁云入席就坐。霁云慷慨激昂地对他说:“我出来的时候,睢阳城中的人挨饿已经一个多月了!我虽然想独自吃一点,但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了,也会吞不下去!”于是他拔出佩带的刀,砍断了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把它拿给贺兰进明看。满座人大吃一惊,都被霁云的行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霁云明白贺兰进明终归没有为他出兵的意思,就骑马奔驰而去。将要出城的时候,他抽出箭来向寺庙佛塔射去,箭射中了佛塔上的砖头,有一半进入砖头之内。他说:“我回去打败了敌人,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这根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我在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佛塔谈论这件事。城被攻破之后,叛军用刀威胁张巡,要他投降,张巡不屈服,就把他带走准备杀害他。又要霁云投降,霁云没有应声。张巡呼唤霁云说:“南八,男子汉死就死,不能屈服于不义之人!”霁云笑着回答说:“我本来打算有所作为的,您说了话,我岂敢不死!”于是不屈而死。

张籍说:“有个名叫于嵩的人,年轻时就跟随张巡。当张巡抵抗叛军时,于嵩常在敌军围困之中。张籍大历年间曾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当时于嵩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因张巡的关系,曾经作过临涣县尉。他很爱学习,无所不读。张籍当时还小,只是大致问了一下张巡、许远的事迹,未能仔细地打听。”于说:张巡身高七尺多,长着像神仙那样的胡须。他曾见于嵩读《汉书》,就对于嵩说:你为什么老读这本书?于嵩回答说:还未读熟。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就终身不忘。于是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一卷背完了,没有错一个字。于嵩感到惊奇,以为张巡是偶然对这卷书很熟,于是就随便取出另几卷书来试,结果没有不是这样熟的。于嵩又取架上各种书来试着问他,张巡随口背诵没有疑难之处。于嵩跟随张巡的时间久,也没有看见张巡经常在读书。他写文章,拿过纸和笔立刻写就,未曾起过草稿。刚开始守睢阳时,士兵近万人,城中居民户口也是将近好几万,张巡与人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怒的时候,胡须总是张开。城破以后,叛贼把张巡等几十人捆绑起来,让他们坐着准备杀害他们。张巡起来小便,众人见他起来,有的站起,有的哭泣。他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众人哭着不能抬头看他。张巡就刑时,面色不变,毫不介意就像平时一样。许远是个为人宽厚谨慎的人,容貌和他的心地一样。他和张巡同年出生,月日比张巡晚些,称张巡为兄长,死时年仅四十九岁。于嵩贞元初年死于亳州、宋州一带。有的说于嵩在亳、宋一带有田产,被一个军人抢占了,于嵩准备到州里去告状,结果被军人杀死了。于嵩没有儿子。以上是张籍说的。

赏读

本文有三大特色。第一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茂。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畏死降贼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备叙许远事迹,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述了南霁云乞师不救,城陷被俘,与张巡同时壮烈牺牲的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两个部分前后呼应,前者议论为后者立纲,后者叙事为前者佐证,紧紧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这一主题。

第二大特色是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张巡的博闻强记和就义时的大义凛然,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等,都细腻逼真,十分精彩。

本文第三大特色是让不同性格的人物交相映衬:张巡从容镇定、视死如归;许远深明大义、宽厚谦和,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一经辉映,个个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又对英雄人物作了有力的反衬。

全文气势充沛,慷慨激昂,充满立懦起顽、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