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14924600000176

第176章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题解

本文选自王禹偁的《小畜集》。此文是作者被贬至黄冈的第二年修建黄冈竹楼以后所写。文章以竹楼为结构的中心,着意对竹楼内外景致展开描写,寓情于景,以景达意,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忿忿不平和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

原文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傒、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译文

黄冈一带有许多竹子,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匠把它剖开,挖平它的节,用来代替泥土烧制成的瓦盖房子。挨家挨户都是这样,因为它价钱便宜又省工。

月城的西北角,城头上的城垛倒塌,草木丛生,杂乱荒芜。于是我在这里造了两间小楼,与月波楼相通。小楼远含西山风光,近收江濑水色,尽得山水之胜,清幽寂静,又辽阔旷远,好景真是无法完全描写出来。夏天最适宜在这里欣赏急雨下注,声音有如瀑布的巨响;冬天适宜在这里静听雪霰飘落,声音有如碎玉的清脆;适宜在这里弹琴,琴声悠扬舒畅;适宜在这里诵诗,声韵清爽浏亮;适宜在这里下围棋,棋子落在棋盘上丁丁作响;适宜在这里做投壶的游戏,箭投在壶中铮铮有声。这一切都是竹楼所助成的。

办完公事回家后的闲暇时刻,披上用鸟羽编织成的衣服,戴上道士帽,手拿一卷《周易》,点燃香静静地坐着,消除一切世俗的念头,江山以外,但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力消退,从沉醉中醒来,煮茶的烟火已经熄灭,便送夕阳归山,迎明月出岭,这也是贬居的一种佳境乐事。那古代的齐云楼、落星楼,高是够高的了,井傒楼、丽谯楼,华丽是够华丽的了,但都只用来蓄养歌妓舞女,供帝王们享乐罢了,这不是高情雅致的文人学士乐意干的事,我是不羡慕的。

我听竹工说:“用竹当瓦,只有用十年;如果盖上两层,就可以用二十年。”唉!我是至道乙未年,从翰林院的学士贬官到滁州的;丙申年,从滁州移守扬州;丁酉年,又调回京城,入中书省做官;戊戌年除夕那天,接到贬谪齐安的命令,己亥年闰三月,我到了齐安。四年之中,不停地东奔西跑,不知明年我又将在什么地方,难道还怕竹楼容易朽坏吗?假如后来的人,与我志趣相同,接下去修理这座楼,那么这座竹楼就可望永久地保持完好而不朽坏了。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赏读

这是一篇叙写普通名物的游记。这样的游记,较之描述名山胜水的作品要难写得多,因为它叙写的对象实在太简陋,太平凡了。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由于作者在小竹楼上寄托了自己的真挚感情和理想,他又善于把文章当作“传道而明心”的工具,能够将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一座平平常常的小竹楼竟然发出了令人瞩目的光彩,充满了清丽和幽芳的韵味。

在封建社会中,忠贞直谏之士,往往会屡遭贬黜,谪居累年。士大夫遇到这类情况,或者幽愤感激,抑郁以终,如贾谊、柳宗元就是如此;或者佯狂玩世,放情山水,聊作解嘲。王禹即采后一法。文章着意写竹楼之胜,江山烟云之妙,充满诗情画意;无奈凉亭虽好,终非心安一得之所,满腹牢骚、凄楚悲凉之情,总是抑制不住。竹工偶然一句闲话,成了他的激情爆发口。这样,满心快意成了一腔哀怨。文章转承巧妙,自始至终紧扣竹楼,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