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14924600000198

第198章 墨池记——曾巩

题解

本文写于宋庆历八年(1048)。时曾巩还在京城开封的太学里读书。抚州州学长官王君,在晋代书法名家王羲之曾练习写字的遗址附近设置了纪念性标志,并请曾巩写文记叙,曾巩应邀便写下了本文。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耶?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

临川城东有一块隆起的高地,它面对一道溪流,称为新城。新城上面,有个低洼的长方形的池子,被人称为王羲之的洗墨池,这是荀伯子在《临川记》里说的。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水池边练习书法而把池水都染黑了,这里就是羲之洗墨的遗迹,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的时候,他曾经遍游东方,乘船出海游玩,在山水之间寻求快乐。莫非他在尽情闲游时,曾在这里停息过吗?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特别精妙,那么他擅长书法的本领是靠自己花精力练出来的,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但是后代的人没有谁能赶得上他,想必是他们学习的精神不如王羲之吧?这样看来,学习的功夫本来就不可缺少啊!何况要在道德修养方面达到很高的要求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州立学校的校舍。州学教授王君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屋前两根梁柱之间,又对我说:“希望你作一篇记!”

推测王君的心情,难道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被埋没,因而连他的遗迹都很重视吗?或者是打算推广他的事迹而用来勉励他的学生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推崇他,更何况那些修德行仁、庄重正直的人能给后世留下好的风尚和令人思慕的美德,那他们的影响又将会怎样呢!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赏读

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因小及大,小中见大。文章题为“墨池记”,但并未对墨池细加描写,只是略介它所处的方位,形状等,而就传闻中王羲之临池苦练书法,池水被墨染黑一事生发开来,阐明书法要达于精妙的境界,必须靠自己刻苦学习钻研,进而强调应该努力学习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这就使本文远远超出了一般记叙古迹的格调,而成为一篇寓意深刻的“劝学篇”。这种由此及彼,层层铺垫,小中见大的技巧其实也表现了作者思路的开阔和见识的高远。

全文步步深入阐发事理,逻辑严密,行文严谨,气势昂扬,神采飞动。文风平易朴实,不追求辞藻华丽,也无生僻字眼,议论时不故作惊人之语,典型地反映了作者文章质朴无华而又凝炼含蓄的散文美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