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14924600000209

第209章 第二百〇 喜雨亭记——苏轼

题解

本文写于嘉祐七年(1062)。时苏轼正在凤翔府签书判官任上。其官舍内一亭刚刚落成,恰适久旱得雨,作者便以“喜雨”命亭,并写下这篇文章。

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译文

用“雨”来命名亭子,是为了记下一件喜事。古时候有喜事,就用它来给事物命名,表示永不忘记。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异禾,就把自己的文章取名《嘉禾》;汉武帝得到一个宝鼎,就用它命名年号;叔孙得臣打败了敌人,就用敌方首领的名字作为自己儿子的名字:这些喜事大小不一,但用它们命名事物,表示永不忘记,是一致的。

我到凤翔府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舍。在正堂北面修了个亭子,在亭子南面凿了个水池,引水种树,把那儿作为休息处所。这年春天,在岐山南面降下麦雨,占卜的结果是个丰收年成。不久却整月不下雨,老百姓正为此十分担忧。到了三月八日才下雨,三月十七日又下了雨,但老百姓觉得雨水还不够。三月二十日下了大雨,三天才停。官吏们相互在府庭中庆贺,商人们共同在集市上歌唱,农民一起在田野里欢笑。忧虑的人们因此喜上眉头,患病的人因此康复痊愈,而我的亭子也刚好在这时落成。

于是,我在亭上摆酒庆祝,一面敬客,一面对他们说:“如果再过五天不下雨行吗?”回答是:“再过五天不下雨,麦子就没有收成了。”“再过十天不下雨行吗?”回答是:“再过十天不下雨,谷子就没有指望了。”既无麦子又无谷子,将连年饥荒,刑狱诉讼接连不断,盗贼滋生猖獗,那么我和大家即使想在这亭上悠闲自得地游乐,可能吗?如今老天爷不遗弃百姓,旱象刚开始,就用雨水赐福我们,使我和大家能够一起在这亭上优闲地游乐,都是雨水的恩赐。这一切能忘记吗?

给亭子命名后,接着又歌唱赞美雨说:假如老天掉下珍珠,受冻的人也不能够用它作衣服;假使老天落下宝玉,挨饿的人也不能够用它作粮食充饥。一场雨三天不断,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不据为己有。归功天子,天子说不是这样。归功造物主,造物主也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归功太空,太空幽深渺茫,摸不着,说不清。我就用“喜雨”二字来给我的亭子命名。

赏读

此记题为记亭,实则写亭笔墨甚少。而主要紧扣“喜雨”二字展开描述,通过分写与合写,实写与虚写,极力渲染了人们“久旱逢甘雨”的欢乐,充分体现出作者“民以食为天”的民本思想,反映了作者与百姓同忧共乐的感情。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很富于感染力。后人将本文中表现的与民同忧乐的思想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忧乐观相提并论,可见评价之高,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