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14924600000216

第216章 日喻说——苏轼

题解

这是一篇借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论说文。

苏轼因为渤海县的吴彦律来拜访他,想求其引荐,所以苏轼就写了这篇文章来赠给他,带有勉励和告诫之意。

原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

有一个生下来就失明的人不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向眼睛正常的人询问。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一个铜盘。”说着敲打铜盘使盲人能听到铜盘发出的声音。有一天盲人听到了钟声,他以为那就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盲人摸着蜡烛,知道了蜡烛的形状。有一天他摸到一支管乐器籥,便以为是太阳。太阳与钟、籥相差很远,但盲人不了解它们的区别,是因为他没有看见、只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

真理的难以掌握比认识太阳更难,没有明白、了解的人也与盲人没有什么区别。明白了的人去告诉他们,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很好地开导,也无法超过用铜盘和蜡烛来比喻太阳了。从把太阳当铜盘到把太阳当钟,从把太阳当钟到把太阳当籥,辗转牵扯变化,哪里有个完呢?因此说世上那些宣扬真理的人,有的就自己的片面见解来阐释它,有的根本就不理解而凭主观意愿来猜测它,这都是寻求真理的错误。

这样说来,那么真理最终是不能求得的么?我说:“真理可以循序渐进求得,不能强求。”什么叫做循序渐进地求呢?孙武说:“善于打仗的人是自己主动地去打击敌人,而不是被动地去受敌人的打击。”子夏说:“各种工匠在店市中居住,(耳闻目睹、日积月累)就能成就自己的技艺;君子努力学习,就能自然地达到真理的境界。”不是去强求而自然而然地达到,这就是我说的循序渐进地求了啊!南方有善于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天天与水相处。七岁便能徒步渡水,十岁就能在水里浮游,十五岁就能潜水游泳了。难道能潜水的人是随便就会的吗?一定要认识了水性的人才可以。天天与水相处,那么十五岁就能识水性;一生不知水性,那么即使到三十岁看见船也会害怕。因此北方那些勇猛的人,向会潜水者询问怎样潜水,并按其所说,到河里面去试着潜水,没有不淹死的。所以说,凡是不努力学习只图强求真理的,都像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从前用诗赋声律科举选取读书人,读书人因此所学繁杂而不去追慕真理;现在则用那些经典传注来考试录取读书人,读书人只知道去求取义理而不从事其他学业。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于学业的人,正在准备礼部的进士考试,我写下这篇《日喻》来劝告他。

赏读

本文通过“盲人猜日”、“北人学没”这两个譬喻,说明没有亲自观察而仅凭耳闻,崇尚空谈而不学,是不能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得“道”的。所谓的“道”,指儒道、孔孟之道。这个道玄妙高深,难以捉摸,所以只有通过长期勤奋学习,才会自然得之,强求则不得。文章将深刻的道理寓于妙趣横生的寓言之中,显然深受《庄子》的影响。对“盲人猜日”这个譬喻,苏轼似乎非常得意,所以在《苏氏易传》中曾又一次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