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14924600000217

第217章 颍州祭欧阳文忠公文——苏轼

题解

欧阳修逝世以后,苏轼写过两篇祭文。其中《祭欧阳文忠公文》是用散体写的,主要从欧阳修死后给当时的政治、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个角度立论。本篇则是从回忆欧阳修和自己的师生之谊的角度写的。颍州治所在今安徽省阜阳县。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任颍州知州,他很喜爱那个地方,晚年致仕便定居颍州。苏轼于元祐六年(1091)八月除颍州知州,闰八月到任。此文之题一为《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

原文

维元祐六年,岁次辛未,九月丙戌朔,从表侄具位苏轼,谨以清酌肴果之奠,昭告于故太师兖国文忠公、安康郡夫人之灵:

呜呼!轼自龆龀,以学为嬉,童子何知,谓公我师。昼诵其文,夜梦见之。十有五年,乃克见公。公为拊掌,欢笑改容:“此我辈人,余子莫群;我老将休,付子斯文。”再拜稽首:“过矣公言;虽知其过,不敢不勉。”契阔艰难,见公汝阴。多士方哗,而我独南。公曰:“子来,实获我心。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见利而迁,则非我徒。”又拜稽首,有死于易。公虽云亡,言如皎日。

元祐之初,起自南迁,叔季在朝,如见公颜。入拜夫人,罗列诸孙。敢以中子,请婚叔氏。夫人曰:“然。师友之义。”凡二十年,再升公堂;深衣庙门,垂涕失声。白发苍颜,复见颍人。颍人思公,曰:“此门生。”虽无以报,不辱其门。清颍洋洋,东注于淮。我怀先生,岂有涯哉!食飨。

译文

元祐六年(即辛未年),九月初一丙戌,堂表侄子、龙图阁直学士、颍州知州苏轼,恭恭敬敬地用清酒、菜肴、鲜果来行祭祀之礼,向已故太师、兖国公、文忠公和安康郡夫人的在天之灵禀告:

唉!我苏轼在七八岁的时候,把学习当成做游戏,一个孩子懂得什么呢?却把文忠公称做我的老师。白天诵读您的文章,夜里梦见了您。过了十五年,我才真的见到了您。您当时拍着巴掌,脸上露出了欢喜的神色,说道:“这是和我一类的人,其他的人没有谁能和他列为一类。我老了,快要完了,就将这振兴文风的重任托付给你。”我两次叩头而拜,说道:“您的话对我太过奖了;虽然我明白您说的是过奖的话,但我也不敢不用您的话来勉励自己。”我们长时间地离别,各自处境艰难,终于我又在汝阴见到了您。当时朝中许多人正在议论纷纷,喧哗不已,可我却独自到南边去。您说:“你这次出来,实在符合我的心意。我所讲的文章,一定要和做人的道理联系在一起。见到利益就改变志向,那就不是和我一类的人。”我又叩头而拜,表示到死也不改变为人的立场。您虽说已经死了,可您的话却像明亮的太阳永放光芒。

元祐初年,我从南边得到起用,升官进入朝中,叔弼、季默在朝中做事,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了您一样。我到府上拜见夫人,见到众位孙儿环绕在她的身边。我冒昧地请求弼把女儿许配给我的二儿子。夫人说:“好。这是师友之间的情义。”大概有二十年了,这是我第二次到您家中来,在家庙门前我身着深衣,脸上挂着泪水,悲痛得哭不出声音。我一头白发、一张苍老的面孔,又和颍地的人见面了。颍地的百姓思念您,说:“这个太守是文忠公的门生。”我这一生虽然没有用什么来报答您的恩情,但也没有辱没您的门楣。清澈的颍河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入淮河。我怀念您的心情,哪里有止境呢!请您来享用这些祭品。

赏读

本文选材极为精当。作者和欧阳修有师承关系,祭文中可写的内容甚多。但他只选择了几件突出的事来寄托哀思。如他童年时对欧阳修的仰慕、后来欧阳修对他的赏识和寄以厚望、欧阳修对他为人、为文的教诲,以及薛氏夫人准许欧苏二家通婚。些许事情,足以反映出二人相知之深。祭文最后说“虽无以报,不辱其门”,更显出他对先师遗教的忠诚。可见本文并不是那种一味感恩戴德、满纸谀词的庸俗文字。祭文采用四言韵文形式,但它敷陈事实,不假藻饰,叙事简略而又条畅明达,呈现出朴素自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