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14924600000222

第222章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

题解

本文是宋濂写给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陈庭学的一篇优秀的赠序体散文,可跟唐代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相媲美。文中虽是对巴山蜀水的描写,但主旨是说明陈庭学“其诗益工”和“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是由于“得于山水之助者侈”;而又勉励他辞归以后,像孔子弟子颜回、原宪那样,“坐守陋室”,修身养性,求得山水之外更高的东西。

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澦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士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豪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共试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译文

西南的山水,只有川蜀之地最奇特。但它距离中州,有上万里路程。陆路有剑阁栈道的险隘,水路有令人生畏的瞿塘、滟澦险滩。如果骑马去川蜀,那么竹林之中的高山,连续走上十天,也看不到它的顶端,而登上山顶向下望去,险谷万丈,深得不能测究它的底蕴,使人胆战心惊。如果乘船去川蜀,那么江中的石头,凶悍而又锐利,水波险恶,涡流奇诡,船一旦有尺寸的偏差,便会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葬身在水底鱼鳖的肚子里。陆路和水路的困难,竟达到这种地步。所以,不是有力量的官吏,不可以去游览;不是有文才的人,纵然去游览,也一无所得;而身体不强壮的人,大多老死在那个地方。因此,特别喜欢奇山异水的人,感到这是一件恨事。

天台人陈庭学先生,会作诗,因为多次随从大将北征有功劳,便从中书左司掾擢升为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他是从水路到成都的。成都是川蜀的要地,是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居住过的地方。凡是英雄豪杰战攻驻守的遗迹,诗人文士游览、眺望、射覆、赋诗、吟咏、歌唱、欢呼的处所,庭学无不一一游览过。既经游览,势必要抒发情思,写成诗歌,用来记述那些景物和时代的变化。于是,他的诗作就更精美了。

过了三年,他遵从旧例,自动辞职回家。之后,便在京城遇到我。他的精神更加充沛了,他的谈吐更加豪爽了,他的情志更加高洁了。原来,他从山水景物得到的助益,真是太多了啊!我自己很惭愧。我正年少的时候,曾经立志出游天下,但因学业未就,没有闲暇。到年壮可以出游了,却又到处兵荒马乱,没有投奔的地方。到今日出现圣明的君王,九州安定,极尽四海,一统天下,然而,我的年纪更高了,要像庭学那样出游,还能做得到吗!不过,我听说古代贤德的人,如颜回、原宪,都是坐守在陋室里面,任那蓬草野蒿长满门户,可他们内心总是显出很充实的样子,好像要容纳整个宇宙似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莫不是有什么来自山水以外的东西吧!庭学回去以后,不妨试作一番觅求。如有收获,就把消息告诉我,那时,我是不会为之一愧就了事的。

赏读

语言奇丽跌宕,直如文中描绘的川蜀山水;结构纵横捭阖,也似诸葛武侯、司马相如等豪杰文士的韬略才具。然而,本文给人最大教益的,恐怕还是其内蕴的思想见识。一者,旅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二者,既览,发为诗,“其诗益工”。三者,山水风物于人神益甚多,可使“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四者,学圣贤修养,其坐守陋室也可得到“出于山水之外者”。这些道理,跟某些人的所谓“现代意识”比起来,难道有一丝落伍感吗?所以,我们应向古人学习的,绝不仅仅是某些技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