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14924600000229

第229章 吴山图记——归有光

题解

作者的朋友魏用晦任吴县令,因有很好的政绩,被召入了朝廷,当地的百姓为感念他的政绩,就绘制了一幅吴地山水图卷,送给他作为赠礼。这篇是“吴山图记”,就是以这幅图卷为线索来展开的。它既指出了吴地的名山胜水,也写出了对朋友政绩的赞美以及当地百姓和“贤令”的真挚情谊。

原文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土,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得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所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译文

吴县、长洲县这两个县,在吴郡郡治的范围内,划分了地界各自进行管理。而郡西的许多山,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山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山,有春秋时代吴国遗留之下来的宫殿在那里,还有西施流传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太平、尚方、支硎,那都是名胜的地方。那汪洋一片的太湖有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座山峰沉浸在湖中,更是海内的奇景壮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君治理吴县,还不到三年,就因政绩卓著评为优等被朝廷召入做了给事中。魏君治理吴县对百姓实有恩惠,吴县百姓挽留他不得,而他也不忍心离开那里的百姓,因此就有热心好事的人画了幅《吴山图》当作礼物赠给他。县令对于百姓实在太重要了。那县令真是贤能的话,这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因为受到他的恩泽而更加生机勃勃了;那县令真是不贤能的话,这地方的山川草木,也会遭到他糟塌而黯然失色。魏君对于吴县的山川草木,实在是增加了它的色彩。有朝一日吴县百姓将会选择一处风景胜地在这山岩峰峦之间,修造庙宇来奉祀他,这本是应该的。可是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这样时刻不忘那里的山川呢?从前苏子瞻称道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多年,但还是思念它不能忘记,以至于写下一首思念黄州的诗,子瞻为黄州人把这封刻在石碑上。这以后才知道贤能的人对于他所到过的地方,不但使那里的人们不能忘记自己,也不能使自己忘记那里的人们。魏君如今离开吴县已有三年了,有一天,他和我同在内庭,他拿出这幅图来,边展开玩赏边叹息着,于是吩咐我为这事写篇记文。唉!魏君对于我们吴县,有着这样的深厚感情,那怎么可以使我们县的百姓能够忘记他呢?

赏读

一般题画的文章,往往由描写画面着笔,而《吴山图记》则抛开画中之山,直从现实中广远的吴县之山写起,可谓独辟蹊径,别具匠心。无论画上画下的山,皆冷峰冷石,难具感情色彩。但作者却能把山石写得情深意切,感人肺腑,可谓生花妙笔,“煽情”高手。统览全篇文字,古简、浑朴又是最明显的特点,语言简洁明畅,风格淡雅清新,这正是与作者的为文主张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