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忠孝礼廉故事
14927800000021

第21章 世民谏父

唐太宗李世民年轻时,正好赶上天下大乱,他追随父亲李渊,带兵平定天下。一次,父亲想要连夜拔营去攻打另一个地方,李世民发现了其中的危险性,向父亲劝谏道:“父亲,由于事先没有详细谋划,这样仓促地攻打过去很难成功。到时候我们的前锋部队无法立即取得胜利,而后面又受到其他反贼的袭扰,一旦将我们包围,那么就相当危险了。”李渊主意已定,对儿子的劝谏置之不理。

李世民心中焦急,找到机会又开始劝谏,连劝三次后,李渊仍然没有改变主意。李世民无可奈何,一想到无数将士都将因为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而丧命,他就十分难过。情急之下,他想出了最后一个办法。

大军将要出发的时候,李世民在父亲的营帐外大哭起来,哭得撕心裂肺,周围的很多军士开始议论纷纷。这时,哭声惊动了李渊。李渊从大帐中走出来,问李世民:“你哭得这么惨,是因为什么事?”李世民解释道:“我明知道出兵会有很大的危险,却无法劝阻父亲,想到父亲和那么多将士即将陷入危险之中,我心中实在内疚痛楚,因此哭得伤心。”

李世民的真诚打动了李渊,李渊又重新思考了出兵的事,最终他接纳了世民的劝谏。后来李渊平定了各路反王,成为唐朝的开国君主。李世民则是继李渊之后,成为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

美德感悟

儿子劝谏父亲,本来就很难办。父亲比儿子经验多,见识广,因此也就容易认为儿子的建议是“小儿之言,不可听信”。而当儿子的建议对,父亲又不接纳时,就是考验儿子谏父的诚意了。

李世民劝谏父亲时,言辞恳切,但是由于父亲已经下定决心,他的初次劝谏并未成功。他又连续劝谏两次后,建议依然没被父亲采纳,这时,他并没有责怪父亲不听忠言,反而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认为是由于自己的过失导致劝谏失败,并出奇招在营帐外大哭。这种毫不顾惜自己颜面的做法,显示了他劝谏的诚意,最终使父亲重新考虑这个建议,劝谏终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