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趣横生的心理学教科书
14932400000003

第3章 孤独的思考者——斯宾诺莎

在浮躁的世界里,人类在泛滥的信息洪流中迷失焦虑,生怕被时代抛弃在后,假如与世隔绝,假如要在自己的世界中孤独终老,人类能忍受吗?还能有所作为吗?还可以保持自己的信仰吗?这个故事要说的是一个孤独的思考者,斯宾诺莎。

巴鲁克·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是西方近代哲学家,出生在一个经商的犹太家庭。他是个性情温驯、品德高尚的人,但是他一生都颠沛流离。早在父辈时候,其父母就因西班牙的驱赶而迁至荷兰。他的一生中,既曾被犹太逐出教会,亦曾被心爱的女人拒绝,犹太教不接受的他同样被基督教所排斥。最后,他只能默默地隐居,孤独地思考着他的哲学问题。他也许是历史上最孤独的思考者。

斯宾诺莎幼年时期已进入犹太学校接受教育,聪明的斯宾诺莎是长者们最喜欢的学生。随着斯宾诺莎知识的增多,他开始对自己原本确信的事情产生怀疑,这种在学习思考基础上导致的质疑让他不禁有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冲动,于是他开始研究基督教的著作,跟着一名叫做恩德的荷兰学者学习拉丁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老师漂亮的女儿拐走了斯宾诺莎的心。在感情的驱动下,他更加努力地学习拉丁文,但最后他却因世俗的条件被心爱的女人拒绝。失恋使人变成“哲学家”。也许斯宾诺莎就是在被拒绝之后才能成为那么出色的哲学家的。遭受失恋打击后的斯宾诺莎很快就遭到了第二个打击,他因为反对犹太教义而被赶出教会,还要被诅咒和隔离。这种惩罚让才20多岁的斯宾诺莎不得不逃离到阿姆斯特丹隐姓埋名,以打磨镜片为生。

斯宾诺莎不曾受金钱所诱惑,也不曾向恶势力屈服,在勉强糊口的艰辛条件下,他坚持自己的哲学思考,创作出《伦理学》等一系列作品。《伦理学》谈论了三个不同的主题。第三卷里讨论的是一定程度上的利己心理学。他认为,利己在某种意义上主宰人的行为,例如我们希望自己所厌恶的对象遭到报应的想法会愉悦我们,但是斯宾诺莎认为高尚的人会选择自利的目标以符合道德标准。虽然不适当的观念产生的感情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冲突,但理性的遵从则让人们和谐共处。这种矛盾和冲突让我们在整体上统合。

斯宾诺莎一生孤独,但他却坚守自己的纯粹,或许正是这种孤独成就了斯宾诺莎,才能让他在思考中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