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20

第20章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文韬武略,不仅是一位超绝不凡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超卓不凡的文学家。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在文学史上被人称作“三曹”或“曹氏父子”,是建安时期独领风骚的文学领袖。曹操的名作《龟虽寿》等是流芳百世的文学名篇,其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成为激励人们积极进取永不停息的精神动力。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这一年,也就是“三国”的起始之年。(关于曹操生卒年尚有另说,此从《中华文学通史》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Ⅰ卷》)“三国”的结束之年是公元280年。历史上所谓的“三国时期”指的是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这60年。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实际上不完全是写这60年的故事,而写了很多东汉末年军阀之间借镇压黄巾起义而兴起的混战和割据的历史。曹操也是在这场镇压和混战中兴起,在混乱中征伐,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历史地位。

据史书记载,曹操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相国曹参的后代。曹参的祖先是黄帝高阳氏陆终之子安,也许因为封地,也许因为战争,“是为曹姓”。但这个家族在春秋时期就被楚国吞掉了,子孙分散到了各地。有一支分到了沛,这也许就是曹操为“沛国谯人”的来历。不过,严格说来,曹操并不具备曹参家族的血统,因为他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因此他的父亲曹嵩是个养子。史书上对他们祖上的评价不很一致。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说,曹腾的父亲,即曹操的曾祖父曹节为人忠厚宽容,有人说他偷了人家的猪,并把他家的猪牵走了,曹节也不说什么。等人家的猪找到了把他家的猪还回来的时候,他也只是笑笑。他的儿子曹腾当了黄门从官之后,深得邓太后和小皇帝的喜爱,被封为中常侍大长秋。据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说,从邓太后临朝开始,汉代进入一个外戚、宦官、后党、帝党矛盾斗争的时代,宦官从这些矛盾中得到过很多好处,曹腾家因而成为豪强之家。这种豪强之家成为当时社会的一方重要势力。曹腾家既然被《中国通史》所点名,想来也是势力不小,影响很大。不过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说此人也很仁义,不计较别人的诬蔑,常常称奖人家的好处,以至污蔑他的人都不得不说自己的地位是曹腾的恩德所给予的。

不过,曹操和他们略有不同。他少年机警,有权谋。但是他任侠放荡,不务正业,爱好飞鹰走狗,成天游荡无度,引得叔父多次在曹嵩面前数落他。曹操很害怕这位叔父。一天,曹操在路上碰到了叔父,躲之不及,就装做一副口眼歪斜的样子。叔父很奇怪,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突然中风了。叔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曹嵩,曹嵩一听,急忙叫来了曹操,见他口脸正常,对他说:你叔父说你中风了,怎么回事?曹操说,我并没有中风,但因为失爱于叔父,因此你被他欺骗了。从此,叔父告诉曹嵩什么事,曹嵩都不相信,曹操从此更加放肆了。

话虽这样说,不过当时还是有人看出了曹操的与众不同之处。比如说有个叫桥玄的人就对曹操说过:天下将乱,没有“命世之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能安定这个世道的,大概只有你了!这位桥玄甚至说:“我见的天下名士多了,没像你这样的。希望你好好把握自己。我老了,愿意把妻子和孩子托付给你。”从此,曹操的声名更大了。当时有一位名士许子将,善于知人。桥玄推荐曹操与他交往。一天,曹操问许子将:“我是什么人?”许子将笑而不答。曹操再三追问后,许子将才说:“你呀,是治世的名臣,乱世的奸雄。”曹操听了哈哈大笑。这两句话,也概括了后人对曹操的评价。果然,曹操在20岁的时候,就被推举为孝廉郎,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升迁为顿丘令。在黄巾起义和以后的军阀混战中,曹操也多次表现出“名臣”和“奸雄”的特点。

汉灵帝光和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奉命镇压在颖川的黄巾军。因为征讨有功,被升迁为济南相,统管当地十余个县。但是,这个地方的官场太黑暗,曹操治理了一些问题之后便称病回乡了。不久,有些地方官吏准备拉拢曹操废掉灵帝,立合肥侯当皇帝。曹操说:“立废帝王,是天下最不祥的事情,古人有权衡成败、计较轻重而行事的习惯……今天,你们只看见了古人做事的容易,而没看见今天做事的困难。你们想一想,要说联合,你们能比得上七国吗?你们说立合肥侯,他能比得上吴、楚吗?而且这件事情,行动起来又非常困难,你们的愿望一定不能实现,这样,你们不是很危险吗?”他拒绝了众人的要求。后来,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合谋要除掉宦官,遭到了太后的反对,何进就召来了董卓胁迫太后。董卓一到,就废掉了弘农王,立了献帝,这引起了京都的大乱。董卓上表请任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不愿就任,他说:“宦官制度古已有之。所不该的是,当事人不应该给他们那么大的权宠。现在,事已至此,要杀也只宜杀其元凶,杀一个也就够了,何必张张扬扬,召来外将呢?如果你想把他们都杀光,事情必将泄露出去,这样做的话,你们肯定要失败,我似乎都要看到它失败的结果了。”于是他改名换姓,悄悄东行回家,离开了他们。

在回家的路上,路过老朋友吕伯奢家,正赶上吕伯奢外出,吕伯奢的几个儿子和宾客在家,这些人劫掠了曹操的马匹和什物,被曹操发现,把他们一个不剩地杀掉了。这个事情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曹操路过老友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伯奢的儿子与宾客以东道之礼款待曹操,正在杀猪宰羊,洗碟涮碗,曹操听到锅碗的抨击声,以为是自己背叛了董卓,董卓的人要杀害他,于是就把吕伯奢的儿子和门客一共八人全都杀掉了。杀了这么些人后,他凄怆地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所以成为曹操的心理因素,是曹操“奸雄”的一大标志。

后来他出关,路过中牟县,亭长得到董卓的书信,要抓获曹操。当时功曹已经认出了曹操,但认为时值乱世,不宜拘捕天下英雄,于是放走了他,这就是被口口相传的《捉放曹》的故事。中平六年,当董卓杀掉太后和弘农王后,曹操在陈留地方,散发家财,集合义兵,准备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春正月,包括袁术、袁绍在内的十路刺史、太守起兵讨董,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武将军。二月,董卓起兵,焚烧宫殿,挟持天子。但是袁绍人马惧于董卓势力强大而不敢讨伐。曹操说:现在董卓焚烧宫殿,劫迁天子,四海之内为之震动,“这是天要亡他的时候,一战就能够把天下定下来,不可失去这个机会。”于是引兵征讨,但是战事不利,曹操被流矢射中。这年四月,董卓被王允和吕布所杀,随后开始了军阀混战的时期。

在军阀混战中,曹操逐渐成长为一个文韬武略的政治家。比如在与吕布的一次征战中,曹操受伤,坠马,被吕布的骑兵抓获。但这些骑兵不认识曹操,问他:“曹操在那里?”曹操说:“那骑黄马走的就是。”吕布的军队就把眼前的曹操放了,而去追那骑黄马的去了。又一次,曹操与吕布交战,但曹操兵少粮乏,当时蝗虫大起,一斛谷物价五十余万钱,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人民没粮,军队更是缺饷,士兵饥饿难耐,纷纷去找粮食。曹操就命妇女守营。命士兵去寻找粮食,军营就空虚了。这本是吕布偷袭的好时机。但是,吕布上过曹操的当,不敢轻易进入,收兵退出了。第二天再来时,曹操把一部分士兵埋伏在驻地附近的一片幽深的树林里,把另一部分藏在堤外,等吕布军队一到,曹操的军队两边夹击,吕布措手不及,大败而归。有一年三月,曹操包围了张绣,刘表派兵救张绣,曹操准备撤兵。这时,袁绍的一名叛军对曹操说:“田丰劝袁绍袭击许昌,假若你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就可以在你的麾下安定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概从这里而起吧。

在董卓被杀之后,吕布成了曹操的主要对手,曹操多次与之交战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吕布终究还是被曹操消灭了。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的九月,曹操发起东征,征讨吕布,战争打得很艰难,曹操用了屠城和掘堤灌城的残酷战术,仍然不得成功,后来还是吕布的部下投降,才生擒了吕布,结束了和吕布的征战。

曹操重用人才。有一位名叫毕谌的人,当过曹操的“别驾”。张邈背叛的时候,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妻、弟。曹操对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人家那里,你可以去。毕谌非常感激,顿首流涕,表示决不会有二心。谁知他去了以后,竟然不回来了。打败吕布之后,曹操抓到了毕谌,大家都为毕谌捏着一把汗。没想到曹操却说:“孝于双亲的人,难道他就不忠于君吗?这样的行为,正是我所求的啊。”于是任命毕谌为鲁相。魏种,曾被曹操举为孝廉。但魏种离开了他。开始,曹操很生气,但当活捉了魏种后,曹操说:“唯其才也”,亲自为他松绑,而且任用他。建安时期有一位文人叫陈琳,是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此人曾帮助袁绍写过讨伐曹操的檄文。文中大骂曹操,甚至延及到曹操的先人。一天,曹操正犯头疾,头痛难忍。这时,有人送来了陈琳写的檄文。曹操看了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说道,“此愈我病”。袁绍失败后,陈琳依归了曹操。曹操很珍爱陈琳的才气,既往不咎,只说,你何必骂我的先人呢,不但没有加害陈琳,还让他当了军谋祭酒,并且多次赏赐他。

曹操很能知人,他对袁绍也特别了解。他说:“我知道袁绍的为人,志气很大而智慧很少,表面厉害而内心虚弱,为人忌克而少威严,兵多而分划不明,将领骄奢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这刚好是为我所准备的啊。”不过,曹操也有看走了眼的时候。比如,他就曾派刘备邀请袁术。袁术病死后,曹操手下人程昱、郭嘉对曹操说,刘备不可纵容。后来,刘备没有往东,而是暗中与董承等谋反。这件事使得曹操后悔莫及。后来,曹操准备东征刘备,他的手下人说,与你争天下的是袁绍。现在袁绍刚来你又弃他去攻打刘备,袁绍乘这里空虚打来怎么办?曹操说:“刘备是人中的豪杰,今天不讨伐他,必然会给自己留下后患。袁绍虽有大志,但他处事迟疑,他肯定不会轻易而动的。”这里对刘备和袁绍的评价,也是符合实际的。

曹操被称为乱世之奸雄,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的枭雄之心,死在曹操这一特性下的人不少。人们都知道“鸡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杨修。杨修为人聪明,一次,杨修和曹操一同经过曹娥碑,碑的背面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看后问杨修,杨修说:“黄绢嘛,是有色的丝;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虀臼是受辛(‘辞’字的繁体)。所以,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的意思”。又一次,曹操定了汉中,准备班师回朝。一天,他突然以“鸡肋”二字作口令,大家都不明其意。杨修说,这是主公的归计已定了。大家还是不解,他就说:“鸡肋,食之无所得,弃之则可惜。这就说明,主公不打算再啃下去了。”果然,不几天,曹操就搬兵回朝了。曹操觉得杨修太聪明,太能够摸透他的心思了。再加上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怕他有变,就借个由头把他杀掉了。

对于弥衡,曹操也是如此。弥衡尚气傲物,又富有辩才,而且,又和与曹操持不同政见的孔融及曹操非常害怕的杨修要好,所以,曹操想除掉他,但又不愿担当不容人的罪名,于是把他送给刘表。果然,刘表又把他送给了性情暴躁的黄祖,终于借着黄祖的手,把弥衡杀掉了。

不过,这只是曹操性格的一个侧面,另一方面,他也是性情中人,对于朋友故旧,也是常常怀念的。他的诗歌作品,就是这些情感的流露。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他回乡时,在谯地,看到一派战乱后破败的景象,他的悲怆之情油然而起,下令说:“吾起义兵,为天下除害。旧土人民,死伤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因此,他下令:“将士中绝了后人的,在他们的亲戚中寻求后人,授给他们土地,官家给以耕牛,开办学堂教育他们的子弟。帮活着的人立庙,使他们能够祭祀先人。这样的话,我百年之后就没有什么遗憾了。”而且他还为早年发现他异秉的桥玄写了祭文,文中不无感慨地述说当年情景,写得有情有义,没有深厚的情感基础,是很难做到的。

当然,为了政治的需要,曹操也有虚情假意的时候,这又形成了曹操“奸”的一面。献帝九年八月,平定邺地后,曹操亲自祭扫袁绍的坟茔,而且痛哭流涕,慰劳袁绍的妻子,还发还他家的宝物,馈赠丝絮等。像这样的事情,在史家眼里,就是一种矫情。袁绍是一个逆臣,为什么还要“尽哀于逆臣之家,加恩于饕餮之室”?只不过是“为政之道”而已。

在十几年的混战中,一些军阀,死的死,败的败,天下逐渐归于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其间所发生的赤壁之战,向来为史学界和文学界所乐道。这场战争,发生在献帝建安十三年的十二月。当时孙权为刘备攻打合肥,曹操从江陵进攻刘备,到了巴丘,曹操派张熹救合肥。曹操到了赤壁,与刘备交手,不利。当时又发生了大瘟疫,很多士兵都染了疫病,死的死,病的病。这时,刘备使用火攻,使曹操的战船毁于大火之中,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火烧连营故事的历史依据。当时的情况是,曹操的战船被刘备所烧,曹操引着军队从华容道逃走。天上下着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又刮着大风,行走十分困难。曹操就命令士兵背草铺路,他的马匹才能过去。可是士兵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一路上,兵荒马乱,天又黑,路又窄,道又滑,跌跌滑滑,挤挤擦擦,士兵们被马踏死的不计其数,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华容道故事的历史因由。

献帝建安十八年秋,早已成为摆设失去实权的汉献帝,在曹操的威逼之下,建立了魏的宗庙社稷。十九年三月,汉献帝授曹操以诸侯王之上的位置,并授与金玺、赤绂、远游冠。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曹操发动了攻打孙权的战争。但是,因为他没有听取参军傅干的建议,没有取得成功。

十九年的十一月,曹操派人杀死献帝的皇后伏氏,历史上对这一情景的记录,令人悚然。在这以前,伏皇后曾有书信给她父亲手下的屯骑校尉完,述说对曹操的怨恨。曹操以这个作为杀掉伏皇后的理由。实际上,即使没有这件事,曹操也是要杀掉他们的,因为这毕竟是权力的争夺。当时,曹操派遣手下人华歆进入后宫,从墙壁中找出了躲在其中的伏皇后。这时献帝正和御史大夫聊天。皇后被弄得“被发跣足”的从献帝面前经过。她拉着献帝的手说:“不能复相活耶?”献帝说:“我亦不知命在何时也。”献帝对在身边的御史大夫说:“郗公,天下宁有是耶?”软弱而委曲求全的汉献帝,就这样眼看着自己的皇后被人杀死。后来和皇后有关的人员也都被杀死,完家被灭族。这一场屠杀,死者不下数百人,曹操的面目由此也使人看得更清楚了。汉献帝靠屈膝、笼络保住皇位的打算,也只是软弱无能的权宜之策罢了。当然,这也是刘汉统治的腐朽没落所致,历史潮流的大势所趋。历史朝代的更替,就是这样的充满了血腥味。

二十一年五月,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二十二年献帝又命曹操享受天子仪仗,并以曹操子曹丕为魏太子。二十四年,曹操册封自己的夫人卞氏为王后。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死前传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用平时穿的衣服装裹,不用金玉珍宝陪葬。)《曹瞒传》中说,为了修建始殿,曹操派苏越将一棵长得很好的梨树挪走。而在挖树挖到树根的时候,树根的伤口处流出了血水。苏越向曹操报告了这个情况,曹操亲自看过之后,认为这是个不好的征兆。这样,他回去就病了。这种说法,也许是一种附会,但这种附会,也许暗藏着人们对曹瞒的一种评价。

曹操的确是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历来人们都把他当作奸臣。舞台上的形象是个白脸,这可能跟《三国演义》对他的描写有关。但在历史上,在文学史上的曹操可能并不完全如此。陈寿《三国志》对他的最后评价是“抑(大概)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唯其在历史上有所建树,所以上世纪60年代,有大学者郭沫若为他翻案。

曹操在文学上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的贡献是把汉乐府引入文学的创作,兴起了汉唐之间的四言诗的写作,为唐代诗歌的繁荣打下了基础。曹操的诗歌创作,主要是歌行体的四言诗,其影响最大的是《短歌行》、《蒿里行》、《薤露行》、《龟虽寿》、《观沧海》等等。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多为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和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由他开始的建安文学,体现了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形成了刚劲有力的“建安风骨”。在他的周围团结了一批文人,其中有名的七人,被人们称为“建安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