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31

第31章 谢灵运——山水诗的首创人

东晋时代,中国的诗歌产生了一个飞跃,那就是从魏晋产生的玄言诗发展成了山水诗。这山水诗的首创人就是我们这篇故事的主人公谢灵运。他是怎样把玄言诗改创为山水诗的?这得从头说起。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名诗《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两句,是文学爱好者熟知的名句。但是这“王”、“谢”所指何人,恐怕就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了。其实这“王”和“谢”是指东晋两个有名的世族之家。这两家的祖上,都曾是晋代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人物。“王”指东晋之初的王导,“谢”指东晋之初的谢安。他们都为东晋的建立和保全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成为了东晋的世家。谢灵运是这“谢”家的一个后裔,谢安的第四代孙。

人们大概都知道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足登谢公屐”的诗句,这“谢公”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要讲述的谢灵运。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很有特点的人物,而唐代两位著名诗人的两个著名诗句,竟然将这位东晋诗人的家世和个性都概括了出来。想来也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根据刘禹锡的名句,讲讲谢灵运家世的特点。中国历史,从汉代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之后,经过四十多年,到公元265年由司马炎统一,建立了晋代。晋代的前期史称西晋。又经过五十多年,到公元317年,司马睿偏安江左,这时的晋代史称东晋。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八月即公元383年,东晋列国之一的前秦苻坚大举入侵。当时担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派遣他的侄子谢玄等迎战,双方交战于淝水。谢玄以八万精兵,大败苻坚,保住了东晋天下,立下了不朽功勋,谢安因此而拜为太保,死后追谥为太傅。这太保、太傅在晋代是中央一级的官职,是丞相以下的八公中的上公。这场战争就是有名的淝水之战。谢灵运就是这位谢安的从曾孙,谢玄的孙子。

在晋朝南迁,建都建康(今日的南京)以后,谢家在乌衣巷构筑豪宅,与王导家共居乌衣巷里,乌衣巷也因此闻名,这才成为多少年后唐代诗人刘禹锡感慨时世变迁、人世沧桑的一个因由。

谢灵运的祖父谢玄,被封为康乐公。谢家此时,可说门庭鼎盛,煊赫京都。只是有一件事美中不足,就是谢玄的儿子即谢灵运的父亲谢焕,“生而不慧”,是个智力很不发达的人。但奇怪的是,他却在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生了一个绝顶聪明的儿子谢灵运。这件事情令谢玄百思不得其解,他说:“我乃生焕,焕哪得生灵运?”总而言之,谢家得了这么一个宝贝孙子之后,认为是意外的收获,视若珍宝,生怕他不好养活,因为谢家信奉道教,于是就把谢灵运寄养在钱塘杜明师的道观里,以求神仙的庇佑。这样,谢灵运就得了个“客儿”、“阿客”的小名,后来,有人也称他为“谢客”。他的原籍是陈郡夏阳(今天的河南太康),但他出生在会稽始宁(今天的浙江上虞)。

谢灵运在这个道观里一住就是十几年,到他15岁的时候,谢家才把他接回家中。尽管在道观里生活了十几年,可是谢灵运的世家子弟的根底并没有改变。豪门的家庭,养成了他一身的贵族气质。他的家族不仅战功显赫,而且才人辈出,文化素养都非常出众。著名的才女谢道蕴是他的姑母,著名的文士、晋孝武帝的驸马谢混,是他的族叔,被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所推崇的惠连,是他的从弟。而在那篇文章中所推崇的“康乐”,就是谢灵运。谢灵运成年后,承袭了祖父谢玄的这个封号。李白的原文是:“群季竞秀,皆为惠连。吾人低唱,独惭康乐”。李白的这种写法当然是一种自谦,不过也可以由此看出谢家在文学上的水平。可以说,这一时期在文学上有成就的姓谢的人,几乎都是他家的亲支近脉。

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这种独特地位,使谢灵运充满了家族的自豪感,也使他产生了傲世旷物的情绪。这种家族的优越感和傲世旷物的情绪,给过谢灵运很多精神上的满足,但是,也给他带来了一生的坎坷,甚至悲剧性的结局。

谢灵运的父亲死得很早,谢灵运18岁就从祖父那里承袭了康乐公的封号,食邑二千户。也就是说,两千户的人家为他家提供生活物资。又由这个封号授予了员外散骑侍郎的官位。这是个地位很高的闲官,没有什么公务,却有很高的权力,当时称为“清贵”之官,由此可以迁转为公卿之位,那就是所谓的“三公九卿”的地位了。但是,贵族公子的谢灵运拒绝了这一封号。这原因可能跟桓玄造反进入建康有关。当时,桓玄废了晋惠帝,自立为帝,国号楚。(《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可能因为国难当头,谢灵运没有接受封赠。但是事隔不久,桓玄被讨平,谢灵运又被授予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当时,谢灵运21岁。22岁时,他又转为抚军将军刘毅的记室参军。由此看来,谢灵运对于东晋朝廷是很忠心的。

但是,东晋的国运危机日深。先是桓玄造反,后是刘裕篡晋建宋。

刘裕何许人也?刘裕乃是谢灵运祖父谢安手下的一名北府将领。北府兵是谢安为抗击苻坚而建立的一支队伍。也就是说,刘裕是谢家门下的一员“老兵”。现在,谢家的一名老兵竟然当了南朝宋国的皇帝。这样残酷的现实,给这位门阀观念极强的世族公子谢灵运带来了一个悲剧性的矛盾——不甘心在自家门下的老兵面前称臣,但又必须称臣。这一矛盾,给谢灵运带来了半世的痛苦,甚至带来了他悲剧性的结局。他一心不想与刘裕政权合作,但又不得不接受他的一些摆布。首先是刘裕起用身为太尉的谢灵运为太尉参军,这就给他降了一级官职。后来是任命谢灵运为秘书监,这又降了一级官职。最后竟又把他的官职全免了。这种免职并不是因为某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而只是表明,庶族出身的刘裕,已经把他这位先前主人的公子,玩弄在股掌之间了,谢家正在失去往日的辉煌。而要命的是,谢灵运自己还在受着强烈的门第优越感的影响,还在一百个瞧不上这位曾祖手下的“老兵”。

但是,历史将他推到了这种矛盾的尖端,谢灵运被放置到了一个极为难堪的境地: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罢官三年的谢灵运接到一项使命——到彭城去慰劳刘裕的军队,还要写什么《撰征赋》的文章。这就是要谢灵运这位门第观念极强的贵族公子,去为一个他极看不上眼的老兵歌功颂德。谢灵运不愿写,但虚幻的观念拗不过强硬的现实,他还是写了,但他写得比较巧妙,他在歌颂本朝历史的同时,用大量的篇幅去发思古之幽情。这样,他躲过了为他看不上眼的门下老兵歌功颂德的难堪。

但事隔一年之后,刘裕又取得了一项成功,在取代东晋的道路上他又迈进了一步。大势已去的东晋不仅给刘裕封官加爵,还派谢灵运前去劳军,二次前往彭城慰劳刘裕。这次,他也知道大势已去了,不得不俯首称臣了。在一篇文章中他也用了“圣心”一词,把当年“老兵”的心,说成“圣心”,这说明谢灵运已经承认了刘裕的君主地位。看来,在历史的大潮之下,个人的阻力只不过是企图挡车的螳臂。

为了求得政治上的进展,谢灵运投靠了刘裕的次子刘义真。刘义真对他也有过许诺,说是他自己如果能登帝位,就封谢灵运为宰相。可是,刘义真没有能够获取帝位,而是被外放到了历阳,谢灵运也就被外放到了永嘉任太守。永嘉就是今天的温州,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心怀失意的谢灵运到了这么一个山水名胜之地,便开始了纵情山水的生活,这就逐渐形成了我们文章开头所说的谢灵运的第二个特点,即游乐山水的特点。李白所说的“谢公屐”,相传是谢灵运自行设计的一种登山鞋。“屐”是晋人喜穿的一种方便穿脱的鞋子,鞋底钉着屐齿借以防滑。一般屐齿都是固定的,而谢灵运为了登山的方便,就把屐齿设计成为能够拆卸的样子,上山时把前屐齿拔下,下山时把后屐齿拔下,以保持上下山时脚底的平稳。这种屐因是谢灵运首创,所以史称谢公屐。为了登山而专门设计出一种登山鞋,可见谢灵运对山水的热衷了。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也就从这时开始了。

谢灵运游乐山水的特点,在他生活的后期表现得更为突出。具体来说,是在他外放永嘉之后。这一时期,他逐渐感到自己的政治前途已经无望了,统治者虽然给了他一个永嘉太守的名分,可是当过食邑二千户康乐公的他,深感不满。根本没把这个官职放在心上。于是他利用赴任永嘉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

在这里,他饱览了富春江的秀色,领略了桐庐、蓝溪的风光。他有时逆水而上,有时又张帆而下。或乘舟涉水,或舍舟步行。“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溯流触惊急,临圻(边界)阻参错……”

他从会稽始宁老家出发,历时月余,到达永嘉任所。一路上,他虽然饱餐了沿途美景,但仍然排遣不了心中的郁闷,因此,一到任所,就病倒了。这一病,就是好几个月,直到第二年的春天才算痊愈。不过,他身上的病是好了,可精神上的病,并没有痊愈,他仍然苦闷忧郁,不甘现状。这种不甘,表现为不理政事,用这种方法向执政者表示抗议。同时,他把自己的情致全部寄托给了山水。他又开始了另一次放游。

这一次的放游,他游遍了永嘉全境。登山则瞿溪山、岭门山、石鼓山、白石山。泛舟则瓯江东海。放游山水是他的最大寄托,他不仅借美好的自然景色,充实自己的心灵和生活,而且还假借山光水色,寄托自己的情怀。他是一位家世显赫的贵族公子,但要屈居在自家老兵的麾下;他有公卿大员的地位,却被外放到了一个弹丸之地。他进不能,退不甘,矛盾至极。这样,第二年,他就称病回家了。不过,这政治上不得意的一年,却是他文学上丰收的一年。徜徉山水,成全了这位山水诗人的追求。他所到之处,必有诗作产生。而且这些诗作传到京城,都被人们争相传抄。南朝《宋书》本传记载着他的诗作传入京都,人们争相传抄的情况,“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夕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宋文帝的王位巩固之后,出于安抚,征召了谢灵运当秘书监。他虽然推辞了两三次,但最后仍然接受了。在仕途上,他仿佛见到了一线希望。但是在他还没有来得及高兴的时候,他却发现,这种起用,并不能说明新当权者对他的信任,而是一种策略的需要。他这份秘书监的差事,后来虽然又改迁了侍中,但仍然只是一个文学侍从,没有参政的权力,只不过是些整理皇宫藏书和添漏补缺等事宜。这样的现实,使谢灵运真正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他又一次感到了失望。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满,他就经常称疾不朝,或经常外出游览。这种游览,有时竟“经旬不归”。这使得宋文帝不能容忍,于是示意叫他辞职。逐客令都已经下了,谢灵运只得接受了这一旨意,告病回乡,被迫辞官了。

这次辞官,他更加寄情山水了。谢灵运虽然削辞了官职,但他祖上留下的家业仍然丰厚,而且他贵族公子的脾气仍未改变。他常常带着门客家丁,浩浩荡荡徜徉山林。行游之中,凿山浚湖,伐木开径。声势之大,从行之多,致使地方官员以为是山里来了土匪,引起了他们的反感。谢灵运又肆意横恣,对地方官吏很不尊重。会稽太守孟剀信奉佛教,谢灵运常说他,“升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这引起了这个人的怀恨。后来,谢灵运又向宋太祖要回踵湖,填而为田。宋太祖已经答应,但孟剀执意不肯,老百姓也不答应。后来孟剀终于奏了一本,告了谢灵运一个谋反罪。

这个罪名注定了他余生的命运,他因此而遭到了两次逮捕。但是谢灵运性格本来就“博而不检”(谢混对谢灵运诗作的评价)。平时就不自检点,行为放纵,此时以反叛的罪名强加于他,他怎么会甘心接受?故尔谢灵运作出了两件惊人的事。一个是他连夜跑到京城,向皇帝上表,表示自己的清白,为自己争取到说话和辩解的权利,他说:“今虚声为罪,何酷如之……今影迹无端,假谤空设,终古之酷,未之或有……”果然,宋文帝认为所加罪名不太合适,留他在京城编纂书集。但是,他已经失去了皇帝对他的信任,不久他又被外放为临川内史。他深感厄运的到来,因此,在他的诗作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哀音。他在《道路忆山中》中竟然发出了“凄凄明月夜,恻恻广陵散”的感叹。

果然,到临川的第二年,也就是元嘉九年,公元432年,更大的灾难落到他的头上,他再一次遭到了诬告。而且朝廷派了人到临川逮捕他。这一次,他又做出了一个非凡之举:把朝廷的派员抓了起来。但这也只是垂死挣扎了,他终于被押往京城。又是谋反,又是拒捕,他被判了死刑。但宋文帝一则为了买好,二则念他祖上的功德,免了他死刑,改判流放广州。看来谢灵运又有了一线生机。可是,在到达广州不久,他又被诬告为纠集一帮人在途中劫他。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名叫宗齐受的武官在路上听到七八个闲人胡言乱语,就把他们抓了起来。其中一人招供,说是谢灵运收买他们,纠合几个乡里壮汉,在一个叫三江口的地方把流放途中的谢灵运劫获下来。有了这样的罪名,谢灵运就必死无疑了。果然,谢灵运就因这个罪名而被杀于广州,时间是宋文帝元嘉十年(公元433年),他时年49岁。看来,当时的统治者想叫谢灵运死是无疑的。所以一次再次地放他,也只是为了买个好名罢了。

谢灵运在世49年。这49年中,他享尽了荣华富贵,但也受够了乱世遗臣的痛苦。他自己也从一个贵族公子的地位一落而成为新当权者的阶下囚。这样的大起大落,使他的性格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但是政治斗争是残酷的,权利之争是你死我活的,谢灵运虽然也曾以改变自己的某些方面而求得新当权者的信任,但终因斗争的残酷性而成了新统治者宝座前的牺牲品。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创立者,他的最大贡献是“沟通并且融化了玄言和山水”,在“促使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化的过程中起过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