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32

第32章 谢——“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人物

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永明末年,一批颇具影响的诗人实践着一种新型诗歌的写作,这种形式被人们称为“永明体”。这种诗体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谢。

谢字玄晖,陈郡阳夏人,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卒于南朝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一看到“谢”这个姓氏和陈郡阳夏这个籍贯,有心的读者也许就会发现这个人物和我们前面讲述过的谢灵运可能是一家子。是的,他们有着相当深厚的关系——都是南京乌衣巷中谢家的后人。他的高祖父是晋代宰相谢安的弟弟谢据。相比于谢灵运,他与谢安的关系稍微远一些罢了。因此,谢家仍然是当时的望族。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晋代和宋代的重臣。不过到了宋代,家道开始衰落。那是因为谢的伯父与范烨谋反,事败被诛,二伯父受株连也被处死。父亲原本也受株连,但因他是宋文帝第五个女儿长城公主的驸马,才得免于难,判了个流放广州的惩罚。到宋武帝孝建年间,他们返回南京后,家道才有所恢复。

谢出生在他父亲返回南京后的十年左右,在世35年。这35年中,中国经历了两个朝代,他死后的第三年,公元502年,出现了另一个朝代——梁朝。这三个朝代中,又有八、九个皇帝当政,说明这一时期皇朝更迭之快。中国的皇权争夺是充满浓重血腥味的,皇位如此频繁地更迭,说明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这种情况在谢14岁前更为严重。他出生的第二年,被废的宋代第二个皇帝,前太子刘子业就开始大杀宗室(皇族中人),最后他自己也被杀掉。紧接着晋安王刘子勋为夺皇位,又大肆杀戮。宋朝廷陷入骨肉相残、君臣互疑的一片混乱中。宋明帝时,也就是谢出生的第三个年头,混乱更加严重,在上次杀伐中幸存下来的皇室诸弟和诸侄几乎被杀绝,大臣也不得幸免。到公元472年,苍梧王即位,又掀起了新一轮杀戮高潮。7年之中,皇室之间如此大规模的杀伐就有两三次,在以杀伐而改朝换代的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杀来杀去的结果,是造成了宋的灭亡和另一个朝代——齐——的开始。这就是谢14岁时所开始经历的第二个朝代。从这些情况来看,谢的少年时代,完全是在社会的动乱中度过的。

谢所经历的第二个朝代——齐朝——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短短的23年。这23年的前几年还算安定,但是到了齐明帝时又开始了杀戮。齐代的第一、二个皇帝都以宋的灭亡为鉴,不杀诸弟。齐明帝却把那两位皇帝保留下来的皇弟和皇侄都给杀了。这自然又引起了内乱。它的继承人东昏侯又像宋苍梧王一样凶狂乱杀。这种乱杀的结果便是齐朝的灭亡和梁朝的建立。这是谢死后两三年的事情。这几十年的历史真是充满了恐怖和血腥。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生活在这种恐怖和血腥的时代之中。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对一个生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影响是可以想象的。

谢主要生活在齐朝。齐朝所不同于宋朝的地方是,在它开国的时候,吸取了宋代灭亡的教训,杜绝杀戮,团结宗室。它的第一个皇帝高帝萧道成,对子弟要求“宽厚”,不准杀戮。这种治国之道,使得齐代宗室诸王有了安全的保障,因而有可能进行府衙建设。为此,他们罗织了大量的人才。这就为一些有识之士提供了进身的机会,也使得谢得以进入诸王门下充当幕府,展露才学,进行文学活动。由于他才学出众,被齐代开国之君齐高祖萧道成的有功之臣王敬则所看中,把他选为女婿。望族名门的出身,又加上这重臣佳婿的姻亲关系,为他的仕途铺设了许多方便之路。19岁时,他进入豫章王萧嶷的府邸,担任太尉行参军,成为王府的一个重要幕僚。豫章王是萧道成的次子。他的哥哥齐武帝对他很友爱,这种社会关系对于谢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谢在豫章王府中供职了三年,后来又到随王府担任太子舍人、镇西功曹等职务。随王很有文学天赋,也很赏识谢,谢在随王府担任过很多职务,最后转到东中郎府门下。

谢和竟陵王萧子良的关系很密切。竟陵王在南京开辟了一个唤名“西邸”的地方,这是一个文人荟萃的所在。谢在这里和萧衍、沈约八人结为“八友”。这其中的萧衍,后来成为南朝梁的第一个皇帝梁武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酷嗜佛教,深通佛学,曾到同泰寺三次舍身。他的嗜佛,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梁代佛寺建立之多,跟他有关。相传他为政勤勉,常常冬不取暖,夜间秉笔公干,常使手脚皲裂。他又生活简朴,常是身着“布衣木棉”,口食“豆羹粝食”。不过,有人说他是虚伪。范文澜先生说他三次舍身,为同泰寺挣了不少银子。因为,每次舍身,大臣都花高价把他赎回来。不过,他死得也还壮烈,太清三年,侯景为乱,围困台城,他粮食断绝,忧愤中饿死台城。沈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音韵学家,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这“西邸”是萧子良在永明五年(公元487年)于鸡笼山(今天的南京鸡鸣山)开设的。它招纳宾客学士多人,抄录“五经”、百家,编纂《四部要略》达一千卷,对整理中国古籍,贡献很大。谢以随王的幕僚身份列其中,也有不小贡献。在西邸,除了抄录古籍之外,文学创作就是他们活动的重要内容。那些创作活动对永明诗体的创立和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到西邸不久,谢转入了尚书令王俭门下任卫军东阁祭酒、太子舍人等职。同时,他还继续参加西邸的文学活动。

谢为人善良,同情贫者,乐于奖掖人才。当时,有一个贫士江革,在大雪纷纷的冬夜,虽破絮单席,仍勤学不倦,谢就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袄,亲手披在江革的身上,并把自己的毛毡卧具剪下一半给他。谢诗才很高,为人又好,因此很得大家的好评,以至在永明九年,当谢即将离开西邸时,西邸文士为他举行了一次大型的唱和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谢眺写了有名的诗作《离夜》和《和别沈右率诸君》。诗中写道:“玉绳隐高树,斜汉耿层台。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翻潮尚知恨,客思眇难裁。山川不可尽,况乃故人杯。”“春夜别清樽,江潭复为客。叹息东流水,如何故乡陌。重树日芬蒀,芳洲转如积。望望荆台下,归梦相思夕。”

不过,在不健全的社会,好人总是会遭到诬枉的,谢也是如此。在此期间,王秀之诬告他“年少相动”。这“年少”是说他年纪轻,“相动”大概是说他跟随随王煽动滋事。他如何随随王而“动”?没有看到有关的史料,但是,他却被迫离开了西邸,随随王去了荆州。在荆州逗留两三年之后,在永明十一年的秋天,他又被召回京师。这时,朝廷已开始不稳,政局呈山雨欲来之势,一场杀戮又即将开始。他意识到这次被召回京师,凶多吉少。事实果然如此,他一到京师就被调离了随王府,转任新安王的中军记室。这时,一场杀伐真正开始了。齐武帝死了,由太孙郁林王萧昭业和海陵王萧昭文相继继任皇位。但不久,皇位就被萧鸾篡夺了,篡位者杀死了新帝萧昭业、萧昭文。竟陵王忧惧而死,随王和其他诸王也相继被杀,大杀诸王的悲剧又重新上演了。萧鸾把他的政敌一个个清除之后,自称明帝。

谢的政治靠山都倒了下去,他惶惶不可终日。但是他终于还是保住了一条性命。这原因可能和他的岳父有关。他的岳父王敬则这时成了萧鸾的支持者,并升为大司马。大概因为这种关系,谢不仅没有受害,而且在政变发生之前,他还升为尚书殿中郎。但政局不定,帝心难测,他终日惶恐不安,于是他想借口辞掉这些职务。但是,事与愿违,他不但没能摆脱这些职务,反而把生活道路也改变了,由文学道路改为了仕宦生涯。从这时开始,他当过骠骑咨议领记室,掌管王府文笔和中书诏诰,后来又被任命为秘书丞。这都是些中央级官职。

不过,老岳父毕竟是先帝老臣,终于不能成为亲信。不久王敬则外放会稽太守,谢也外放宣城了。这使他认识到政治的道路坎坷崎岖,他又寄心于文学了。因此在宣城期间,他的诗歌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过去的只关心个人命运改变为更多地关心人民的疾苦了。由于他诗歌内容的这种变化,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较多的现实性和人民性,因此,时代赋予他一个褒奖的名字——“谢宣城”。这时他较好的作品有《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始之宣城郡》、《宣城郡内登望》、《游敬亭山》等。

生活在动荡社会中的人们,是不能自主的。公元497年,靠杀戮起家的齐明帝萧鸾患了重病,命在旦夕。这个将死的暴君,害怕他的敌手——齐高祖和齐武帝的后人起来夺回他们所失去的权力,就下令由始安王将这两朝皇帝的后人一一杀绝。王敬则是武、高二朝的旧臣,自然也要受到牵连。但王敬则不肯束手就擒,就叫他的儿子派人和谢联络,准备起事。谢害怕,不但没有答应一块起事,反而将来的人抓捕起来,并上书皇上,告王敬则谋反。王敬则仓促发兵,失败被诛,谢却因为告密有功,升为尚书吏部郎。这件事给谢的人生抹上了极不光彩的一笔。从此,谢的政治生涯也越来越险恶了。不久之后,杀死武、高两帝后嗣的刽子手始安王,为反对东昏侯,联络谢,谢不同意,被始安王手下抓捕下狱,死在狱中,时年36岁。谢就这样走完了短暂的一生。

所幸的是,他的诗作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将他短暂的生命延续了下来。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道路上,谢留下了他清晰的足迹,这就是他对永明体诗歌的贡献。所谓永明体诗歌,是南朝齐代永明末年以沈约、谢、王融等意气相投者合力提倡推动,以宫商四声为制约的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把四声、平仄规律用于诗歌创作,加入骈化的修辞,讲求整齐和对偶。谢的《随王鼓吹曲·入朝曲》就是一首十分典型的永明体诗。“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薨夹弛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迭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全诗除了最后两句不对偶外,句句都是对偶。全诗不仅用韵整齐,而且平仄讲究,抑扬铿锵,极富音乐性。永明体诗,仍属古诗一类,但它已为唐代兴起的近体诗之一的律诗奠定了雏形,因为律诗是讲究对偶的。不过,律诗不要求每句都对仗,而是讲究二四六分明,即第一三五句可以不论,二四六句必须对仗。无论与唐律有多少不同,讲究音韵和对仗是永明体对古诗向近体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谢诗作的主要成就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山水诗从晋代玄言诗发展而来。郭璞、谢灵运都是这种发展的推动者。不过,他们的山水诗要么充满了仙气(如郭璞),要么充满了佛理(如谢灵运)。而到了谢手下,山水诗就成了真正的山水诗,它写的都是人间的山水景物。这里,试引一首《游东田》,来看看它的特点:“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试着将它翻译一下:“忧烦郁闷,终日难解愁苦。邀集友人,野游共寻欢乐。跟踪云霞,登上重叠亭榭。依随山势,遥望华美楼阁。林木青葱,浓荫枝叶莫辨。烟蔼缭绕,飘缈更显奇观。新荷动了,是鱼儿嬉戏水下?余花落了,是鸟儿飞离枝颠?香醇美酒,酌饮也无趣了。频频回望,还恋那青城山川。”诗中的游乐之快,山川之美,读后就感知了。明代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在《古诗归》中说:“玄晖以山水作都邑诗,非为不堕清寒,愈见旷远。”用这个评语来看待这首诗,也是很合适的。正因为谢的诗有这样高的成就,所以梁武帝萧衍说:“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这是很生动的评价。唐代李杜对谢诗评价也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