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43

第43章 王之涣崔颢李贺卢仝贾岛——风格各异的几位唐代作家

王之涣,并州人(一说蓟门人),字不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Ⅱ卷》说他生于公元688年,卒于公元742年,即生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他名中的“涣”字,也有人写作“奂”。此人少年侠气,和他一同来往交游的多是五陵(指贵族、豪门富户)少年。他喜欢击剑悲歌,纵情饮酒,人到中年才“折节工文”——一改平日所为,认真从事起文学创作来。由于才情出众,不久便诗名大振,他也就不甘心困居在家乡故里,开始与一些名人交游。他曾与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影响很大。他的作品,每一出来,就有乐人谱以声律演唱。有一次,天气很冷,下着小雪,他与高适、王昌龄、畅当三人同到旗亭一个酒馆小饮。这时,陆续进来了几个伶人和歌伎。四位诗人兴致很高,便设了一个赌局。王昌龄说:“我们几个人都担着一个诗名,但是,从来没有分出个高低。今天我们暗暗地记下他们所唱的曲词,凡是唱到我们自己的作品时,就在墙上划一个记号,看谁的词唱得最多,以多者为胜。”另几位诗人觉得很雅,立表同意。一会儿,演唱开始了,只听到,高适的被唱了一首,接着,王昌龄的又被唱了两首,王之涣的却一首也没有被唱。王之涣指着歌伎中一位最美丽的说:“如果她唱的还不是我的诗,我就不和你们争衡了。”过了一会,那位最美丽的歌伎开始唱了,她唱的果然就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接着,她又唱了两首,都是王之涣的诗。这时候,三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王之涣说:“怎么样,田舍奴?我难道是狂言乱语吗?”他们说笑不要紧,却引起了那边伶人们的诧异,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歌唱怎么会引起这些衣冠整饬的官人们的兴趣,就前来问讯。等到他们知道了究竟之后,都纷纷地拜倒在他们的面前,说“肉眼不识神仙”!这四位文人也欢快异常,在这个酒馆里痛饮了一天,“酣醉终日”。

写《黄鹤楼》诗的崔颢

崔颢,汴州人,字不详,生年也不详,卒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开元十一年中进士,天宝年间曾任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时期诗作,“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性浪漫,好博,嗜酒”。据说他“择妻”多以美貌为准,转眼又抛弃,因此一生娶妻三四次。当时名人李邕听说他的名气很大,特地请他到家,设酒款待。他赋诗一首,头一句就说“十五嫁王昌”,李邕非常生气,斥责他:“小儿无礼”,不予接待,把他轰了出去。不过人到中年以后,他的诗风变得凛然,“一窥塞垣(边境地带),状极戎旅(极力状写戍边的戎旅生活)”。有一次,他游武昌,登黄鹤楼,见莽莽大地,浩浩江汉,鉴古思今,睹物思人,发千古之幽思,抒人生之慨叹,写下了历史和人生的千古绝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游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李白看了墙壁上崔颢题的诗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由此可见,崔颢诗作确实优异。

诗奇命促的李贺

唐代虽是诗的时代,诗人辈出,但灿烂的星光也未能遮挡住一颗奇彩星辰的光耀,那就是诗作奇诡而生命短促的李贺。

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因此他自称“陇西长吉”。后来他家居福昌的昌谷,因此有人称他为李昌谷(福昌今河南宜阳)。李贺生于公元790年,卒于公元816年,在世仅二十六七年。李贺和唐王朝同姓,他是李唐宗室郑王的孙子。

李贺在文学方面堪称早熟。他“七岁能词章”,因此,名闻京邑。由于名气太大,惊动了当时的文学大家韩愈和皇甫湜。但两位大师并不认识他。他们看了李贺的诗作后,大为惊奇,而且不相信,说:“假若这是个古人,我们或许不知道,但他是个今人,岂有不识之理。”于是相约去他家,叫他当场赋诗。当时李贺尚不到弱冠之年,所以头上还梳着两个抓鬏。他见了两位达官,也不认生腼腆,听了他们的要求后,便“旁若无人”地“欣然从命”,提笔就写了一首《高轩过》。韩愈和皇甫湜两人看了后,大为惊赞,就“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韩愈还亲手为他束了头发,表现出十分的钟爱。从此,李贺就有了文名。但是,李贺虽然才情很高,但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这就和当时一个规矩有关了。李贺的父亲名李晋肃,因名字中有个“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被当时认为犯讳。为了避讳,李贺就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为了这事,韩愈还写了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辩讳》,论述父讳不应该成为科考的忌讳。不过,后来,李贺还是走上了仕途,当上了太常寺奉礼郎。宪宗当朝的时候,他当过协律郎。

李贺身体纤细瘦弱,左右眉毛相连,古代谓之“通眉”。人瘦,骨长,手指也很长,谓之“长指爪”。他书写极快,也很专心著文。在撰写文章方面,他可说是呕心沥血。他每天很早出门,骑一匹瘦马,跟一个弱童,背一个古锦囊,一路走去。沿路如见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或是产生了什么有价值的思想,就立即把它们写下来放在锦囊中,等到天晚回家,再取出来赋成诗文。他的母亲了解他这个习性,常叫婢女翻看他的锦囊。看到儿子那么多的字条,她伤心的说,“这孩子是要呕出心来才肯罢休啊”。等上了灯,吃完饭,李贺就从锦囊中把那些字条取出来,就着灯光研磨展纸,把它们缀写成篇。日子基本上都是这么过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这么写的,除非有什么吊丧或大醉的特殊情况。

这样的日子可以说很消耗他的精神和体力。二十多岁时,他常常感叹说:“我20年来都不得志,一生愁苦,心也很苦累,身体的枯萎就像梧桐落叶一样。”就在他当协律郎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得了重病。在恍惚中,他看见空中有一个人,穿着绯红的衣裳,驾着赤虬般的骏马,下降到他的家里。这人手拿版书,上面写着像太古雷文一样的文字。那人说:“天帝新近建成了白玉楼,召你立即前去作记。”李贺叩头对来人说,家中老母有病,我不便离开。那人说:“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啊。”过了一会,窗户中有烟气涌入,同时听到了车马急速行走的声音,李贺也就气绝了。这是一个传说,但见之于一些文献中。这其中的迷信成分,读者诸君是能够识别的,不需我在这里啰唆了。

李贺的诗作自有特色,他崇尚奇诡,但他的作品,无论是组织花草,还是发表感慨,都“片片成文”,能产生使人“惊迈”的效果,而没有那种“翰墨畦径”的约束,所以仿效的人很多。他的乐府诗作,都能“云韶众工”,谐于音律。

李贺死后,李藩想把他的作品整理成集,托付李贺的表兄搜集他的作品。但是事过经年,没有消息。等问到这位表兄时,表兄说,我每每恨他的傲慢,所以他的诗稿我都烧掉了。所以,李贺的诗作,现今只留下十之五六。唐代大诗人杜牧为他作序的有五卷。

被钉后脑的卢仝

元朝人辛文房所著的唐代诗人小传《唐才子传》中,收集了278个唐代诗人。其中有一位姓卢名仝的诗人,名气虽然不如李、杜那么光耀,但也有一定影响。而且这个人的遭遇,很有一些令人震撼和唏嘘的地方,故而也把他的故事在这里略谈一谈。

卢仝,字不详,号玉川子,范阳人,曾卜居洛城。其生年不详,卒于唐文宗太和九年(公元835年)。起初他曾隐居少室山。他家极贫穷,只有破屋数间。家中别无长物,只有图书堆积和一个长须不裹头的仆人和一个赤脚无齿的婢女。他自己也不事营生,成天苦吟。他的诗作,语言奇谲,自成一家。当时的读者,很难了解他的诗意,但是,有识见的人一下就能够理解他的作品,纷纷摸仿他,因此,他就成了一格宗师。所以,他在当时还有一定的影响。他成天苦吟,不理生计,因此家中时时无米。每到无米下锅的时候,邻近寺庙的和尚就送一点米来,一家人才能生火造饭。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添丁。朝廷知道他的清贫耿介后,曾两次备了礼物召他出任谏议大夫,但他都没有应诏。那时韩愈当河南令,对卢仝的为人,非常礼敬,也时常帮助他。如他因穷困落魄,遭当地一些无行少年的骚扰,韩愈就常常为他解除麻烦。元和年间,一次发生月蚀,卢仝写了首诗,讥切当时的逆党,得到韩愈很高的评价。但是,这首诗却遭到了被讥切者的痛恨。

唐代发生过一个有名的政治事件——甘露之变。它是唐文宗时,宰相、节度使联合预谋诛杀宦官的事件。当时宰相等人谎称后院梧桐树上有甘露,诱骗宦官们前往观看,以借机杀掉。但事发,败露,宰相王涯等官员被杀。老实迂阔的卢仝也成了这个事件的牺牲品。那一天,卢仝与一些宾客聚集在宰相王涯的馆中宴饮,晚上留宿在那里。王涯平时得罪的人很多。这天夜里,一些兵丁来捕人,把卢仝也给抓住了。他力争说自己是云山人,与众人没有仇怨,“何罪之有”?但兵丁不听,说,你既然是云山人,来到了宰相府,难道就没有罪吗?他就这么裹进了甘露之祸中。当时抓人,用绳子系住人的头发,相系而走,但卢仝老而无发,传说兵丁就在他的后脑勺上钉了个钉子,把绳子系在钉子上,把他抓走了。不过,也有人说,这是中了他为儿子取名“添丁”的签语。但这个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讲究“推”“敲”的贾岛

中国语言中有“推敲”一词,是说在写文章时对于词语的斟酌。那么,为什么用“推”、“敲”两字表达“斟酌”这个意思呢?这里有个故事说明这个词语的来历。

故事是这样的:唐代有个诗人名叫贾岛,非常认真于诗的写作。他认真到作起诗来一切皆忘的程度,心里只有诗,没有别的东西存在。为了这个原因,他曾经冒犯过当时的大京兆刘栖楚。那是个秋天,秋风瑟瑟,落叶满街。见到这种情景,贾岛忍不住诗兴大发,当即就吟出了一个联句的上联,叫做“落叶满长安”,但是他一时怎么也对不出下联了。他一路走着,一路想着。他思着,想着,终于想出来了,这一联是“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秋风吹渭水”,多么好的情景,多么工整的对仗!费了这么一翻苦心,终于有了满意的结果,他快乐得简直要癫狂了,因此不自禁的手舞足蹈了起来。但就在他得意忘形的时候,来了一位达官贵人大京兆刘栖楚。贾岛或者是没有回避礼让,或者是举止不算庄重,总之他的行为被视为冒犯了朝廷命官,于是,他被带到官衙,关了一夜。

他有过这样的遭遇,但仍没有吸取教训,当他进行创作,琢磨词语时,仍然难免耳中无声,目中无人。一次在骑着瘦驴去探访李余幽居的途中,他又在利用时间苦吟诗句。这次他吟的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句子是好句子,但是他仍不满意。他拿不准到底是“推”好呢,还是“敲”好。于是,一边走,一边想。想之不足,就用手比划了起来,一边走,一边用手做着推和敲的动作。他家资不丰,衣衫不整,人瘦驴弱,口中念念有词,手上“推”、“敲”不已。这一派情景,使得路人莫名惊讶,不知这人犯了什么毛病。这时,正好韩愈的车乘经过,贾岛当然是没有看见,他撞到了韩愈的车驾,被抓到韩愈车前。韩愈到底是个好官,他没有把贾岛随便抓起来,而是问他这动作的意思。贾岛如实地告诉了他,说想“推”、“敲”这两个字,定不下来,一时神游天外,没有看到韩愈的车驾,罪该万死。但是,真是惺惺惜惺惺,文人爱文人,韩愈几乎没有考虑自己受到的冒犯,他思考了一会之后,对贾岛说:“敲字佳。”一时间,官也不再是官,冒犯的民也不再是民,简直就是一对文友,在当街路旁研讨了起来。这一情景,给文坛留下了一段佳话。从此韩愈就和贾岛结成了布衣之交。韩愈为人,奖挹(援引)后进,见贾岛苦吟如此,自然倍加提携,从此授之以文法。后贾岛离开寺庙,踏上仕途,擢举进士。韩愈有诗赞贾岛说:“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风云”一作“星辰”)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贾岛踏上仕途之后,家境仍不优裕,仍然“寓居法乾”(住在庙里)。一天,唐宣宗微行出访,来到贾岛住的寺庙,听到楼上有吟哦的声音,就登到楼上,顺手从桌上拿起贾岛写的东西。贾岛见状,“作色攘臂,睨而夺之”,说“郎君鲜自足,何会(应当)此耶?”宣宗只好下楼去了。等到他知道是宣宗之后,惶恐之极,一个劲地赔礼道歉。后来宣宗没有怪罪于他。

贾岛一生清贫,当官之后仍然如此。平时只知谈玄论道,来往的都是一些“尘外之人”。不过他对于作诗,那是情怀倍至,每日只是苦吟。他有诗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每到除夕,他就把一年来的作品陈放在几案上,焚香顶礼,揖颡再拜,酹酒祝祷说:“这是我一年来的心血啊!”然后痛饮长歌。他相貌清秀,情怀高雅,但为人过于迂腐,不善生计,所以清贫一生。死去之后,家里只有一头病驴和一张古琴,其余,什么也没有了。

贾岛,字阆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北京附近)人,生卒年说法不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Ⅰ卷》、《中华文学通史》都说是公元779年—公元843年,此从。他早期科场不利,囊中如洗,不得已入了佛门,身为僧侣,法号无本。当时的规矩,和尚午后不得出门,他为此而自伤,常作诗以寄怀。当时,元祯、白居易提倡诗歌的“轻浅”化,而贾岛仍“按格入僻”,意为纠正当时的浮艳之风,所以,他陷于苦吟的境地。“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游心万仞,虑入无穷”。他常常感叹道,“知余素心者,唯终南紫阁、白阁隐者耳”。他虽然嵩山有家,但欲归不得,只得逗留长安,每日限于苦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