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44

第44章 李商隐温庭筠——才情高卓但时运不佳的晚唐文人

唐代进入晚期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纠缠在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之中,那就是朋党之争。著名的“牛李之争”就是那永远解不开的斗争之一。这两派斗争的纠缠不清,使得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文宗都深感束手无策,他无奈地说:“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这本是朝廷的政治斗争,但可悲的是,一些文人也莫名其妙地裹挟在它的旋涡之中,成为那一斗争的受害者或牺牲品。著名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作者李商隐就是这一斗争的受害者。他一生地位低微,寄人篱下,穷愁潦倒,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正如《中华文学通史》所说,他入仕之后“就在朋党斗争的夹缝中过日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一说河南博爱县)。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李商隐生于公元813年,卒于公元858年,在世四十五六个年头。(李商隐生卒年月说法很多,此处综合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词典》和《中华文学通史》之说)。

李商隐自称李唐后裔,是英国公世的裔孙,但他出生前,家境就开始衰落了,曾祖李叔恒只做过安阳县令,祖父李只当过一个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旧唐书》没有言其官职,估计是没有什么功名。几代祖先都只做到一些下级官职,是真正的“宗绪衰微,簪缨殆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的人家。也就是说,他的家庭已经没落成一个小官僚家庭了。而且他9岁就没了父亲,由堂叔教习经书和文章。不过他“幼年为事”,人生有所追求。由于自己的奋发向上,16岁的他就有《才论》、《圣论》等著述问世,因此,在士大夫中传有文名。

李商隐虽然一生积极用事,争取功名和成就,可是他的仕途并不顺利,阻碍他仕途进展的就是“牛李之争”。“牛”就是身居要位的牛僧孺,“李”就是同样身居要位的李德裕。“牛李之争”是一场对晚唐政治有重大影响的大型党派之争。

李商隐文才并茂,弱冠之年就被重臣令狐楚看中,并召入幕府。令狐楚因他“少俊”,而“深礼之”,还“令以诸子游”。他也跟随令狐楚镇守过很多地方。令狐楚对他十分优待,“岁给资装”,还把自己所擅长的章奏能力教给他。一时间,李商隐成了令狐楚的得意门人。但是,这却为李商隐的一生埋下了纠缠不断的祸根。原来这个令狐楚是“牛党”的重要成员。李商隐既然成了令狐楚的心腹之人,他也就莫名其妙地成了“牛党”的一员,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这场政治斗争之中,招致了一生的祸患。

李商隐本来就善为古文,“不喜对偶”,得到了令狐楚的传授之后,成为了今体章奏的始作俑者。《旧唐书》说:“自是始为今体章奏”。他又“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体”。这样,李商隐就成为当时古文的重要作者。不过,如果没有发生以后的事情,李商隐也不至于搞得声名狼藉,被人骂为“诡薄无行”。

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进士及第,开始了一个年轻诗人的光辉生涯。谁知美好的年华刚刚开始的时候,他却不知不觉中又被卷入了那场政治斗争的更深的旋涡之中,一辈子也不能出头了。那就是因为他才学的高超又被王茂元看中。王茂元何许人?他乃是“李党”的重要成员。倒霉的李商隐不仅成了他的亲信,还成了他的乘龙快婿。而这时,正是“牛李之争”进入白热化程度的时候。

这件事情被令狐楚的儿子令狐和“牛党”成员视为“背恩”和“无行”。这一道德的评判,堵绝了李商隐的生路,不仅“牛党”极力将他摒排,而且也影响了他的科举考试。这年春天的博学鸿词科考试,本已被录取的他却被中书省有势力的人物给取消了。直到第二年,他才“释褐”当了秘书省的校书郎。就是说,这个时候,他才脱掉布衣换上官服当了官。他后来又调任弘农尉。但是,因为一个“活狱”的事件,他抵触了上司,弄得几乎丢了官。开成五年冬,他辞去县尉职务。会昌二年,因为他的书判能力出类拔萃,他又回到秘书省担任“正字”。

到此时为止,李商隐的厄运还没有走完。唐宣宗李忱即位后,也就是公元847年之后,李商隐更加倒霉了,他失去了稳定的生活,开始四处漂泊。因为这一时期,宣宗想改变前朝武宗的政治措施,贬谪了“李党”头目李德裕,而“牛党”的令狐得势了,他当了宰相。他的得势,就意味着李商隐更加倒霉了。果然,李商隐在京城呆不下去了,只好远走他方。在此期间,他先到桂州(今天的桂林),后又去徐州、梓州等地,入人幕府。在桂州,他依靠桂州总管郑亚做判官,后来郑亚犯事被贬,他又随郑亚贬到了循州。三年之后,他回到了京城,靠山相继倒台,百无办法之中他又去找令狐。令狐还记恨他的“背恩”和“无行”,仍然不理睬他。这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时,李商隐因事到令狐的办事厅,在那里留下了一首题壁诗,诗中写道“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郎君官重施马行,东阁无因许再窥”。令狐看了这首诗后,产生了一些同情,补他做了一名太学博士。后来,柳仲郢出任东川节度使,让李商隐当了一名判官。但是,不论他担当什么职务,他都心绪不佳,郁郁不得志。夫人王氏去世后,他更是思想消沉,万念俱灰,甚至有个时期想出家事佛。这中间他虽然曾一度回到京城,任了一段时间盐铁推官,但不久就罢职回家了。就在他罢职回家后的冬天,他寂寞地死去了。

李商隐生活在一个朋党纠纷的时代,在这种政治环境下生活的小人物,只能游离其间,被时代大潮裹挟着,今日被推向左岸,明日被推向右岸。这就是时代浪涛中一颗沙砾的悲哀。李商隐就在这种自己无力主宰的现实中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

但是时代又造就了他,不得意的政治生活,成就了他文学的造诣。李商隐的诗歌,自有特色,被很多古今人士所钟爱。古代有把他与杜牧相提并论者,把他们称做“小李杜”。

李商隐诗中,思想性与艺术性比较统一。其中有一些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如《行次西郊一百韵》。李商隐的咏史诗,成就比较高,表现出进步的历史观。他的“无题”诗是最具影响的,以至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一说到李商隐就会想到他的无题诗。他的无题诗,其实是爱情诗的别名。爱情诗而用“无题”或只以个别词语做题目,据说有一种难以明言的原因。这里有一种传说,一种推测,说李商隐当时正与女道士宋华阳姐妹和宫女卢飞鸾姐妹恋爱,一些情感不便明言,因此而有了“无题”诗。此说见《李义山恋爱事迹考》。

李商隐的“无题”诗用华丽的辞藻,婉转的音调,工整的对仗,锤炼的字句,刻画出优美生动的形象,表达出真挚深刻的感情。其中为人称道的很多,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此外,“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是他的名句。那原诗只有四句,前两句是“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登乐游原》)。

李商隐为官“廉介可畏”,他任广州都督的时候,有人私下里送他黄金,以求他办事,他拒不肯收。他说,“我自己的性格不可更改,倒并不是怕人知道。”可见李商隐并不像令狐所说的那样“诡薄无行”。他是一个党派之争的受害者。那两派政治势力的斗争,给一个才高位卑的文人带来了终身的不顺。

李商隐才情高超,他和当时同样有名的诗人温庭筠、段成式的作品,被人们称为“三十六体”。这“三十六”并不是一个数目,而是说“三个”“十六”。据说他们三人都是排行十六。三个排行十六的人诗歌上的共同风格,被人们说成“三十六体”。这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们风格的相近,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他们诗作的影响,及人们对他们诗作的看重。

关于李商隐的名气,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问题。在李商隐刚刚出名的时候,一天,他初入长安,到一家客栈投宿,有很多客人到那里酣饮畅谈,共赋《木兰花诗》,人们邀请他参加。他写完后,念给大家听。只听他念道“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满座皆惊,纷纷向他询问姓名。等到大家知道后,都向他表示歉意,认为刚才对他的态度怠慢了,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白居易也很看重李商隐的作品。《唐才子传》说,白乐天老退,非常喜欢李商隐的文章,他对李商隐说:“我死以后,能够托生为你的儿子我就满意了。”白居易死了几年后,李商隐果然得了一个儿子,李商隐就给他取名为“白老”。没有想到,那儿子长大以后,竟非常愚钝。温庭筠开玩笑说,“以尔为侍郎后身,不亦忝(羞辱)乎。”不久李商隐又生了一个儿子,特别聪慧,取名衮师。李商隐作诗说:“衮师我娇儿,英秀乃无匹。”人们说,这或许就是白乐天的后身。

李商隐的诗作,被后学者称为“西昆体”。西昆体是流行于北宋的一种文学流派,但它的源头却在唐末。这个文学流派的特点是追求辞藻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中国大百科全书》“西昆体”条说,北宋西昆体诗人都宗法李商隐,当时的学子都纷纷效法,流行一时。所以说,李商隐是他们公认的西昆体的端源。连同前文所提到的“三十六体”和“今体章奏”,实际都生于同一个根源,都追求形式的华美和句式的整齐。可以说它们都是同一回事。谢无量在《中国大文学史》中说,“唐末至五季,为文多尚四六。自三十六体倡之矣。”这明显地说明了三种文体的关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说“令狐楚遂得以四六文为世所称”。李商隐本不喜欢对偶,但令狐楚亲手教他,他也就效法了。所以,“李商隐的骈文,即其(指令狐楚)所授”。而令狐楚给李商隐的是“今体章奏”的写法。可见,所谓“今体章奏”的形式,就是一种“四六文”。这“四六文”又称“骈文”。“骈”是“偶”的意思,也就是文句的字数要相等,意思也要相对,都是四字句和六字句的相对使用,如有一篇写唐玄宗马嵬坡事变的文章,其中写道:“目惨风悲,到玉颜之死处,花愁露泣,忍朱颜之啼痕。亵云万叠,断肠新出于啼猿。秦树千层,比翼不如于飞鸟。羽卫参差,拥翠华而不发,天颜怆恨,觉红袖以难留……”这就是较典型的四六句,也就是骈文。这样的文章,因要讲求整齐与对仗,所以就难免有堆砌和雕琢的地方。

其实李商隐早年并不喜欢对偶,但恩公赐教,也就学了,而且竟然成了一种流派的端源。不过,这样的句式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已经露出了一些端倪,如其中的名句“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虽然后一句为七字,但其中一字是虚字。而且,它的对仗,音节,已经是非常典型的四六句体了。即便后来的四六文中,也常有夹着七字句或其他句式的,以调节文章的音韵。但是发展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流派,那还是后人不断实践完善的结果。到了晚唐的这几位文人手里,运用得更多了,就逐渐地成了一种“体”。

温庭筠原名歧,字飞卿,一说生卒年均不详,大约公元813年至870年在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Ⅱ卷》说他生于公元812年,卒于公元866年。他是并州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是他的家道在父亲一辈时就已经中落了。

他少年颖悟,才华过人,也曾刻苦读书。他才情高卓,“能走笔成万言”,堪称一大才子。但此人有一些毛病为士大夫们所“不齿”,所以他一直科举不第,仕途阻塞,48岁时才得到一个隋县尉的职位。而且,一辈子也只做过一些幕府僚吏和县尉一级的小官吏,晚年甚至还受贬,到方城做了个尉官。后来到国子监当了一个时期的国子监助教。咸通七年(公元866年)他虽然一度当过主试,但又因同情考生的“擢寒”之苦而没有久任。他就这样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坎坷一生,终身潦倒,最后竟落得流落而终。不过,无官一身轻,他却利用这一条件到处漫游,游踪东到吴越,南抵黔巫,西北至玉萧关,行踪极广,见闻甚多。这对于一个文人,也许是比做官更重要的财富。

他仕途不达的原因是士大夫们认为他行为不检。不过,这只能算作其中的原因之一。的确,温庭筠的行为是有不检之处,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经常和一些贵族无行子弟如裴诚、令狐缟出入歌楼妓馆,赌博纵酒,贪恋女色。而且每饮必醉,又酒后无德,乱撒酒疯,不顾体面。有一天夜里,他竟醉后胡来,扰乱市井,被巡卒干预,厮打起来,被巡卒打落了牙齿,打坏了面颊,事情闹到了令狐那里,令狐抓来了巡卒问罪,巡卒说出了温庭筠的种种“邪狭丑迹”,使令狐本想帮他的心也只得放下,最后以两厢释放告结。他因为这些“污行闻于京师”,也就“累举不第”了,影响了他的前程。

他的这种性格也表现在作品之中。他的作品,题材多选自妇女生活,特别是一些闺阁和歌妓的生活,格调秾丽,辞藻凄厉香艳,描述的是一些灯红酒绿的放荡生活。他还作一些艳丽而流于轻佻的词章和乐曲,被人称作“侧词艳曲”。

温庭筠仕途不畅的另一原因是他对权贵的傲视。他常出入于相国令狐的门庭,令狐十分看重他。可是,他对这位相爷却并不十分尊重。一次他失意回江东,路过广陵,而当时令狐也正在广陵。他因为怨恨令狐在位时没帮助他成名,于是,到了广陵之后也没有马上去拜望令狐,而是与一些浮浪子弟游逛狭邪。唐宣宗喜欢《菩萨蛮》词,令狐就用温庭筠的新作来充当自己的作品,并且要温庭筠保密。温庭筠不管这些,给他捅了出去,弄得令狐很恼火。令狐是当朝一品,得罪了他肯定后患无穷。可是温庭筠不管这些,仍然继续得罪这位相爷。一次,唐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一词,向群臣征对下词。大家都对不上来,只有温庭筠对上了一个“玉条脱”,使得唐宣宗非常高兴。可是这个“玉条脱”的典故令狐不知道,他向温庭筠请教,温庭筠讥刺说:“事出《华南》,非僻书,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览古。”这显然是在教训这位相国大人。这样教训的结果当然也是可以想象得出的。不仅如此,他更用“中书省内坐将军”来讥刺令狐没有文化根基。中书省是个文职机关,在那里坐大堂的却是一位武夫将军!凡此种种,把宰相给得罪了。

他不仅敢得罪宰相,连皇帝他也得罪过。一次唐宣宗微服私访,碰上了温庭筠。温庭筠没有认出来,他傲然地问皇帝:“您不是司马长史一类的人物吗?”这一来,他就被贬为了方城尉。这时,正是中书舍人裴坦当值,他对温庭筠说:“孔夫子的门人以德为先,最看重德行,而文章尚在其次。您既然早就随了计吏,久负雄名,仅有一腔不羁之才,没有什么实用的本领。过去把屈原流放在湘江,贾谊放逐到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冷漠地嘲讽了温庭筠的才高而无用。

温庭筠当官,正如当时一位文士纪唐夫在温庭筠被贬方城的送行诗中所言,“凤凰台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就是说,温庭筠虽然承沾过皇帝的恩露,但由于只有无用的鹦鹉之才而拖累了自己。这大概就是时人对他的评价。

不过,温庭筠还是很有才气,他的一个绰号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个绰号就是“温八吟”或“温八叉”。这是说他作诗手快,才思敏捷。晚唐时期,考试律诗,八韵(句)为一篇。每次考试都押官韵。他事先不用打稿,到考试时,他“笼袖凭几”——手笼在袖子里,身子靠着茶几,“每一韵,一吟而已”,他叉手一吟,就成一韵。一首诗八韵,他叉八下手,八韵就成功了。这个事实充分说明了他的才情。

他又精通音律,还善于鼓琴吹箫,填词谱曲。《唐才子传》说他能“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他不仅对出了唐宣宗“金步摇”的对词,还用“苍耳子”对出了唐宣宗以药名出的“白头翁”的对语。那时,李商隐得到了一个对联的上句“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可是他对不出下联。温庭筠用“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相对,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思相当。

温庭筠对我国文学史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在“词”这门艺术形式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奠基人”的作用,“奠定了词在韵文史上的独立地位”,他的香软词风“开启了五代词的道路”,被尊为“花间词派”的鼻祖。他是文人中第一位大量写词的人,他为后人留下了三百一十多首词章,文集多种,如《汉南真稿》十卷、《握兰集》三卷、《金荃集》十卷、《诗集》五卷、《学海》三十卷、《采茶录》一卷、《乾子》一卷等作品。

温庭筠的文风以缛丽华美著称。他是“花间派”词的代表作家,深受后代词人的推崇。赵崇胙所编的《花间集》中,把他的词列为首位。他的词对后世词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温词多描写仕女生活及情态,其中多有秾丽绵密的描写,所谓香艳柔美也。他善于表现闺中女子缱绻柔美的神态和情感,如《菩萨蛮》中的“小山重叠金明灭”等。看来,温庭筠作品的题材是由他的生活决定的。他长期生活在香柔美艳的环境中,与那些酒楼歌妓、青楼女子为伍,所以只能写出一些脂粉气息的作品。但当他一旦获得了另一种生活的时候,他也能有别种风格的作品奉献。人们把他的14首《菩萨蛮》称作他的代表作,其实他也有一些描写戍边征夫妻子思念丈夫的作品如《定西番》、《遐方怨》,写女道士的《女冠子》等作品行世,它们的影响决不亚于《菩萨蛮》。这些作品也许今天的读者不太熟悉,那么《商山早行》是人们比较熟知的。其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字描绘出一幅清冷寂静的山乡清晨早行图,凄清冷寂,使人感到一丝忧伤,千百年来,它一直在读者的口边留香。那清晨山野中传来的鸡声和霜晨早行人在板桥留下的脚印,清晰地刻印在读者的心中。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说:“温词乍看似堆垛晦涩,仔细玩味便觉情挚韵远,余味曲包。”

人们对温庭筠与李商隐以“温李”相称,其实他们也有各自不同的地方。比方说,他们的作品都很清丽,但“文思清丽,庭筠过之”(《旧唐书》),“李商隐清丽闲情,雅道虽漓,亦一时之胜;温飞卿有词无情,如飞絮飘扬,莫知指适(不知道飞向那里)”(陆时雍《诗镜总论》)。他们的诗作同样都写女性,但“温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词,而商隐感时伤事”,“李商隐诗在讽喻时政和寄情深婉方面超过了温。”(《四库全书总目》)等等。此外,在题材方面,李诗更为宽广,他有一些讽喻帝王的咏史诗,而温庭筠少有。在爱情诗方面,李商隐诗的感情更为真挚,如他的很多无题诗。而温诗则更为绮丽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