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50

第50章 苏洵苏辙——喜言兵法,擅长政论的苏门两父子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氏父子就占了三位,一个家庭中,出现这么些文学的旷世奇才,这在古今中外都是很罕见的。因此可以说,宋代眉山苏家,真是中国文学第一家。

苏洵是这个家庭的家长,他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生于公元1009年,卒于公元1066年。

关于苏洵,有两个方面的故事要讲,一个是他成器较晚。史书记载,苏洵27岁才发奋为学。这就和历史上很多六岁能诗,七岁能文的文学神童相去太远了。但是,他大器晚成。司马迁不就是不惑之年以后才开始写《史记》的吗?这样的晚成,不是也给后世留下了盛名吗?重要的是要有追求,有决心,有行动。苏洵就是在接近而立之年时才痛下决心,苦见行动,而获得文名的。当时他举茂才,又举进士,皆不中。在这种刺激之下,他焚烧了自己从前所有的文稿,闭门发奋读书。经过一段苦读,他终于精通了《诗》、《书》、《易》、《礼》、《春秋》、《乐》等六经之书和诸子百家之说,因而获得了“下笔顷刻数千言”的能力。在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他都47岁了,才和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到京师汴梁拜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他的《权书》、《衡论》、《机策》等文章之后,大为赞赏,认为他与贾谊、刘向不相上下,就向朝廷推荐了他。当他的文章传到朝廷要员的手中后,深得公卿大夫们的欣赏,他们争相传看。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一时间,文名誉满京城。

第二方面的故事是颇出人意料的:苏洵这个文学家不是一个擅长吟风弄月的文学家,而是一个以言兵法为能事的文学家。曾巩说他“颇喜言兵”。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学家中恐怕也是比较少见的。

从苏洵《心术》的首段就可看出这一点。《心术》可说是苏洵的名篇了,《宋史》本传中都引用过它。文章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候,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当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文章开门见山,直指论题,就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以及如何治心的道理,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苏洵以文章获得社会的认同之后,他并不急于做官。嘉祐三年,宋仁宗召他参加舍人院的考试,他以疾推辞了。两年后,他被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来又与陈州项城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就去世了。死后赠光禄寺丞。

沉静简洁的苏辙

苏洵的第二个儿子苏辙,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字子由,当然也是眉州眉山人。他比苏轼晚三年出生,生于公元1039年,卒于公元1112年。他在政治上倾向保守,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态度,因此,他的一生也在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跌荡起伏:旧派得势他浮起,新派得势他沉沦。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他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的道理,当时正是神宗支持新法的时候,所以两年后他被贬到河南当了一名推官。元丰八年,神宗死,太后听政,旧党当权,他又被召回,做了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起居郎一类的官职,从此官运通畅,出使过契丹。回朝后,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较为重要的官职,后来进而执掌过朝政。元祐八年哲宗亲政,新派得势,他上书反对新政,又被贬官。外放汝州、袁州、化州、雷州等地担任知州、别驾、“安置”一类的官职,后又贬到徇州等地。徽宗即位后,他被贬到永州、岳州等地,后虽然恢复过太中大夫的官职,但是他没有就任,而是“筑室于许(州)”,如是而终。

关于苏辙,有几点要告知读者的,一是他成名较早。他是苏氏门庭最年少的子弟,但是他却和他的父兄同时进京赶考,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当时他年仅19岁。第二,苏辙擅长政论,而且以直言出名,也以直言受害。如他策考进士时,因担心仁宗年事已高,或“倦于勤”(因年老而倦于勤政),于是极言得失。其中在谈到古代圣人“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之后批评仁宗说,“今陛下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忧,臣以为忧乐之节易矣。”进而他又批评皇帝终日沉迷后宫,将会给国家带来大患说:“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已千数,歌舞饮酒,优笑无度,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女宠之害,陛下已知之矣,久而不止,百蠹(很多祸患)将由之(女宠)而出。”这些言论都直指皇帝要害,但是他为了宋朝的天下社稷,不顾个人安危而直言不讳,不仅需要忠心,更是需要勇气。果然,他因为见解太深刻,言语太犀利,吃到了苦头。皇帝的近臣如司马光等本想将他废黜,还是仁宗作态说:“我本以直言召人,如果因为人家说了直言而被我弃置,天下会怎么说我呢?”所以被置之下等,给了他一个商州军事推官的官当。但是,他仍然直言不讳。在他的直言进谏下,几个当权的大臣如蔡确、韩缜、章惇都被他“论”下去了。

苏辙的手足情谊很深。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的时候,苏辙曾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但是没被批准,自己反倒受到牵连被贬筠州。

晚年的苏辙,在许州筑了居室。自号“颖滨遗老”,撰写自传万余言,从此,深居简出,杜绝交往,整日默坐,这样过了很多年,直到政和二年去世。